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业霸主- 第2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振华记得,在后世时曾有一个传说,中关村电子市场上最挣钱的既不是卖主机的,也不是卖主板等大配件的,反而是那些卖插线板的。小配件,大市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如此。

据岑右军估计,今年机床公司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七八千万元人民币,其中七成以上来自于海外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说,是以外汇形式收入的。这样的营业规模,已经接近于工人数近2000的江实电了,但在汉华重工,却还只是排名第三的分公司而已。

三类产品方向,一年差不多15个亿的业务额,在江南省这样工业基础不算好的省份里,就是绝对的庞然大物了。屈指算来,全省只有几家矿山、几家钢铁厂、浔阳炼油厂以及生产战斗机的南都机械厂能够与之相比,但那些企业都是国家重点企业,而汉华重工,前身居然只是一家省属的中型企业而已。

钱多了是好事,但也带来了烦恼。林振华的上述感叹,倒并不完全是烧包臭美,而是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压力了。

一年15个亿的营业额,而汉华重工的职工数,才1000出头,合着一个人头上要分到150万的生产任务,全国上下,哪有劳动生产率这么高的企业?

当然,客观地说,这15个亿与此前汉华机械厂的营业额在算法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出口非洲的一套小化肥设备,汉华机械厂的国内供货价格不过是40万人民币,但卖到非洲就是80万美元,合300多万人民币。还有运动型自行车,褚红阳随机应变,报出了800美元的高价,郎冬回来算了半天,按着最严格的质量要求,也就是400人民币打住了,这又是差不多10倍的报价。

这样三扣两扣,不管怎么说,折算成国内生产成本,也有好几个亿,靠现在这1000多职工,怎么能够做得完呢?其中那些出口的化肥设备,还涉及到远涉重洋去异国安装,人力投入是非常可观的。

缺人!这是与会的干部们共同的感觉。

“目前咱们的电焊工满打满算只有8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从其他厂返聘过来的退休职工,四分之一是汉华技校培养的学徒工。这次林经理带回来50多套化肥订单,合成塔、冷凝塔、换热器、废热锅炉,加加拢有200多个罐子,全都是焊接的活。到现场去安装,也有大量的焊接工作,咱们的人手远远不足。”技术处长韦东齐忧心忡忡地说道。

“老郎那边不是还有一些焊工吗?不能调过来救救急?”总经理苏宝成指了指郎冬,说道。他是经委派来的干部,对于工厂业务只限于报表上的认识,没有实际操作过。

郎冬摇摇头道:“我们浔自的焊工和汉华厂的焊工方向不同,他们是焊大件的,我们是焊小件的,要转型需要一段时间。再说,我们的自行车生产上来以后,对于焊工的需求也非常大,我现在还琢磨着要从化工设备这边挖几个人过去呢。”

“你敢!”朱铁军瞪着眼睛,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说道,众人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主机的生产也是一个问题。”技术处的副处长范世斌补充道,“冰机、氨压缩机、液氨泵,也是一两百台。咱们引进了一批数控机床,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率,但人手方面的缺口还是非常大的。”

“你们老厂那边的工人,都过来没有?”苏宝成对陈伟国问道,他说的老厂,是指汉华机械厂在丰华那边的老厂区。

汉华重工作为一家新组合起来的企业,内部人员分属于不同的来源,相互之间还保留着“你们”、“我们”这样的称谓。苏宝成更是一个典型,他是直接从经委空降过来的,对谁都说是你们,全然忘记了他是所有人名义上的领导。

陈伟国介绍道:“丰华那边的高级技工都已经调过来了,现在主机的生产都集中在浔阳这边。老厂只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残,负责一些不太重要的配件的生产。有些工人全家老小都在丰华,要让他们迁到浔阳来,有点难度。”

“汉华技校有100名机械技工,现在在我们机床公司实习,随时可以调过来用。”岑右军对大家说道。

现任技校校长的梁广平不失时机地恭维道:“要说起这些学徒工,就得说小林的确是很有远见。当初招生的时候,我还担心人数太多,未来没法安置,是小林非要招这么多人不可。现在看起来,招生的人数还是太少了,否则现在也不会这样紧张。”

苏宝成点点头道:“老梁,那就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招他几千个年轻人进来。我看,照着咱们汉华重工这个发展势头,过几年,产值过百亿都有可能的。”

“我早就这样考虑了。”梁广平来了劲头,他从兜里掏出一份报告,当即就要递给苏宝成:“苏主任,你看,这是我写的关于扩大汉华技校的报告,正打算送给你看看呢。”

苏宝成的职务是省经委副主任兼汉华重工总经理,前一个职务无疑更有份量,所以所有的人都是称呼他为苏主任的。

苏宝成接过梁广平递过来的报告,却没有看,只是放到自己面前,然后说道:“技校的事情,咱们以后再专门讨论。现在的问题是,技校的学生,能不能挑起大梁?”

