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立志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立志传- 第1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医疗代表团中有数位英、法的医师和学者,这些人在亚洲长常从事着医疗服务,其中部队来自军队系统。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大批专家,这些专家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落后地中国。
    为了一线生机,很多人愿意付出一切,即使比黄金更贵重,仍然有人出天价接受治疗。
    除了一部分人被告知不适合“青霉素”治疗外,接受治疗的病患情况开始好转。
    在十五天的推广活动中,中国的“青霉素”越来越引起关注。普通法国人表示愿意在签署法律文件下接受治疗。
    和会召开起由于席位争端,中国医疗代表团决定离开法国巴黎,应西班牙王室邀请前往马德里。西班牙是“禽流感”受灾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不知道如何防治,出现数百万人死亡,直到1919年1月死亡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王室也因此出现减员。意大利王室是最早接受“青霉素”治疗,其神奇的效果受到贵族亲密。新药品的效果很快就在上层吹了出来,不过更多的王室仍在观望,西班牙王室鉴于新药品一直以来的成效遂决定冒险试用,西班牙多位贵族成员病患得到愈治。西班牙政府开始与中国进行医疗合作,并向中国订购了一批“青霉素”,这让杨洪森激动不已。听说英、法只给2个席位,再加上,看的人多,用的人少,谈合作的人更少。比起那3个席位,英、法不购买“青霉素”才是更加让某人痛恨的头等大事。
    中国代表团不止一次的英、法提出抗议,要求增加席位。巴西、比利时、塞尔维亚在经过抗议后,代表名额由2席增加到3席,而唯有中国不断抗议不断驳回。
    美、英、法、意、日五大国中,日本反对态度最强烈,英、法均不同意增加中国议席,意大利人明显是随大流。
    五大战胜国中如果有三个反对,那就别想增加席位了。
    杨洪森越看威尔逊越不顺眼,威尔逊看杨洪森其实更不顺眼。
    威尔逊在向国会致词中提出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宣言,其中包括:1、废除秘密外交;2、公海航行绝对自由;3、撤除经济壁垒,国际贸易机会均等;4、削减军备;5、公正解决殖民地纠纷;6、退还被占俄国领土;7、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14、为各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
    十四点宣言在中国朝野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孙中山在国会演说中就曾表示,中国要“以美国威尔逊总统所主张为主张,亦即以世界人类共同之主张为主张”。上海、北京学生提灯游行,不少人跑到美国大使馆前高呼“威尔逊总统万岁”甚至中国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均纷纷对此发表评论。“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善良的中国人天真地以为,“公理战胜强权”的原则果真可以实现了。
    杨洪森与芮恩施私下交流中就曾直言,“威尔逊最后必将是举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威尔逊的十四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受到社会主义革命冲击时为进行内部调整所采取的措施,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抵消苏维埃政府和平呼吁的巨大影响。
    杨洪森对于美国的指示精神向来是左耳进右耳出,他与华尔街的那帮子来往太过密切,正因为如此他考虑更多的是华尔街投资商的利益,而并非美国的利益。
    当威尔逊获知杨洪森如何抨击十四点宣言时,他感觉不满。更让他感到羞愤的是,杨洪森知道他心中所想,“威尔逊将使美国在远东的良好声誉遭到无可挽回的损害。”
    中、美分歧最大的地方就是对俄问题上。
    孙中山支持苏俄只是因为列宁对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友好。
    杨洪森支持苏俄一方面是因为红军将取得内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是苏俄满足了杨洪森一部分领地要求。
    苏俄在远东只有几支游击队,他们并不是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很多俄国人只是因为家园受到外国干涉军的抢掠才不得不拿起武器,但是他们无法抵挡装备精良的白军以及日、美干涉军。
    在远东美国共部署了7000名士兵,日本最初部署了4万人,随后增加至7万人。
    日本夺取了伯力、海参崴以及库叶岛南部。
    按照1919年1月《中苏北京协议》的规定,俄罗斯苏维埃政府即日起将帝俄在《北京条约》、《爱珲条约》侵占中国的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中国。要说明的是苏俄政府只是将土地归交还给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折价分五十年偿还苏俄政府,期间由双方共同经营和管理。通过《补充协议》南京政府应支付的款项除部分用外汇外,其余均以农产品的形式支付苏俄政府。
    协议签订后,苏俄再次对中国发布声明。
    美、英政府都闻出阴谋的味道。
    南京国会曾就协议内容争吵了整整一个月,最后孙中山拍板与苏俄政府签约。
    杨洪森考虑到斯大林上台上可能存在毁约,所以才要求苏俄公开立约并对此做出声明。
    美、英、法等国虽然私下都许诺在未来将伯力、海参崴、库叶岛交换中国,但他们不要说签订公开协议,就连秘密协议他们不肯签,光嘴巴说有什么用,口空无凭。
    美、英为了引诱日本向西进军与日本密约,将苏俄远东土地割让给日本。
    可是日本的目标不是苏俄西伯利亚,而中国的东北。
    伯力、海参崴不过是进入东北的跳板,未来朝鲜冲突时暗藏在中国人身后的伏兵。
