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玩人生-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科长,立飞是我兄弟,以后就拜托你了。”任静天也注意到了李常悟有些不正常,按说手下多个人,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于立飞又不会威胁到他,手底下多个做事的,怎么反而不情愿呢。这让他暗暗留了心,以后得找个机会问一问。
  “这没问题,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再说,这又是吴馆长安排的,一定不会让小于受半点委屈。”李常悟忙不迭的说道,他虽然跟任静天没有统属关系,可是他有很多事要麻烦任静天,而且任静天也可以随时找他的麻烦。再说,博物馆前段时间的保卫工作,出了几次纰漏,他这个保卫科长压力也很大。
  “立飞,你出来,我跟你说句话。”任静天看到于立飞要跟着李常悟出去,马上把他拉到外面。看到四下无人,压低声音说道:“立飞,这个明宣德釉里红梵出戟盖罐,我不能要了,你等会拿走。”
  “任哥,我也不知道这东西会是真的,但既然送出去了,哪有收回来的道理?你就当收了件五十块钱的东西,不就得了?”于立飞说道,现在他已经能完全确定,自己对真正的古董,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他一走进博物馆,全身上下就感觉特别的舒服,全身三万千个毛孔,好像全部张开了似的,那种懒洋洋的感觉,就像大冬天躺在椅上晒太阳似的。
  “这可不行,是要犯错误的。”任静天的语气不容置辩,如果不知道真假,倒也罢了。可现在一想着这个罐,竟然值好几十万,他手心就直冒汗。
  “要不这样好不好,你给我五十,就当这个东西是你买的。”于立飞伸出手,说道。
  “扯淡!”任静天现在内心其实也很矛盾,这东西于立飞确实只花了五十块,而且还是在没有鉴定之前就送给了自己。按说,就算真的收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真的就这么拿了,他又不能说服自己,这让他万分纠结。
  “任哥,我看这件东西就先放到你那里吧,你看我现在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总不能让我拿着吧。至于怎么处理,以后再说。”于立飞打定主意,只要把东西放到任静天手上,就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也好。立飞,等会我回去吹嘘几句,到时你可不能拆穿我。”任静天说道,只要这东西自己不处理,暂时放在手里也没什么关系。毕竟这个东西,既可以说值五十块,也可以说值五十万,定什么价,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了。
  任静天抱着明宣德釉里红梵出戟盖罐走后,于立飞就跟着李常悟去办公室办理报到手续。因为博物馆毕竟是公益事业单位,就没有专门的人事科与财务科,人事劳资方面的事情,全部由办公室负责。
  其实所谓的报到也很简单,只是填一下相关资料,再领两套工作服和相关配套装备,就算完事了。只是让于立飞有些尴尬的是,李常悟离开吴志存的办公室之后,就判若两人。对他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把他带到办公室之后,掉转屁股就走了。
  幸好于立飞也不是没有见过世面,他知道自己得去保卫科再次报到,同时也熟悉一下以后的同事。到保卫科之后,于立飞被告之,科长刚刚出去,让他明天再来。
  于立飞知道,这是李常悟在给自己下马威。他不清楚吴志存跟李常悟是什么关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李常悟肯定是迁怒于他了。于立飞在保卫科的大办公室里坐了一会,见到无事的同事,就主动过去聊了聊天,知道了一些工作上的情况。
  对工作上的事,于立飞倒不怎么关心,他早就注意到了保卫科墙上的保安守则,对自己都没有问题。唯一让他头疼的是,博物馆的保安是没有安排宿舍的,得自己找住处。另外就是,工作期间单位只供应一顿免费的工作餐。他摸了摸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为接下来的一个月生活费用无比愁闷。
  PS:大可想上新书榜,收藏和推荐票都很关键,求支持。请组织放心,一定以更加饱满的码字热情、更加昂扬的码字斗志、更加务实的码字作风,投入到后面的码字工作去。


