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没入伏,孙妈就张罗着吃饺子,当然用的是今年的新面。

孙刚在和面的时候稍微放一点黄豆粉,黄豆粉是大豆炒后去皮、磨制而成的粉末。既能让面团弹性更好,又能避免粘连,还能提高饺子皮蛋白质含量,还会提高蛋白质质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饺子馅千万不要做成全肉丸的,肥肉要少。孙刚加入不少菌类、鸡蛋和蔬菜,减少猪肉的比例。

这样做出来的饺子,口味清淡鲜美,营养价值也更高。再加一两盘凉拌野菜佐餐,加点蒜泥和醋,杀菌又爽口。

然而到了二伏,市场上的蔬菜明显少了,许多菜车上都是冬瓜和茄子,大家餐桌的蔬菜特别贫乏,经常是煮茄子,外加一个熬冬瓜。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儿时的那个饭谱,不知道这个饭谱诞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创作,这个饭谱能够在二伏和三伏巧妙地避开蔬菜断档。

实际上二伏是三伏天儿中最热的时段,同时也是人们出汗最多的时候,这时人们的食欲也最差。这时候吃面,农村的主妇们大多数都会安排一顿蒜汁儿凉面,很少有人制作热汤面。面一般都是现吃现擀。

看似简单的蒜汁儿凉面,手艺地道的妇女们也会把它搞得丰富多彩。虽说是蒜汁儿凉面,但绝不是仅仅是蒜汁儿一种调料,还有一系列调料咸汤,这是自家腌咸菜时的副产品,咸菜缸里的咸汤在清明前后,都要上火熬一次,咸汤无任何添加剂,并且有着一股咸菜的清香味,吃之前将咸汤放入小碗中,然后倒入辣椒油,也是凉面的必备调料。还有韭菜花、咸菜丝、黄瓜丝、黄瓜条、新下来的红苋菜和醋,再加上嫩蒜头……

多么苦夏没食欲的人,见到如此丰盛的调料和面码儿,也必然胃口大开,年轻人起码得开它两三碗。

“三伏烙饼摊鸡蛋”,大概也是由于缺菜想出的辙。三伏毕竟是在立秋之后,不像二伏热得那么邪乎。由于伏天太热,许多家庭都远离烙饼,煮妇们没法长时间站在炉前翻饼烙饼,所以只能在立秋以后操持这顿烙饼摊鸡蛋。

饼和鸡蛋固然不错,要再加凉拌蔬菜来搭配,吃起来才过瘾。可以像做春饼一样,多做几种菜式以供选择,还可以准备一点新鲜的蔬菜叶卷在饼里。

伏天吃有饭谱,喝也有讲究,至于喝什么,家境不同,饮品差别也大。不过多数农村人家,到了伏天这会儿,熬点绿豆汤、做点冰糖雪梨汁水是常有的事。

同样是喝,不同的家境有不同的喝法,首先就是这冷却方式的不同,不用电,用天然冰将汤冷却。一般家庭则将汤置入稍小的容器内,再将小容器放入稍大的盆里,盆里注入凉水来“冰镇”。

放在冰箱里冰着却没了这么个味道。

过去街上的冷饮品种少价钱贵,村里乡亲舍不得吃,都是半大小子推着自行车,后面驮着以一个木箱子,走村串巷的吆喝,“雪糕,冰棍儿…………”

小孩子一看见这个,立刻围上来,而且卖冰棍的就专往树荫下有孩子的地方跑,嘴馋的孩子们就缠着妈妈买冰棍,一般大人偶然给孩子买根冰棍,孩子们舍不得大口咬着吃,也搭着凉点,大多数小孩都舔着吃,舔着舔着木头棍露出来了,瞬间冰棍掉地下了,孩子大哭。

家长花几分钱让孩子演了一场冰棍悲剧,自然不甘心,手疾地抄起这剩余的冰棍,找个水龙头把残余的冰棍冲吧冲吧,然后将其塞进号啕大哭的孩子嘴里,其实这会儿塞进的,已经不是冰棍残余了,而是一副良好的“止哭剂”。