    第十卷 春天狂想 第三章 日本禽流感
     更新时间:2009…3…23 16:13:39 本章字数:3007
    美国的干涉军的前景有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威尔逊能连任,美国对苏联的干涉可能将会加强。如果威尔逊不能成功连任,那么美国将一下子缩回去,美国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将宣布结束。
    而对德宣战再加上十四点宣言,成为了威尔逊连任的政治资本。
    那些战争商人、金融家们将会为威尔逊的连任提供足够的竞选资金。
    只要这次和会能够圆满的完成,威尔逊总统的宝座就如同杨洪森总理宝座一样的稳固。
    中国问题也是本次和会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和会还没有开始中国的抗议就一封接着一封。欧洲留学生看到日本留学生那样实在忍不下这口气,纷纷来到中国代表团居住的宾馆外,向孙中递交请愿书,他们甚至进行游行抗议和会对中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
    孙中山本来已经准备接受2个席位的命运,可是形势变化的很快,很多代表或多或少都受到外界情绪的影响主张退出和会,就连远在中国的杨洪森态度也发生改变。
    英、法政府的压力巨大。
    孙中山不但在欧洲华人中的影响巨大,甚至在欧洲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很多社会名流都公开声援支持孙中山。
    从美国匆匆赶来的顾维钧向孙中山提出几点意见,孙中山做出了离开巴黎回国的准备,美、英、法决定向中国妥协,但是日本声称如果中国获得3席,那么他们就退出和会。
    孙中山听闻日本的举动后,愤怒的敲击着桌面。
    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美、英、法最终选择倒向日。
    美国总统威尔逊当然不希望中国退出和会,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和会是不完整的。
    威尔逊向孙中山私下许诺“全力支持中国的正义要求”。
    孙中山之前就多受威尔逊十四点宣布的迷惑,认为其是一位正直地好人,遂接受了威尔逊的意见,同意2席的安排,和会前的一场席位风波也就此划上了句号。
    在和会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又何止中国一家,报纸上威尔逊上被刻画成了长鼻子的皮洛曹,他昂着头拍着孙中山的肩膀好像在许诺什么。
    正如威尔逊所许诺的那样,中国问题在和会开始的第一天就进行了讨论,可是奇怪的是中国被排斥在第一天的讨论之外。威尔逊再次对日本进行了妥协,虽然日本被中国赶出了山东,但是仍有机会不费一枪一弹就能把山东夺过来,大战期间日本与英、法签订过数份秘密协议。
    第二天的讨论中,日本代表声称,山东问题是日、德间的问题,与中国无关,且中国在参战后与德国仍保持着极其秘密的来往,严重损坏的协约国的利益,日本企图在讨论中继续将中国代表排除在外。但由于和会议事规则明白规定,“最高会议”在讨论五强以外其他国家的利益时,应邀请有关国家代表列席。
    日本指责中国与德国苟同实在缺乏充分的证据,而美、英也不想过多的深究此事。战争期间英国上层中的某些有识之士认为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便力图回避战争,试图通过上层交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太深究,可能会把这些人也给带出来。
    日本代表牧野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无条件”让予日本。不过,此时山东已在中国人手中让中国吞出来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日本代表牧野进一步威胁道,“无条件地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本国政府的最后决定,对此决不能有任何更改,如果这—要求遭到拒绝,日本代表团就拒绝在国际联盟盟约上签字。”
    日本对山东的权益执着在远东直接导致了朝鲜半岛战事的发生。
    中国代表虽然坐在那里,但他们的意见却被放置在一边。美、英希望通过对日经济补偿的方式解决。日本将从山东获得10亿美元的赔偿,这比当初上海四方谈判时的要价还要高。
    威尔逊还真是一位好人,在他的调停下,最后赔偿敲定在8亿美元。
    面对美、英、法草拟出来的协议,中国代表拒绝了签字。可是即便没有中国人,和会议程仍在继续向下进行。威尔逊把中国给出卖了,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早早就将与日本的密约交到了威尔逊手中。山东的解决有两个方案,一是赔钱,二是割地。威尔逊认为割地中国人是无法解决的,所以赔钱就成了不二的选择。日本的要价30亿美元太离谱了,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现实的经济状况,8亿美元是密商的协定的结果,这充分考虑到了1918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
    因为中国拒绝签字,所以在下面的谈判中,英、法主张山东则由五大国进行管理,继尔将山东转交给日本管理抵偿债务。
    在第一次的美、英、法、日国会议中,日本政府已经就此做了充分表述,如果日本既得不到钱,又无法享受权利,那他们还参和会干什么。英、法对此均支持日本。国联需要大家一起来参加,英、法不合作,日本又退出,那么成立国联的计划就难以实现,而这—计划恰恰是威尔逊参加和会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个人事业成败荣辱的关键。
    意大利人与中国关系非常密切,为此,美、英在第一次会议中将意大利踢了出去,第二次会议中意大利人完全就是摆设,这让意大利总统总理奥兰多很不满。
    会议结束后,意大利代表会见了孙中山,将会议后续的谈判细节透露给了他,这促使孙中山下定决心离开巴黎。
    巴黎的消息传回国内后让杨洪森很不满,因为英、法自动废除了与中国签订的密约。
    美国公使芮恩施不但关注着和会的进程,也关注着中国国内的变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