 第十七章 端砚

  烈日当空,正是一天温度最高的时候。没有一丝风,太阳炙烤着大地,升起的热浪,连空气都有些扭曲变形。走到阳光下,一会儿就热的令人窒息。博物馆外面广场的地摊,已经只有零星几家还在坚持。但仔细一看,这些摊主也是要么缩在阴角休息,要么就是躲在亭里吹牛打屁,整个古玩集市,已经见不到一个买家了。
  于立飞自然也不会再去逛集市,虽然他对自己的感知能力,有了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只要是真正的古玩,自己一旦拿在手上,脑里就会显现图形。特别是那本《南岳旧稿》,他只要拿在手上,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见。但集市上毕竟以工艺品和新仿居多,再说了,就算碰到有感觉的,以他的财力,也拿不下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
  昨天晚上跟今天早上,于立飞吃的都是米粉。米粉再好吃,也不能顿顿吃。而且对于立飞来说,二两米粉,几筷就夹完了,根本就吃不饱。要想吃饱,最合适的还是快餐,饭可以随便加,而且也能吃炒菜。
  古玩市场旁边有几条小巷,是专门为附近的居民和古玩市场服务的,其就有一些小饭馆。于立飞去的时候,正是吃饭的高峰期。原本他还想好好看看那个童浴牛图摆件,但人太多,连吃饭都要跟别人拼桌,只能快点吃完离开。
  于立飞虽然吃的很快,但却没有别人那种汗流浃背的情况,这得益于他从小的练气。不管天气炎热还是寒冷,他都无需注意穿着。从记事起,他从来就没有穿过毛衣。要知道山里冬天的气温更低,可他晚上钻进林里,也不会有事。
  足足吃了三大碗饭,于立飞才放下筷。虽然工作有了着落,可是走出快餐店的时候,他却不知道该去哪里。他突然想到了潭江边上的那些亭台楼阁,而且江边的树木苍翠,哪怕天气再热,也能接受。况且他只需要找一个能休息的地方,博物院外面的广场,这个时候进去休息,实在显得太另类。
  到江边之后,情况果然如他所料,这个时候,江边都还有不少人。沿着江边走了十来分钟,他才找到一条没有被占据的石凳。坐下之后,于立飞把包顺手放在身边。望着江水滔滔,真想一个猛钻进去,好好畅游一番。但望了望身边的包,他只能打消这个念头。
  看到包,他想起了包里的东西。他先拿出昨天晚上花了七十元买的童浴牛图摆件,一拿起这个童浴牛图摆件,他头脑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摆件的立体图。虽然有些朦胧,但是下面那个牛的腹腔里,有一个亮点,让他好奇心大起。
  他知道,这个牛肚里恐怕另有乾坤,仔细看着摆件的下方,却没有发现其他痕迹。他用手指,不停的磨着下面,终于,他发现了异常。在摆件底座下面,有一道暗门,如果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到。他用力一按,暗门却纹丝不动。
  于立飞不敢再用力,这只是一个竹雕件,如果他用力的话,恐怕整个摆件都会毁在他手里。虽然这东西只花了七十元,可差不多相当于他三分之一的身家。而且吴古告诉他,这东西好像也值不少钱。想到这里,他突然有一个想法,如果把童浴牛图摆件卖掉,自己的窘境不是一下就摆脱了吗?
  虽然拿着童浴牛图摆件的时候,于立飞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可是这种感觉,跟今天在博物馆相比,那又大大不如了。如果说童浴牛图摆件给他的感觉,像是拿着一把扇摇的话,那博物馆里的感觉,就像是处于空调室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很是迷恋。
  如果说,昨天晚上,于立飞还不想处理这个童浴牛图摆件的话,那他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但在处理之前,得打开底座的暗格,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放下童浴牛图摆件,于立飞又把那块花了十块钱拿来的半截青砖拿在手上。原本他是想拿这个当砚台的,可是他拿在手上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好像也有东西。对砖头,他自然没什么顾虑,看到四周无人注意。左手拿着砖头,右手做刀状,一掌劈下去,砖头就断了半块,里面的东西就露了出来。
  打碎之后,于立飞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块精心制作的砖头。里面已经被掏空,而且用丝绸包着东西,他小心翼翼的拿出来,可是丝绸遇风却化,马上把里面东西的本来面目露了出来。
  这是一块砚台和一块墨,砚台呈边形,于立飞轻轻用手指在砚台内磨了磨,发现砚台滑润、砚面细腻,显然发墨会很快。他知道,这应该是个好东西。对古玩,于立飞可以说一窍不通,但对笔墨纸砚,因为从小接触,他从老头那里又看了不少古书,就有一定的了解。
  砚台的周边,还有一圈排列整齐的小黑点,再看背面,竟然有铭:“制器尚象摹其形”、“三十兼两易数精”、“天一生水地成”、“爻皆吉惟谦卦”、“研朱滴露观玩勤”、“圆神方智名无名”。而砚的边上也有铭:“乾隆乙卯冬,开端溪老坑,所得西洞石,钱塘姚祖恩监定手制,命曰吉并铭。”
  端溪的砚于立飞早有耳闻,端砚诞生在唐代初期广东端州,也就是现在的肇庆。在古时候,就非常有名,名列四大名砚之道。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PS:今天出去有事了,才回来,请大家在看完之后,投几张推荐票,大可拜谢了。


 第十八章 墨之源流

  端砚产地位于端溪旁的端岩,其实是一座石山。东边下面古时号称下岩,下岩之有泉水,不管多干旱,泉水也从来不会枯竭。下岩的上面,是岩,而岩之上,自然是上岩。登上上岩,翻过山顶到背面,叫龙岩。
  龙岩是唐代取砚石的地方,后来因为后岩的砚石要比龙岩要好,所以才弃龙岩不用。端溪至宋朝的时候,已经完全被水浸没,砚工取石材的时候,只能到水里去取,因此好的砚石也愈发难是。
  端州在汉朝的时候,并不属于国,一直到南粤王赵佗归顺之后,端溪的版图才并入国。但端溪被发现是在唐武德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砚石。后来至五代、宋初的时候,开采力度加大,产量也开始猛增,品质自然也最好。
  古时候的人,对砚石的采掘也是有规划的。先从下岩的北壁开始,然后再从南壁凿洞,因此,除了上、、下岩之外,还有东、、西洞之分。在唐宋时期,官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砚务官驻守在端溪,每年要求进贡砚台多少,一旦数额达到,则封洞,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盗采的。而取石的时候,也是一个坑取完之后,再另开新坑,所以有新坑旧坑之分。
  到了元朝的时候,干脆全部关闭,不准任何人采伐,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重新采伐,但过了几年,又封掉了。一直到宣德、成化、万历年间,也都是时开时封。
  而到康熙的时候,才真正完全解除禁令,但最好的砚,还是乾隆时期吴淞岩、杨景素两个人所采为最。所以也有古称“吴公坑”、“杨公坑”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