现在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冰箱,就算没有村口还有个小超市,这样孩子想吃就去买,谁手里没有一点儿“私房钱”啊,可是孙刚再也找不到那种甜丝丝、凉浸浸的冰棍了。

118。六月节—求订阅收藏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六,父老乡亲嘴里所说的“六月节”。

这天作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把六月初六这一天说是大禹的生日,《帝王世纪》云:“鲧纳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飨,岁以为常。”

是农村比较重视的一个日子,这一天算是不在节日里的节日。不在节日里,是说它称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但它又是农村的有着浓郁民间传统的日子;说是节日,其实也就是乡村农家乐呵的一天。

按节气,此时已近大暑,入初伏。民谣唱:“知了叫,河水响,你看庄稼长不长。”这时节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充沛,秋庄稼长势正旺,春茬谷子、黍黍等作物已开始抽穗。

于是就有了辈辈相传的习俗:“六月六,看谷秀(抽穗),揭开包子一包肉。”意思是六月六这天晌午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肉包子。这是辈辈相传的乡风习俗,祈望秋收前风调雨顺,秋收时五谷丰登。

吃的是一种心情,一种韵致,因而被绿色浸染的农家小院,日子便越发显得鲜活生动,有滋有味。

六月六,民间亦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正值酷热的“伏天”,民间有“晒伏”的习俗。家家户户将箱底的各色衣服,洗净后,拿到太阳下曝晒,以防霉烂、虫蛀、藏垢。

过去的知识分子人家则在这一天曝晒书籍字画,以免蠢虫蛀蚀。这晒衣服书画的良好习惯至今存在,但已不拘限于六月初六这一天了。以前有人在院子里晒肚子,人家问为何,他说是“晒书”,大乐。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玄奘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得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也在这天翻检曝晒。寺院晒经也是一项保存珍护文化遗产的必要之举。

人们认为六月初六这一天晒过的衣服不会被虫蛀,晒过的书则不会被蠹,因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把各种衣物和书籍摆放在烈日下曝晒。夏日好天气多得很,为什么单单要选中这一天,据说晒衣物源自周武王。

周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河南孟津。然后率军渡过黄河,屯兵于殷都朝歌之南郊。刚刚扎营落寨,忽然天降大雨,全军上下衣服铠甲,甚至周武王本人的衣服尽皆淋湿。次日,六月初六,天空放晴,骄阳似火,周武王下令全军趁此机会晾晒衣物。于是数万人马的衣物曝晒于烈日之下,漫山遍野到处都放满了。其中还有周武王夫人的衣裙,特别耀人眼目。当地老百姓自然也要晾晒,红红绿绿的衣物挂满房前屋后。事后人们发现经过六月六这天晾晒的东西,可以避免霉变虫蛀,于是六月六晒衣物的习俗和“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便流传了下来。还因为这一天晒衣物是由周武王开始的,乃称之曰“晒龙袍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的女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发面、割肉、摘菜、择菜,人人像陀螺。

红红烁烁的日头,感觉比平日要大三四倍。东边的云际里,闪闪跌跌地折出些光来,正应了早霞晚霞,晒死蛤蟆的说法,看来,今日又是一个大热天了。

孙刚家里发面、剁馅子都是他来干的,案板子被他剁的“啪啪”响,大清早就热的满头大汗。

村子里的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吵吵嚷嚷凑热闹,他们这是盼着能赶紧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包子呢。

晌午时分,家家户户灶间的火“呼呼”的烧着,屋子里热气腾腾,待揭开锅盖,那暄乎乎、胀鼓鼓的大包子便展现在眼前,有韭菜馅的、粉条豆腐馅的、肉馅的,还有些西葫芦馅的,正是“家家户户吃包子,户户家家馅不同”。

