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立志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立志传- 第9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考后,袁世凯致电冯国璋加入“南盟”,并向杨洪森传达这了一些积极的信息。
    孙中山并没有注意到安庆与北京之间私下沟通,此时他正忙于党内的资产重组。
    袁世凯下野后,为了面对新的形势,宋教仁主动向孙中山积极靠拢,希望两党合并,团结一心,参加国民大选。孙中山固执已见,决心把中华革命党、社会人民党的那套移植到国民党身上,很多革命党人以各种理由反对此次合并,甚至将孙中山给开除出了国民党,选举宋教仁担任新一届国民党理事长,中华革命党分部多设于国外,在国内政治力量太过弱小,孙中山竞选总统全无希望,遂转向支持黎元洪。国民党总统候选人宋教仁在首轮中被进步党总统候选人黎元洪轻易击败,导致国民党逐渐走向分裂,很多党员都转投进步党,眼看着国民党由二流党派变为三流党派,宋教仁等人只得向孙中山全面妥协,两党就合并一事在上海进行着深入磋商。孙中山取消了“中华革命党”继续沿用“国民党”这一称号。新生的“国民党”明确了孙中山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不少国民党人***转变为无党派人士。为了进一步壮大“国民党”,孙中山派遣胡汉民至安徽重谈两党合并事宜,对于上海孙中山的橄榄枝,杨洪森却迟迟没有答复。
    安徽,蔡锷正在杨洪森陪同在各地进行参观,其第一站就是安庆兵工厂。
    “目前,兵工厂可月产步枪1050枝,重机枪23挺,37山炮8门,子弹65万发,炮弹8000发,……,……”工厂的负责人候景文汇报着手中掌握的数据。
    听着这些数字,蔡锷一惊,心道:每个月都能武装一个团,怪不得杨玉琨敢向袁世凯叫板。
    对于现在兵工厂的产量,杨洪森很不满意,安庆兵工厂有干部职工8000余人,下设办公室、结算中心、生产调整三科,兵工厂内设枪炮、火箭、枪弹、炸弹、火药、制酸、木工、机修,八大分厂,有各类机械设备数千多部,到目前为止,产量虽稳步提升,但远未达到他的预期值。
    “目前步枪生产状况如何。”
    “我们改进生产工艺,引进了流水线试生产,到目前已装配步枪1400枝,重机枪26挺,山炮11门,委员长放心,我们今年月产3000枝步枪的指标,我们厂一定拿下。”
    “手榴弹、地雷的生产情况如何呢?”
    “炸弹分厂可月产手榴弹3万余枚,地雷4000余-枚,芜湖、合肥等地的产量到月底才能统一报过来。”
    芜湖、合肥等地的兵工分厂以生产手榴弹、地雷、复装子弹、修理步枪和机枪为主,同时也少量制造步枪。
    参观了安庆兵工厂后,蔡锷又造访了机械厂,观看了飞机大队的表演,并且乘“机”在空中体验了一下飞行,检阅安徽内河舰队,这让他对安徽整个军事有大致了解。现下的杨洪森可谓是兵强马壮,这反而让他感觉有一些不明,杨洪森军力如此之强,以当然湖北的形势,纵然不能一战而下,只怕湖北的北洋军必定伤亡惨重。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杨洪森与张勋私下定有勾结,依据当时的情形,杨洪森大可取湖北,入河南,但他却突然接受了孙中山建议,蔡锷想不通,如果他在进攻湖北时老师让他停战,他会选择打下去,他不但会打下湖北,而且会一直打到北京城。以杨洪森的眼光,打下去会有什么局面,他不应该不知道,但是他选择了停战,不管他的理由有多少,归根到底就有一个“私心”。蔡锷试图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他实在不明的是什么利益驱使他做出那样的行动。他隐隐感觉到杨洪森与孙中山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外界所宣扬的那样,因为杨洪森对孙中山言行并不一。国民党现在搞的左右对立,责任应该归结到杨洪森头上。蔡锷作为一个外人对国民党的事也不好多加评价,至于杨洪森与孙中山的关系他也不想多问,他只需要杨洪森在进步党组阁问题表明态度。
    杨洪森在进步党组阁问题上态度明确—“支持”。
    谁给他好处,他就支持谁,当然也不排除他支持袁世凯东山再起,那就看袁世凯给他什么好处了。
    袁世凯东山再起的阻力来自南方,其中最关键人物便是杨洪森。杨洪森对苏南、浙江两地提出了地盘要求。
    “总统先生,就现在东南的形式而言,我认为他的要求到也可以答应下来。”
    杨洪森坐大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如果杨洪森得到了苏南、浙江,这只会让杨洪森的屁股越坐越大。
    “那么,他是如何回应的?”
