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保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三国当保镖- 第2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兵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不过对于眼前这支军队来说,凌巴却也正是从前面这看似简单明了的几点里面,发现了很多的弊端或者说是漏dòng。
    说到将领,在这里面倒真是有不少,不说校尉、将军,军侯、都尉都有很多,大汉的军制,本来就是从最基础的开始,五人为一伍,设伍长;十人也就是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五伍也就是五十人为一队,而后两队百人为一屯,设屯长,也叫做都伯。
    屯长基本就算是大汉军队里正式的基层军官了,比队率显然还要高上一级;再之上,就是曲长,而一曲由两屯组成,曲长又名军侯,还有牙mén将、骑督、部曲督等;再上两曲也就是四百人为一部,设别部司马,也就是军司马,之后还有都尉(骑都尉)、校尉,校尉之上,就可以称得上将军了,大汉的将军,也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等,最后便是大将军,除了太尉之类文官军职,就是大将军最大。
    目前这一支部队凌巴作为最高指挥官,也只是得了一个四品杂号的讨虏将军,至于军中其他职务,基本也是由凌巴安排了,不过具体的军制却是不变的。
    可就在此时,眼睁睁看着眼前排成一队队一列列的将士们,尤其是那些军官,他们中大部分人所表现出来的jīng神面貌却也让凌巴很是失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大部分人从眼睛的变化里,就可以被看出心里的一些大致想法,可以是慌luàn、不知所措,也可以是喜形于sè、情不自禁,虽说也有人能够做到隐瞒真实想法,甚至连眼神都虚假了,但这种人毕竟在少数,而这队伍里的军侯、校尉级别等的将领,却显然不可能具备这项能力,但凌巴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却不是一种作为一支jīng兵、尤其还是这支jīng兵众多士卒们的“胆”的这些个将领们所应该表现出来的那种信念、那种可以增加动力的自信,过分的自信当然不好,尤其战场上不能够目空一切,但自信所能够带来的动力却更是不容忽视的,凌巴从他们眼中看到的,不只是信心不足,还有一种空dòng无力感,似乎有些奇怪,凌巴却不感到奇怪。
    凌巴心中感叹,因为亲身参与,所以他反而能够略微猜测到一些这将士们这般表现的原因。
    这是大汉朝廷为了剿灭黄巾贼军而第二次组成的军队了,这些将士和前面那一次也有所不同,他们或许还没有接触过真正血腥的战场,但除了这一点之外,其他任何一点来看,他们也足可以当得jīng锐二字,而这也是如今刘宏能够拿得出手的洛阳jīng兵中更经过一番挑选出来的,可以说他这次是真下了血本和决心,要在这一次将黄巾贼剿灭了,当然也可见黄巾贼闹得确实太大,引起了足够重视了。
    可凌巴却很不喜欢当前这种气氛,就是像现在这样,死气沉沉地,就这样在一片沉默中行军、整军、出征。
    刚刚新年过不久,就要出征,显然这并不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从如今这整支部队表现出来的jīng神头儿,也可以看出一二来了,这一点的影响,的确是很大的。
    战场不是莽夫的角斗场,靠的不只是勇,还有智,能够很好的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为己用者,才是真正深明军事奥义,而军队本身便是属于人和的一部分了,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
    对于一支jīng锐部队来说,沉默并不是错误,相反,沉默很多时候是一种奇异的力量,“沉默是金”,也并非完全虚言,但很多时候,也要看着沉默,究竟是来自于什么缘由。
    说实话,早先的时候,对于这个定下来的行军开拔的时间,凌巴还是有些异议的,以如今的他的眼光看来,自然清楚,不管怎么说,出征时候的士气还是很重要的,有气势的队伍才大有可为,虽说气势这东西可以积累、可以jī发,但战争是瞬息万变的,能够尽量保持好高昂的士气,才能够随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以高昂的士气出征,也是对敌人的一种震慑,总之作用很多。
    而要说出征的最佳理想时机,以凌巴认为,要不然就在过年以前,要不然就过段时间,至少也要等到这年味儿淡去了,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机会条件下,这反而更能够jī发这些将士们的斗志,让他们心中怀着迫切归来的希望,自然战斗的时候更加的卖命。
    不过刘宏既然决定了,凌巴也只能够遵命,现在的他已经渐渐融入了这个社会这个角sè,很清楚自己如今作为一个臣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时候自己就只有听命的份儿,况且也没有真到那种非要一字一句据理力争的地步不可。
    对于凌巴来说,他老早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上司,不要总是想着去顶撞,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条件下,都可以做出必要的让步,哪怕这让步可能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但要相信,这些都是可以补回来的,而且“补给点”,正是在对方身上。
    这一支军队显然刚刚离开亲人不多久,士气算不上高,不过凌巴可不打算就用这些将士去前线拼命,至少还要一次动员大会,来一个“点将台”啊神马的。
正文
第424章、凌巴出征(中)
    第424章、凌巴出征(中)
    在凌巴赶到之后,现在的洛阳郊外,却又是正当别离时候。
    作为被寄予了厚望的第二次朝廷大军的出征,自然也要有一个行军送别仪式,而这种场合里,凌巴正是主角,只是现在才赶到而已。