孙刚蒸了两种馅的包子,一个是大葱肉馅,一种是粉条豆腐馅的,里面还掺了点儿花菇。

包子的香味飘出门窗墙头,在村子里悠悠地弥漫,闻着都让人流口水。大黑小黑早早的就趴在灶台前等着包子出锅。

孙刚包子怎能不香呢?皮儿是才今年下来的新麦子磨的面,菜是刚从自家小菜园还有空间里摘回来的,肉是从集市新上架的肉堆里挑选的,真的是里外透着新鲜啊。

包子出锅后,每样挑了几个,给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端去,他们年纪大了,揉不动面了,再说也吃不了多少,孙刚就全权代理了。

吃着香喷喷的肉包子,咀嚼着收获的甘美,看着谷禾喜人的长势,农家老少哪个不是心里美滋滋的?顿时间,疲劳没了,盼头有了,浑身上下仿佛每个骨节都“咯咯嘣嘣”地生长着力量呢。

同样是“六月节”,如果放在过去的困难时期,“揭开包子一包肉”却是一句虚话或废话。那时过“六月节”吃的包子,皮儿基本上是杂活面,吃起来还拉嗓子,有的人家索性是单一的地瓜面或高粱面,馅儿少有油腥,更难见肉渣,仅仅解馋、填饱肚子而已,无非按照过节的规矩,算是吃了一顿包子,就是这样的包子,大人孩子吃起来也像过年一样高兴无比。

现今“六月节”吃包子与平日吃包子相一致,不同的是在馅儿上更加挑剔,其实这也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尊重,除了新鲜蔬菜以外,肉类则有猪肉、牛肉、羊肉乃至海鲜,既注重营养口味又讲究绿色保健——抚今追昔,怎能不让人生发出感慨!

“六月节”吃罢,几日骄阳,几场大雨,村子便一头扎进了酷暑盛夏,碧绿连天的田野里,绿油油庄稼的清香味儿,就一天比一天地更浓了。

现在城市对传统节日越来越不重视了,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凭借“饮食”、“仪式”等物质形式承传推广,成为家庭、族群、民族的情感、伦理规范的承载、凝聚、张扬。

沧海桑田,多少当年轰轰烈烈辉煌绚烂的习俗、技艺已杳无踪影,存留至今者,不过因为适合历史和时代的某些需求,成为幸运之黍了。

119。湖中救人(求订阅收藏)

天气太热,骄阳如火如荼,落在人脸上有种火辣辣的感觉。

午后的村子,显得异常安静。有一份特有的祥和与肃穆。幽静的山山水水、草木花树,就像是一幅水墨田园画中的构图,悄无声息地演绎着田园的悠然与恬美。

远远的双峰山好似困倦的老人在草垛旁舒坦地小憩,又像寺庙里一尊洒脱的卧佛蜷伏酣睡。远观之,绵绵山野仿若在天地间置放了数幅古香古色的国画条屏。那山梁起起伏伏蜿蜒曲折,呈现着极其柔美的曲线。山野间郁郁苍苍的树木芳草,呈现着或浓或淡的绿色,真的是堆釉叠翠。

再也没有比在酷热天气里有一个无需奔波、无需劳累的悠闲下午更幸福的事了。

此刻,孙刚就躺在果园的树荫下养神,那依依摆动的树枝,摇着熠熠的阳光,闪着油彩的光芒。一丝丝凉爽的绿意抚摸着他的颈项,让孙刚心里半醉似的充满了狡黠的想象和快意。

前面是一塘清水,非常平静,水面懒懒地卧着几棵油油的水草叶子。水里那些鱼都不忍惊扰着宁静的午后,也找了个地方钻进去睡觉了。水面上偶尔掠过几只青翼蜻蜓,也许是贪恋堰塘边上那几簇浅浅碎碎的小野花,只轻轻一点就飞走了,而那花丛里是有几只蝴蝶的,它们似乎是花儿的伴侣,或者是花儿的心语,用一种翩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含蓄的心事吧。

房前屋后的片片树林,随着阵阵微风婆婆娑娑,别有一番闲适的韵味。鸟雀声声甜美悦耳,却只闻其声,未见其影。斑鸠一远一近地琴瑟和鸣,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夏日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