    “总统先生,他的意思是,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将服从中央和您的领导。他让我转达总统先生,他年不过三十,且又是青帮出身,他对总统的宝座实无窥探之心,只是希望总统赐他一块富庶之地,让他多赚点钱,好好享受几年,这样也好让他晚年无忧。”
    “如果我拒绝他的提议呢?”
    “那么他就只好改变立场全面支持进步党。”
    第六卷 马扎 第五章 
     更新时间:2008…12…25 16:11:38 本章字数:2986
    他杨洪森想找一块地方享受一番,到是选了一块好地方。
    “克定,你怎么看?”
    “父亲,这个英国人靠不住,他是替杨洪森要地盘的,我看此事万不能答应,今天他要了江苏、浙江、明天就会要河南、山东,而且杨洪森就是一只白眼狼,养不熟的家犬。”
    “他的青皮出身你怎么看。”
    “青皮的出身不过是为了隐盖他的野心,孙中山还是洪门的元帅,青皮出身又怎么样,只要有钱、有枪、有地盘到时他哪里会理会这日的约定,说什么对总统的宝座无窥探之心,真是一个狡诈这徒。”
    袁世凯满意地点了点头,“你怎么杨洪森看停战一事呢?”
    “他停战受到舆论影响以及孙中山的命令罢了”
    舆论?命令?杨洪森会受那些舆论的影响?孙中山的命令,这样的命令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他还真是愚忠啊,他怎么不去死啊!如果杨洪森打下了湖北,杀进河南,或许真的就隐退在天津安享晚年了,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他还控制着北方各行省,手中握有数十万忠心的北洋大军。
    袁世凯做出的决定再次大出袁克定所料,袁世凯决定将江苏、浙江划给杨洪森,但是这个过程却要分步走。浙江都督的位置他自己去争,当然湖南的事他也不要插手。上海依然由郑汝成接管,至于江苏待他东山再起后会把冯国璋调回直隶。
    两个同样没有信用的男人,在英国的掺合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
    一切的阴谋都在私下秘密的进行着。
    蔡锷觉得杨洪森这个人还是满真诚,只是有时候太看重于利益二字。
    “我们云南什么时候也能建立这样的大钢铁厂啊!”在芜湖钢铁厂的厂区内蔡锷感慨万分。
    “我们这边的规模比起汉治萍可是差的很多,不过未来我们将在马鞍山一线建立大型的钢铁基地。说起来,云南省大可以与四川合办钢铁厂,两省可以优势互补嘛。”
    蔡锷苦笑着,“事情只怕没有你说的怎么简单。”
    “事情也没有这么麻烦,那天你陆军部长不干了,大可以到四川当个都督。”杨洪森看似无心的说道。
    有心的蔡锷听的出来,杨洪森对他北上之行并不看好。杨洪森总是通过一些极其隐讳的暗示表达着什么,当要直接去问的时候,他就会把话题叉开,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蔡锷此次访皖已经圆满地完全了梁启超所交待的政治任务,杨洪森已经在公开场合表态全面支持进步党,并表示在必要时候愿提供军事上的支持。而蔡锷在安徽境内所见所闻,让他不得不对杨洪森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送走蔡锷杨洪森立马就搞起了串联,以谋求浙江省的控制权。
