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魂- 第13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5年的时候,南京电子研究所的专家就向陆海两军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同时装备多部工作在不同波段雷达。或者是把多部雷达置于不同的位置上,从不同的方向探测敌机。
  当时还没有出现变频技术,也就是一部雷达可以同时工作在多个波段上的技术,因此也就只能采用这种奔办法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了。最先进行实战应用的就是德国的防空部队,而且很快就证实,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段。在同时部署多部不同雷达地情况下,发现英国轰炸机群的概率提高了数倍,而且拦截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当时,这还是一项绝密“技术”,为此。德国与唐帝国还专门组建保护雷达站的安全部队。德国的情报部门甚至不惜撒布一些假消息来迷惑英国人,以保证该“技术”不被英国人发现。
  也正是随着对干扰雷达,以及反干扰的技术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与工程师逐渐掌握了雷达的一些重要性能,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而除了干扰雷达之外,怎么确定敌人雷达的准确位置,甚至是利用敌人雷达发出的电磁波进行压制性打击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启动。
  最早装备探测雷达的专用设备的就是帝国海军的战舰,随即工程师就发现,这种设备在战舰上的用途实际上并不是很大,如果双方接近到可以互相探测到对方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距离的话,那么早就被侦察机给发现了。因此,工程师提出在飞机上安装类似的设备,用来在远距离上探测敌人的雷达。不管是战舰上的雷达,还是地面的雷达。
  比起用金属铂条干扰雷达而言,要精确探测出敌雷达地位置,在技术就要困难得多了。而探测的原理也相当简单。雷达本身就像是一支手电筒一样,发出的电磁波在某个方向上最为集中,就如同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而雷达本身就是“光源”,因此只要有可以测向的电碰波接收装置,就能够探测出电磁波信号的方向。而结合两个探测装置,利用三角法,就可以计算出电磁波发射源的位置了。
  这只是纯理论上的办法,而实际操作起来肯定要麻烦得多。首先是探测装置的测向精确度要足够的高,这个还是小问题。最关键的是,两部探测器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这与用来截获敌电台发出的电磁波信号的装置一样,而当时为了提高探测精度,往往会利用多部监听电台探测到的电碰波信号进行计算,而且每部电台之间的距离少则数公里,多则数百公里。以当时的技术,别说在飞机上安装两部探测装置,就算是在同一艘战舰上安装两部装置,也难以保证探测的精度。
  工程师的创造性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飞机后面拖一根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绳索,在上面固定数个,甚至数十个小型探测器,然后在飞机的前端安装另外一部精确度更高的探测器,然后利用后面小型探测器探测到的综合结果,以及前方探测器探测到的结果,就能够大致计算出电磁波发射源的大概方位了。
  27年初的时候,陆航首先改装了两架这样的电子侦察机,并且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随后就又工程师进行解决。比如因为绳索在空中漂浮的时候极为不稳定,工程师就在探测器上加了一个水平方位陀螺仪,并且与电子信号反馈器并联,从而测量出在接收到电磁波信号时探测器的准确状态。
  经过了大半年的测试与反复的改进,到27年底,第一架具有实用能力的电子侦察机正式交付陆军航空兵。这是一架由“狼鸠”改造的电子侦察机,通过多次测试,最终证明该侦察机能够对左右两侧100公里范围内的雷达进行定位,而定位精度在2度以内,也就是在100公里的距离上,误差大概在5公里范围之内。比起后来的电子侦察机,这个精度确实是差得让人无法忍受,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到28年初的时候,陆航已经接收了30多架电子侦察机,罗云冲为此成立了一个单独的电子侦察机大队,并且直接隶属于陆航司令部。当时这是一支绝密部队,外界知道该部队存在的人不会超过50个,而且飞行员都是秘密调集的,在到达该部队之前,飞行员甚至不知道他们要去干什么。
  训练工作一直进行到了八月份,该部队才正式形成了战斗力。九月底,罗云冲抽调了十多架电子侦察机,组成一个独立的中队部署在了巴拿马。当时,罗云冲就想利用该中队为战略轰炸服务,只是在十月初的时候,罗云冲暂时终止了轰炸行动,所以该部队一直没有参加作战行动。直到十月二十一日,罗云冲决定恢复战略轰炸后,该部队才接到了命令,而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二十三日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群探明航上线上的美军雷达分布情况,好让参谋制订出更合理的飞行航线,以确保机群的安全。
  谈仁皓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一支部队存在的,而当时执行任务的轰炸机上都带了150公斤的炸药,所有的飞行员也都准备了一颗用来自杀的毒药,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如果被击落,绝不能让飞机落入敌人的手里,更不能被敌人俘虏!
