《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1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数人的心里老是有个莫名的事放不下,也不是什么特大特急的事,凭以往的经验,对于有班可上的人来说,是收收心的日子,不然,好一段日子过不来劲。

对于他们来说,收心,陷入了春节“末梢”的恍惚。

在破五鞭炮声中,“哎,年前才回来,初五就走,这年过的也太短了。”很多家庭的老人都在叹息。

年轻人也不说话,闷着头收拾东西,看得出来他(她)也舍不得离开热闹的家。但是,没办法,都是为了生活。

老人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村口,孩子上了车,走了好远好远,还舍不得离开,依然挥着手,就算孩子看不见,也不在意。

另一个意思  是破五与破吴同音。

越王勾践在吴国吃苦罪,卑躬屈膝,总算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把他放了回来。勾践为了复兴祖国,报仇雪耻,他卧薪尝胆,劳苦田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积蓄了雄厚的物力和兵力。于是,起兵伐吴,经过艰苦的浴血奋战,最后在农历正月初五,攻破了阖闾城,灭了吴国。

后来,民间形成这样的风俗:正月初五这天,人们要吃破五卷儿,用面捏成窝儿还要喝破五汤。

究竟这样的规矩,是怀念吴国灭亡的悲惨,还是庆贺越国灭吴的胜利,那就谁也弄不清楚了。

过了破五,新一轮的挑战又开始了:孙刚带着赵涵,叔叔伯伯家,大姑小姑家,也是挨家吃喝,折腾了二三天。

……

203。初八

203。初八

孙爸这几天把家里的亲戚走的差不多了,很远的地方就让孙亮、孙鹏他们捎着去了。

王燕娘家的亲戚,是王燕大着肚子回娘家,让她爸爸走亲戚拜年的。

赵涵在孙刚家一直呆到初七的下午才回去,第二天要赶去上班。

孙刚算是闲了下来,家里的亲戚也走完了,总算松了一口气,走亲戚吃吃喝喝的也挺累人的。

农村都是这样的:进了正月门,吃喝玩乐忙慌神;小牌哗哗响,南村北庄去串门。

初八的早晨,比往常晚了些时间,孙刚已经醒了,还是不想起床,这个年过的确实有点儿累。

正月初八的到来,在城市里,代表着岁月更替和吉祥新禧的春节已经过去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如今的春节被人们妆点得异常的丰富。

城市里各个单位及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吉祥鲜艳的对联;办公大楼都插上了国旗和彩旗;每到夜间,满街的彩灯、霓虹灯光彩夺目,树上挂着的串灯如火树银花,让人们置身于神话般的世界里;从早到晚街上不时地传来阵阵的鞭炮声,特别是一到饭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想起炮火纷飞的战场;饭桌上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层出不穷,白酒、果酒、啤酒、饮料让人们飘飘欲仙。

然而,对于很多城市里的大人们来说,却别有一番感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累,乏味。

他们节日期间千篇一律的三件事:喝酒、看电视、打麻将。

饭桌上虽有山珍海味,却怎么吃也不香;电视几十个频道并没有可心的节目;打起麻将来比上班都累。

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无非是人们的需求口味高了。

过去的春节在物质上是十分匮乏的。年前是农村杀年猪,一般是,杀的猪是留一半卖一半,开年春天的种子和化肥少不了要花钱。

至于没养猪的,只能买上三五斤,在自家的院子里用冰雪埋严,再浇水冻上。

因为这点肉要一直吃到出正月,只能节省着吃。至于水果,那时只有苹果和梨。过年时会买上一些。能花上几块钱买上十斤八斤的,便是孩子们最大的口福了。

鞭炮很便宜,但不会买很多,用大人的话说就是,过年了,听听响吧。

但那时的年却过得津津有味。数量很少的鞭炮则是孩子们的宝贝,揣在兜里查着数放,遇到不响的哑炮,还要用手剥开,把火药倒出来,当作呲花放。

一到了晚上,孩子们都聚在一起,拿着自制的灯笼走东家串西家。有的灯笼是用纸糊的,有的则用罐头瓶子代替:用一小木板钉上钉子,透出钉子尖的一面朝上,平放在瓶子里。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用光明预示着吉祥,有的人家会冻冰灯:用水桶装满水拿到室外去冻,当水面和靠水桶的水冻成一层冰时再把水桶里的未结冰的水倒出来,拿到室内一化,便可倒出一个水桶形状的冰壳来。在院子里选一高处,放上一个点燃的蜡烛,再把冰壳扣上去,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冰灯。

如今的过年与过去相比,早已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使春节在物质条件和文化层次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在物质丰富,吃穿不愁的情况下,对过年产生累和乏味的感觉。单是口味问题吗?想来也不尽然。

思来想去,还是思想方面的原因,是缺少一种精神的追求。

过去虽然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但都有一个追寻的目标,在困难中跋涉,都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对生活都有美好的向往,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

