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里大宋- 第6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平寒依然笑道:“今日尚好,反正尚有明日一天,所以来人不多,共计二百余人,待到午时便可开考,说起来我也算是闲人一个,就在此登记一个名儿。”

  方营笑了笑道:“清闲难道不好?不过今次还要让你帮个忙,你看到那个小哥没?我想让他来考上一番,你看如何?”

  张平寒眨了眨眼,带着笑道:“如此作法,可不是你方立一了,你也知道礼部有命必当二十过二方能参加考试,你这就算是逾制,让我又如何?”

  方营轻“哦”了一声,又道:“可是礼部又有诏令,大才之人,年虽幼亦可补之。”

  张平寒笑道:“此子竟是个大才?立一你可莫要说的这么早,昔年吕惠卿之孙年仅十六便想入太舍,神宗陛下亲试之,方才知才不在年高,故而定下‘年虽幼亦可补之’此律,而今距昔年虽久,尚无幼年之人一试,立一你可拿准了?”

  他把王贤当成是方营的至亲了,这句话也算是对他提个醒,方营自然听出话中的意思了,这时呵呵笑道:“我便知道显之不肯,只是……”他低声对张平寒说了几句,使得张平寒又惊又喜,忙道:“真的?立一可莫要哄骗我。”

  方营微微一笑道:“我哪敢哄骗你?不过涪翁后日便要南下,邀我等后生在南亭一叙,到时候显之莫要错过了。”

  张平寒忙道:“那是自然,涪翁此次为何忽然返京?”

  方营看了看周围,小声道:“显之莫要问上这么多,待到后日之晨你便明白,如今便让这个登上这小哥之名罢了,莫要耽搁其考试。”

  张平寒点了点头,也是小声道:“立一你若早说此子乃是涪翁荐举,便省的如此之事了,何必说这么多话来。”

  方营呵呵笑道:“从此事便可知显之为人,不私一分一毫,我在西头尚有些事,你便照看着他吧,待和他讲明后便让其进场,我也想看一看这个小哥的本事如何。”

  王贤看着前方那两个人不停地有说有笑,不禁有些气闷,这时正有一人朝他走过来,对他笑道:“小兄弟,多日不见,想不到你竟然在此地。”?



《万里大宋》 第二卷 汴梁风月 第78章 经义策论(上)

  王贤看着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觉得很面熟,但是还是没有想起来。

  那年轻人呵呵一笑道:“小兄弟已经不记得在下了?那日在大相国寺……”

  他这么一说,王贤立马想起此人了,他便是那日在相国寺前误认为自己是考生的那个汪洙,那日匆匆说了几句,又是一个月不见,也无怪他想不起来,这时听他提起,这才不好意思地道:“原来是汪兄,在下惭愧,竟然不识故人。”

  汪洙呵呵一笑道:“小兄弟切莫如此,你我萍水相逢,便是不记得又有何妨,适才我与两三友人正在这太学之中闲逛,未曾想到小兄弟你也在此,故而过来攀淡。”

  王贤想起了科举,这个汪洙应该又一次参加科举了才对,他忙问道:“汪兄,前几日的科考尚顺利或?”

  汪洙本来笑着的脸庞顿时黯淡下来道:“金榜尚未下发,不过此次实在压力太大,在下很难中榜,对了,小兄弟你为何在这太学之中?”

  王贤呵呵一笑,正要说什么,方营走了过来对王贤道:“王兄是在和何人说话?”

  汪洙不等王贤说什么便开口道:“在下汪洙,草字德温,乃是江南明州人氏。”

  方营一笑,也是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和汪洙客套了几句,就对王贤道:“你到那边去登记一番,午时准时开考,莫要忘了进场,若是有事便到西院来找我,勿忘。”

  汪洙惊讶地看着王贤走到不远处,像是在登记造册,吃惊地道:“难道小兄弟要进太学不成?”

  方营笑了笑道:“汪兄莫要吃惊,我看汪兄也是士子,既然科举无甚把握,何不入太学,以求捷径?”

  汪洙有些迟疑,他还是很有顾虑的,毕竟他也不是京城人氏,一旦决定下来,那便几年不能回家一次,见方营正笑着看他,不禁道:“那也好,在下便要请方兄引荐一下。”
手打小说网,提供最新手打版小说阅读

  方营带着汪洙又一次走到张平寒这边,这次没说几句便登记了姓名,然后便告辞而去,只留下汪洙一人在那等着。

  王贤心中还在默念着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呢,他虽然在家中通读了几遍,然而脑子实在不够用,只觉得一会儿这新义没有什么意思,一会儿又博大精深起来,其中的那些道理不外乎定仁义和加名分,但是要把原句复述一下还真是为难王贤了。

  张平寒因为王贤乃是黄庭坚荐举,故而格外青眼相待,这时对他说了不少需要注意的东西,包括不能言及世弊时弊,不能言及朝廷诸官,不能诽谤政事,不能辱及先圣,不能有……反正就是太多规矩,让王贤心中不安起来,既然有经义策论,又不能妄议朝政,只能举前朝旧例了,而且不能让人觉得这是借古讽今,哎,难怪古人写文章那么担惊受怕的。