滺U書擝 uutxt.CoM 铨汶字扳越渎

第二十四卷 海上霸主 第七十二节 实战检验 字数:4670
  二十二日夜,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参谋军官根据电子侦察机提供的情报,对轰炸飞行航线做了最后的修改,由罗云冲最终确定之后,二十三日上午,作战任务下达到了各轰炸机部队。为了达到轰炸的突然性,以及保密方面的需要,当时轰炸机部队仍然部署在尤卡坦半岛的机场上,要到二十三日下午才会起飞前往古巴,然后在夜间再次起飞,执行轰炸行动。
  保密可以说是战略轰炸的一大重点,真正期间,数个拥有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国家都相当重视保密,以及针对战略轰炸的情报搜集工作。当时,英国的“政府密码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判断德国与唐帝国远征航空兵的轰炸行动,然后及时的发出消息,好让将遭到轰炸的城市做好防御准备。而在所有的安全环节中,通信肯定是最容易泄密的。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电缆,而不是电台来下达作战命令,可是当时在前线地区是不可能用电缆联系各个机场的,无线电台仍然是最主要的通信工具。在无法确定敌人是否已经破解了通信密码的情况下,就必须得采用多重加密技术,即在基本密码的基础上,用代码来表达重要信息,或者是打乱各目标的代码,让敌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在对英国的轰炸中,德国人就采用了二次加密技术,当时英国已经破译了德国的通信密码,可是却没有能够破译代码,结果错误的将考文垂判断为伦敦,导致考文垂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猛烈的轰炸,几乎被彻底的摧毁。
  唐帝国陆海两军都有自己各自的密码系统,陆军航空兵还有一套单独的密码系统。当时为了保密,甚至采用了三次加密技术,即在使用代码的情况下,还打乱了代码地排列。而且每周会更换一次代码的排列顺序,如果没有最新的代码表,就不可能准确的翻译出电文内容,敌人也就不可能准确的破译密码了。
  这些保密工作都是由情报人员负责的,从26年开始,在非一线战斗部队里,所有的电报收发工作都由情报人员承担,各部队不再安排单独的保密军官。指挥官只需要下达任务,作战部队也只能从情报人员手里获得任务。这些情报人员在人事上属于情报部门,在编制上则直接接受军队上级地指挥,属于双重编制。
  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展开。二十三日上午,在战斗命令下达之后,地勤人员抓紧时间为参加轰炸行动的438架轰炸机进行了全面检查,以确保所有的轰炸机都能够飞起来。同时,各机场也组织飞行员掌握目标的具体情况,熟悉飞行路线,并且给每个中队(中型轰炸机部队12架为一个中队)安排了相应的任务。确定了领队长机的安排与任务。
  当时机组数量要比轰炸机的数量多得多。为了确定具体的机组,还采用了抽签的方式,谁抽到就谁去执行任务。结果有三分之一的机组没有接到任务。在休息了十多天之后。飞行员都求战心切,没有接到任务地反而有点失落。
  出发前几小时,飞行员在地勤人员地协助下对轰炸机进行了最后的检查。这也是正常的程序,飞机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了飞行员的生死,除非情况紧急,没有足够的时间,不然的话,飞行员都会在出发之前对自己的座机进行最基本的检查,以确定飞机的状态。
  下午四点半,各机场的轰炸机陆续起飞。轰炸机机群首先向南飞。在到达了洪都拉斯上空之后再转为向东飞,一直深入加勒比海大概200海里之后还要盘旋大概三个小时,这才转向飞往了古巴东南部地区的机场。这主要还是为了欺骗敌人,同时还可以避开美军远程战斗机的搜索与巡逻空域,走相对安全地航线,在到达古巴的机场时,也已经是深夜了。
  当时,为了迷惑美军,避免美军察觉。以做好防御准备,参谋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轰炸机群起飞之后不久,部署在危地马拉的一批运输机也离开了机场。这些运输机将前往巴拿马的机场降落,而且到达的时间也是夜晚。这样一来,如果美军的谍报人员在监视巴拿马的机场的话,就很容易在夜间将运输机判断为轰炸机,从而认为从尤卡坦半岛起飞的轰炸机群已经到了巴拿马,而不是去了古巴。
  轰炸机从尤卡坦半岛上地机场起飞的时候,古巴那边也在做着相应的准备工作。3500吨燃烧弹是在二十二日下午的时候才到达了圣地亚哥的,罗云冲故意延迟了运送时间,主要是以前一直没有向圣地亚哥运送过轰炸机使用的燃烧弹。陆战队才占领圣地亚哥不久,根本没有办法保证将潜伏在圣地亚哥的美军谍报人员铲除掉。因此,为了保险期间,不能提前运送弹药。这些弹药都将在天黑之后才从港口运往机场,为此,罗云冲还专门调动了一批原本应该为陆战队运送物资的车队,让其守在港口,只要天一黑就立即出动。
  机场上的准备工作也很充分,当天晚上正好有一批美军的伤员要从巴哈马群岛转移到巴拿马的战俘营去,运输机要首先在古巴的机场降落加油,因此机场上的勤务人员借此进行了准备工作。运输机到达的时间也是精心安排的。第一批运输机在凌晨两点半到达,最后一批在三点半到达,而轰炸机群到达的时间是三点四十分,只间隔十分钟,这样就算有美军的谍报人员在监视机场的活动,也有可能将轰炸机错误的判断为四发大型运输机。当然,前提是美军的谍报人员的识别能力不怎么样。
  轰炸机是陆续到达的,而且在机场停留的时间相当短暂,按照要求,地勤人员要在半小时内为轰炸机补充燃料,挂上炸弹。而以往,这些工作需要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除了地勤人员提高效率之外,还得同时安排两个地勤小组负责一架轰炸机,一个负责加油,另外一个负责补充弹药。两项工作同时进行。为此。地勤人员还专门研究了工作程序,调整了几个步骤,以提高效率。即使这样,一个机场一次也就最多为两个中队的轰炸机提供服务,而当时一共有五个机场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