    朱瑞在浙江的地位并不稳固,社会人民党对浙江的渗透进行的并不顺利,尤其在军队这块,他们被一些“老人”控制着,其中不少是老同盟会成员,对杨洪森有抵触情绪,浙江的革命人普遍提出“浙人治浙”,反对杨洪森皖军入浙。
    杨洪森打算一步步的来,先树立一个代理都督过渡,然后再用自己人予以代替。
    除了浙江问题外,杨洪森手中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购并“汉治萍公司”,这可是一个大家伙,杨洪森那可是垂涎已久。南方临时政府成立时,杨洪森就想插手,当时他手中的芜湖钢铁厂才刚刚起步,而且手中的资本实在有限,之后“汉治萍”公司被袁世凯变成国有那就变的更加不可能了。
    在“汉治萍”公司的问题上,孙中山曾与盛宣怀磋商过此事,不过当时孙中山并不为了办实业,而是打算将“汉治萍”公司抵给日本人,用以解决军政府的财政问题。
    这种事盛宣怀难道自己不会,还要孙中山代劳,结果“汉治萍”公司的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此后,盛宣怀准备将公司的51%卖给日本财团,孙中山通过舆论把事给搅黄了。“内战”期间盛宣怀倒向北洋,并用“汉治萍”公司向日方两次贷款数千万元,解决了袁世凯军事开支。
    盛宣怀支持袁世凯,那自然就站到了杨洪森的对立面。
    “汉治萍”公司年产钢铁可达7万吨,占中国钢铁总产量的90%,作为公司大老板的盛宣怀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钢铁大王”。但是“汉治萍”公司负债却达到极其恐怖的数字,折算成银元约在5000万元,再加上数千万元的固定资产,鲸吞这个庞然大物,杨洪森信心不足,而且随着马鞍山钢铁基地的确立,杨洪森对“汉治萍公司”热情不是很高。
    可是什么只要有日本人掺合的事情,杨洪森总喜欢插上一腿。
    “汉治萍”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是日本的财团,他们通过债权变投资,已经成为“汉治萍公司”的股东,公司的实际生产、管理部分都操控在日本人手中,不过因为有盛宣怀还在,日本人并未完全控制“汉治萍公司”。
    杨洪森想要盛宣怀手中的股份,而且还是不花钱的那种。
    安惠民这个活动家曾多次到盛家大宅拜访,都被拒之门外。
    盛宣怀看不起杨洪森这样的后辈,才三十岁左右,能干什么事,能打仗又怎么样,能打的人他见的多了,现在怎么样,都成黄土了。会做生意又怎么样,胡雪岩会做生意吧,最后还不是一败涂地。至于政治上杨洪森就是一个彻头彻尾无政府主义者,对国家机械大肆破坏,擅杀国士,打压乡绅,做事又不择手段,惯用阴谋诡计,行小人手段,盛宣怀耻与杨洪森这样的人为伍。
    安惠民虽多次被拒,但却依然勤快地来往于盛家大宅。
    杨洪森甚至通过第三方希望与盛宣怀秦晋之好,也就是“以肉偿钱”。
    盛宣怀在上海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杨洪森一个黑户,而且生活又极不检点,盛家予以回绝。
    可是,杨洪森的势力太强大,连袁总统都含恨下野,盛宣怀也不得不做多方考虑,他的年纪也大了,掐着指头算也活不了几年了,但是他的后人怎么办,难道像1911年一样举家逃到日本?他不愿意在折腾了。
    杨洪森这个人他调查过,1911年以前他就是一个神秘的存在,1911年以后他的成长可以说是奇迹。据查,在安徽杨洪森有着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