朱铁军肯定地摇了摇头,说道:“不能!他们只能做辅助工作,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工件可以让他们加工,但涉及到主轴、涡轮叶片之类的部件,还是得靠老师傅来干。”

“我那里能够允出二三十人,车工、铣工都有,都是我从周围厂子挖来的,最少也是五级工。”岑右军道。

“那你那边的生产呢,会不会受到影响?”朱铁军问道。

岑右军道:“我想办法克服困难吧,你们那边是硬仗,得把精兵强将集中到你们那里。”

苏宝成点点头,说道:“小岑不愧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觉悟就是高啊。”

大家在这你一言我一语的,身为董事长的谢春艳却一直都没有吭声,只是用笔在面前的本子上写着什么。苏宝成夸完岑右军,回头看看谢春艳,笑着说道:“谢厅长,你是搞生产的权威,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谢春艳抬头看看众人,然后对着自己的本子说道:“我刚才粗算了一下,咱们起码还缺100个以上的电焊工,机床工的缺口是200人以上,钳工至少缺50人,这还都是指高级技工,学徒工不算。至于家居公司这边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以及化工设备这边的普工,缺口不少于1000人。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内,我们至少要补充2000名职工。”

“你这只算了一线工人。”苏宝成道,“如果增加2000名一线工人,那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最少要有500人。你算算看,食堂、医院、小学、幼儿园、清洁工、水电、房管……500人都打不住。”

原来浔自的厂长邱庆洋现在是分管政府关系方面的副总经理,听到苏宝成的话,他插话道:“这个问题我可以去协调解决一部分,咱们如果真的增加了2000职工,我就请浔阳市政府在咱们这里办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医院,总之,咱们这起码也相当于一个镇的规模了,老洪不会看着不管的。”

谢春艳长叹了一口气道:“唉,我现在是悔不当初啊。早知道小林能够把海外化工设备销售这条路子趟开,我就算拿着刀子逼,也不会让牛北生把石化机给搞垮了。如果石化机还在,它那2000多工人,可都是有丰富经验的,何至于让咱们这些人在这里发愁呢。”

260 外包

听到谢春艳提起石化机,林振华笑道:“巧了,前几天小马还跟我说起来,想让我去把沈佳乐挖过来。沈佳乐你们都认识吧?”

这一圈人里,不知道沈佳乐的还真没几个。苏宝成算是离得比较远的,也听说过这个年轻女焊工的名头,他好奇地问道:“这个沈佳乐,不是你们轻化厅系统最好的女电焊工吗,她现在在干什么呢?”

“在江实电的行政科负责发洗澡票呢。”林振华说道。

“胡闹,这不是拿着金子当砖块使吗?”苏宝成嘀咕道。

谢春艳点点头道:“是啊,像她这样的高级技工,在江实电还有一大批,现在都改行了。我前一段时间去看过,江实电现在的主业是电冰箱,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很多很好的车工、铣工,成天就是加工个门轴、把手之类的,这都是学徒工就能干的事情,完全是浪费人才啊。”

电子研究所的所长卫景文插话道:“能不能请厅里协调一下,把这些工人转到咱们汉华重工来?就像老韦那样。”他倒没有说,其实他自己也是从丰华中学转过来的。

韦东齐听卫景文说到了自己,便插话道:“这件事,我找一些老同事聊过,也侧面地了解过他们的想法。现在江实电的效益不错,奖金和福利比咱们汉华重工也不差。那些工人家都在南都,社会关系也在江实电,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折腾了,想把他们调到汉华重工来,难度很大。”

“大家也是无奈吧。”林振华道,“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家庭的。”

曾几何时,在社会上是流行过“舍小家、顾大家”这样的口号的,但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已经把人们的政治热情消耗得无影无踪了。现在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家庭放在重要位置上,事业方面的考虑倒可以其次。

江实电地处南都市郊,生活条件、子女的教育条件等等,都比浔阳要好,大多数的江实电职工,是宁可留在厂里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也不愿意到浔阳来发挥自己的专长的。

“现在的人的觉悟,真是越来越低了,不谈理想了,一切向钱看。我们年轻的时候,会这样吗?那时候,只要国家召唤一声,天南地北随时出发。”苏宝成开始絮絮叨叨地发起牢骚来了。

苏宝成这老爷子,没多久就要退休了,他现在基本上属于看什么都看不惯,一说起社会风气就牢骚满腹。还好,林振华在他眼里算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一向欣赏有加,所以也不给林振华添乱。省经委把他派来给林振华当上司,估计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

林振华知道苏宝成的脾气,便直接把他的话给当成空气给过滤掉了。他转头对谢春艳说道:“谢厅长,你刚才算的,还只是一种静态的情况,是指我们保持现有业务规模的情况。如果我们的业务进一步扩大,这些人手还远远不够呢。”

谢春艳呵呵笑道:“怎么,小林,你现有的业务还不够,还打算继续扩大呢?”

“那是当然。”林振华道,他掰着手指头给谢春艳算道:“你看,首先一点,咱们还有一个大单子正在等着中央审核,那就是南部苏丹锡雅部落的一套炼油设备。不管这套设备能不能做成,咱们都得准备着进军石化市场,这个市场可是黄金遍地啊。”

“嗯。”谢春艳点点头。她此前已经听林振华讲过锡雅部落的事情,她也是个胆大妄为的人,对于这种项目也是充满了兴趣。目前锡雅部落的炼油设备订单还在外交部、军委等地方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一时半会恐怕也定不下来。

林振华道:“其次,我们现在正在搞两个新产品。一个是40万吨大化肥,我听韦处长说过,目前理论设计已经没问题了,主要是参考荷兰的技术,叫什么名字来着……”

“是荷兰的斯特米卡本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的合成压力是14兆帕,合成转化率是57%至58%。生产效率比我们传统的水溶液全循环法更高,能耗和生产成本都能够大幅度下降,单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