而一但生活得以改善,吃穿不愁了,便滋生了一种满足,一种安逸,一种懒惰,一种懈怠,对生活的激情也在这种懈怠中逐渐消失。

看来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孙刚躺在床上,想了很多,磨蹭了很久,才不得不起床。

洗漱、锻炼,这是每天早晨必不可少的。

扒开屋后的积雪,屋后是太阳照射不到的位置,所以一直残留一堆雪。

孙刚几天前塞进去的几个梨,硬得象石头一样的冻梨,用手擦一擦,捂一捂,一口咬上去,便露出雪白的梨肉,尽管上面有一道道整齐的齿痕,尽管啃得咔咔作响,冰得用手直捂腮帮子,但却吃得又香又甜。

孙刚吃了一个冻梨,冰的呲牙咧嘴的。

只好钻进大棚里,里面温暖如春,红红的西红柿像一盏盏小灯笼,青翠欲滴的黄瓜散发着春的气息……

把成熟的西红柿、黄瓜摘下来,弄回家,在新年的日子吃上自己种的新鲜反季节蔬菜,那也是一种享受。

今天是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这个节日主要是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平平安安,这也是流传下来的节日,任何人也不可能去更改变这个习俗,可能很多人已经忘记了顺星节,但是农村老一辈的人,基本上都忘不了。

而且今天还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主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幸好今天天气晴朗,尽管孙刚不相信这个说法。

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

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很多人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现在农村都简化了这些习俗,虽然不再隆重的去张罗,但是还会去意思一下。

这不,今天村子里很多院子里都支好桌子,摆上供品,然后祷告一番,意思一下就行了。

……

204。 社火闹春

204。  社火闹春

“刚娃,今天你在家里照门,我和你爸上街去。”孙妈忙完这些对儿子交代着。

“你们去街上干嘛?今天又不是逢集。”孙刚很奇怪。

“我们去看社火。”孙爸对着正在梳头的孙妈说道,“麻利点儿啊……”

社火,是北方农村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在孙爸孙妈小时候过春节,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也没有天天可以吃到的大鱼大肉,但每年正月里的社火表演却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那时,从农历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什么踩高跷、耍旱船、舞龙狮、大头和尚戏柳翠、麒麟送子小放牛等,每天都有一拨一拨的社火队来表演,观看的群众也是一拨接一拨。锣鼓的喧闹声响彻银川的大街小巷,真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社火游街时,到处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身影都追随那红红火火、流光溢彩、神采飞扬、魅力四射的社火挪动脚步。社火往哪里游,人群就往哪里跟随;社火向哪边走,眼神就往哪边瞄。

懂历史的,看“空城计”、看“大破天门镇”、看“七品芝麻官”,不懂历史的小孩子们以看热闹为主,看哪个扮相好,看台子上的小演员们,在十几米高的杆子上摇摇欲坠,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一时间,扮演者和围观者自然融入一起,都沉浸在热闹非凡的节庆中,一起去分享五谷丰登的喜悦,去体会休闲,去感染世界。

提起社火,孙爸孙妈每年都少不了去街上看,那真是叫人无语。

社火表演中,踩高跷是必不可少的。踩高跷的人扮相五花八门,古装的有白娘子、小青、许仙,《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也是主角。

现代的角色有留着分头的学生、戴着眼镜的账房先生、穿着时装的摩登女郎等,一个个踩着3尺左右高的高跷边走边舞,引得大人小孩跟着跑。

加上高跷队伍中头扎冲天辫的傻小子和手摇蒲扇的麻老婆打情骂俏般穿梭其间,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实,踩高跷不容易,而高跷表演更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技术活,当高跷演员踩着高跷从一个小木梯一直上到3张摞起来的桌子上,然后一个鹞子翻身从桌顶翻下来,爬起来接着又是一个大劈叉表演,其惊险程度真让人咋舌,没有真功夫谈何容易!

耍狮子也是如此,狮头狮尾两个演员,要顶着数十斤重的道具,在绣球的引导下,一直要爬上5层方桌摞起来的顶端,而且又是翻跟头又是前空翻,看得人又兴奋又紧张,真为耍狮人捏了一把汗……

也只有在社火表演上,才能看到真正玩狮子的,那些正月里上门要钱的,就是随便耍两下,摇摆几下就要钱。

相比较而言,划旱船、小放牛、毛野人、大头娃娃等表演,看点主要是演员流露出的情趣,不用为演员的安全担心。

听孙爸讲他少年时,曾与小伙伴曾跟在身披山羊皮套服、头戴毛野人面具的“毛野人”后面跑,不时好奇地用手摸摸“毛野人”身上的皮毛,“毛野人”不但不生气,还回过头来,用毛茸茸的手摸摸孩子们的头以示友好,那感觉真是好极了。

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牛皋和周仓,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