  直到午时以后,众人才开始进场,总共三百余众,分隔间而考,二十人为一间,在东室之内,有专门监考之人来回巡视,以防夹带或者抄袭。

  笔墨纸砚早就准备妥当,试卷也放在上面,因怕考官舞弊徇私,故而在午时前一刻才安排考间和坐位,王贤坐在最东边的一间瓦房之中,刚好靠窗,窗外尚有松树翠绿,枯焦黄叶,算是一道风景。

  这试卷真是让王贤大吃一惊,原以为几百份试卷怎么着也应该是印刷之物,没想到这还真是手抄,想、笔迹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跃然纸上,看得出对书法颇有造诣。

  总共就有两题,一是经义,一是策论。

  经义题很是中规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顺”所发之言,而引导名分之题,王贤读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题果然算是简单,他立刻磨墨挥毫,洋洋洒洒地写上千余字,这些都是大道理,没什么可以变化的,把圣人之言摘抄过来几句,然后发一通感慨,“噫,古之圣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圣人、德不及圣人,不尊长幼之分、父子之别、君臣之道,何如?则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国之乱矣。”
最新手打版小说,尽在手打小说网

  这些套话他写起来很顺,本来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经据典,便可写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脑袋想了,就直接写上去。

  这监考官也是四处巡考,两眼不停张望,生怕这些士子们有人舞弊,而这些人倒挺自觉,都在默默地写着,未有一人敢于抬头。

  王贤终于把最后一句“故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天道也。”写下去后,一张大纸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让人舒坦,他呵呵一笑,转眼看那道策论题。

  大宋朝考策论乃是很奇特,太祖当年也有过策论之试,不过只是一些皮毛东西,和经义很接近,后来干脆把策论之试废除,自范仲淹庆历年间改革之后,策论又开始回归考场,不过没了经义试,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个样子。

  王安石变革科考,废诗词考,集所有为进士科,天下士子开始重视起了策论和经义来了,以《三经新义》为准线,长篇大论,皆不绝于耳。

  自那时,策论之题便开始到了和时政挂钩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时,几场科举皆是以新法比旧法的优异为题,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当,策论还真变成了士子论国的地步。

  司马光上台以后,对策论试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将要离世的那一年,出题为“以祖宗法规治天下,何如?”,算是对王安石的新法最后一次抨击吧,而后来苏轼出题说仁宗朝政令宽和,神宗朝政令严峻,各有各的不好,当今又该如何选择?

  这些策论之题偏向政治化的同时,也给朝廷增加了许多争论,经常有人拿科考士子们的文章来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张淡化甚至是废弃策论试,只是章淳上台后,又一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论、经义取士之法,所以策论试并无多大改变。

  然而不是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出的,当年苏轼出了拿到策论题,立刻被人弹劾,以王岩叟为主的朔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立刻抓住机会,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苏轼早就会被一贬再贬了,所以出题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

  王贤有些愕然地看着这个题目:“富民则富国,富国则富民,何如?”

  这种题目,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和现在朝廷开边、执行新法、打压旧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想来出题之人必是怕麻烦,就连题目也是聊聊数言,极尽简单之本。

  然而这样的题,却真是不好写了,富国、富民,王贤长叹一口气,把目光抬向窗外,还是那翠绿松树、满地黄叶,却显得单调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语嫣所说过的话,百姓疾苦,无人关心,只求一顿饱饭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国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后国富,民先立而后国立,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说起来,谁会让民完完整整地富起来呢?

  钱财乃是国家之根本,现在这个时代,是小农的时代,是靠天靠地的时代,只要有田,不论是稻田、麦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证小农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难之又难。

  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小农阶层,这才是民富的基础。

  而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从执政之士大夫来说,也不可能愿意让新兴阶层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物质积累的漫长时间是要靠稳定的政治局面来维持的,再过二十年,这个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过一百多年,整个大宋也会被消灭,生产水平和新的阶层会被一网打尽,积累的物质资料也会烟消云散。

  富民不现实,富国就现实了?

  富国之道,还是在富民的基础之上,若是民无财,那国之财又能从何而来?然而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还以为天下之财乃是定量,不会多也不会少,若要富国只能加税,故而当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税而国富”的理论后,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经济重量提高了,那么相同税率便可以使得国家收入提高,这便要求国家用手段来使民先富,就像战乱之后的天下,君王们总是说要免税免役三五年,不只是做个样子,也是为了休养生息,让民先稍微富起来一点,再积累国家物质。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再生产,江南水田一年可以两季,然而百姓们却无法及时地筹集好,所以很多时候都荒废了,而当年王安石便是考虑此点,让国家借钱给百姓们,让他们可以先得到种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后加利还清,不耽搁生产,这种想法便是极大进步,可惜最终却失败了。

  王贤心中一笑,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经济手段,又如何能使国富起来?不过还有一条特别的渠道,可以使国富起来,王贤沉思了一下,便提笔而书。?



《万里大宋》 第二卷 汴梁风月 第79章 经义策论(下)

  考场上一片肃静,王贤擦了擦头上的汗,头一次握着软毛笔写了这么多字,他还真是有点累,不过看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