    之前与家人、娇妻幼子离别,颇有几分愁绪,到现在还缠绕在心中不肯消散,而此时凌巴要告别的,却是皇帝刘宏和一众文武大员,也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此次出征,因为各自的心情纠葛,自然也是抱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刘宏自不用说,他虽然很多时候显得荒唐,但却不是一个傻蛋,他更是一国之君,天子至尊,自然有其应有的自尊,黄巾起义如果说刚开始还只是xiǎo打xiǎo闹的,却也没事,他甚至还可以纵容,但当能够威胁到他的统治的时候,这就不是一件会让人觉得开心的事情了,他更是绝不能够容忍这样的威胁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存在的一刻,就让他觉得一刻寝食难安,哪怕这威胁的力量,实际上还远远达不到能够颠覆他统治或者是威胁到他的生命的地步。
    所以本来或许还能够当当笑面虎的刘宏,此时却干脆完全撕去了脸皮和伪装,此时的他是恨死了那些将自己的江山搞的一团糟糕的黄巾贼,却似乎没考虑到这其中自己是否起了什么作用,当然这也和凌巴没什么关系了。
    对凌巴来说,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刘宏所下的命令,他只需要听命照做就可以了,尤其这一次他本来就是怀着另外的目的,不过说起来双方在某些方面应该还是不谋而合的,至少目前,不至于产生什么分歧。
    而其他跟随刘宏而来的文臣武将,不管愿意与否,反正他们现在也已经在这里了。
    这其中,武将们还好说,文臣们的态度却着实显得有些奇怪了,大概除了文臣之首三公的司徒王允,和凌巴关系说得上好的就再也没有一个了。
    此时的王允看着凌巴的眼神却居然显得有些慈祥,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不过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应该来说,就他自己的感觉,王允的确称得上一个忠臣,对大汉、尤其是对刘氏忠心耿耿,即便刘宏此人表现出来的的确不像是一个明君,但他对于某些意见,还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就像是此次出征,别的人凌巴不敢说,但王允却绝对是从心底里希望大汉天下升平,江山稳固的。
    一方面出身世家大族,而另一方面他如今的官职也几乎代表了整个天下文官的极致,不管是在地位还是声望上,王允都可称为当今文坛领袖之一。
    而作为文臣中的军职,也是大汉军队名以上官职最大的三公之一太尉杨彪,同样也在天下文人中具有着不xiǎo的声望,此时却也是一脸笑意盈盈,对着凌巴。
    凌巴也是执下官和晚辈礼,对这二位上官加前辈礼敬有加,这自然让其他跟随而来的文官稍稍改观了一些对这些武人不通教化、蛮横无理的印象。
    这一次的出征,除了刘宏大出血本,凌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了。
    说起来凌巴也算是将自己如今的势力有一大半都是在此次真正纠结在了一起来,“狼牙军”就不用多说了,还有火影卫的暗部大部分、“隐”中的二十人以及“晓”中的四人,这些都算是他能够信任而且直接不需要任何别人赋予的权力就可以直接毫无顾忌支使的力量,而也正是掌握着这些力量,让凌巴心里对于接下来的征战更添了几分信心。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宏和大汉朝廷对于黄巾军的观感并没有错,他们的确是“贼”,至少在黄巾起义之后,而且也确实都是些乌合之众,人数众多jīng锐却极少,但问题是,战争这东西,从来都是你可以去藐视但绝对不能够不重视的,凌巴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前期三大郎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隽、北中郎将卢植以及先锋营官曹cào这四人率领的所谓剿贼大军,实际上并非是朝廷北军和禁卫、羽林中真正的jīng锐力量,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当然能够稳胜黄巾贼军,但在某些方面却也很不堪,所以如今局面的失控虽然有些在意料之外,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而这一次新组成的大军出征就不一样了,这些才是真正朝廷军队中最jīng锐的洛阳军的力量,在现在的大汉,要找出能够与之匹敌的,几乎不可能,他们的战力,或许还没有在实战中得到检验,但也只是缺少机会罢了,只要懂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这支军队只要调度得当,一旦上了战场,就个个是猛虎,绝不是以乌合之众的普通黄巾贼能够抗衡的。
    不过凌巴现在想得更多的,还是要对付黄巾军中那些所谓的jīng锐。
    这数月以来,不管是粮草、兵器的筹备和分发,还有军中职务、先锋后勤等各方面的人员调配和安排,都让凌巴忙得有些晕头转向,其实他自己不需要事事过问,但凌巴却只当这些是在学习,他从来就有一颗谦逊而好学的心(汗),对于军旅之事,他其实并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和后世是很不相同的,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凌巴要做的是一个主帅,但一个至少是合格的主帅,不应该只是会征战沙场,对于军中一些事务,不求了解的透彻,但至少到了关键需要的时刻,都要心中有数。
    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很多将领反而有失偏颇,能够做到“知彼”,反而丢失了最基本的对自己这一方的认识,很多时候战场上的胜负,决定的因素反而不是在战场之上,而是在战场之外或者是战场之后,很多时候jiāo战双方其中一方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的因素,没有能够认清自己,何谈去认清他人、何谈去获得战争胜利?
    自从得到了那《破军三卷》之后,除了“易筋经”之外,关于《君主论》和《孙子兵法》,凌巴也偶有研读,这些都是需要的,平常就要好好积累,不要临时抱佛脚也没有用了。要说这其中,凌巴最有心得的,自然还是“易筋经”,毕竟早先就一直在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