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37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伤亡。
这些郑家的雄兵本应博斗于海上,再不济也得驰于江河,如今被迫在陆上和敌人相斗,让郑彩好不懊恼,好在五拐里村这个地方,左右都可以让舰队驶入,用大炮支援陆上的战斗,让唐军也不感太姿意忘形。
青阳县系唐天宝元年分泾、南陵、秋浦(今贵池市)3个县地新置。县名据《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说以青阳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唐置县。以治“在青山之阳,故号曰青阳口“是古邑,曹纶在《初刻青阳县志序》中称:“青阳。古临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阳也。
青阳只是一个小县城,此时却是大大有名。令青阳闻名于世地是青阳腔口因青阳属于池州。
又称池州调,青阳腔是在嘉靖年间,因戈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一“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地重要作用。
后来的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受到青阳腔地影响,青阳腔是徽剧地前身,徽剧又是京剧地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口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
刘文秀一行人进入青阳时,正遇上青阳县举行青阳腔的大比赛,此时正是青阳腔流传极广之时,安庆,怀宁、枞阳、桐城等地的艺人不顾战火都赶来参赛,随着各地的艺人涌入,青阳县城大为热闹,刘文秀等人虽然极易混进入去,但是唐军却因些加强了戒备,小小的青阳竟然有一千多唐军的正规军,让刘文秀等人暗暗叫苦。
尤其是到了晚上,城门更是戒备森严,通往城门地道路都是实行霄禁,刘文秀没想到竟然会因为一个戏而打乱了计划,若是偷袭失败,贵池和铜陵的唐军得到消息,骑兵数个时辰就会来援,刘文秀没有十足的把握并不敢通知郑军。
不过,各地的艺人涌入青阳,使青阳更是鱼龙混杂,刘文秀等人不但安全无忧,反而可以借着艺人地进入,快速的召聚旧部,他们三十多个人,开头每日只联络了十几人,后来一日就能联络上百甚至数百人。
这也是刘文秀不愿马上让郑军进入青阳的原因,他刚好可以借机整合出一支人马来,再不济也不会象以前一样被郑军软禁。
青阳的知县姓孙,正是大昌军以前委任的知县,这个孙知县算是青阳本地的一个乡绅,只是比较油滑,大昌军来后,他主动献出了一半的家产,又将青阳几个富绅的底细透露给了大昌军,让大昌军抄了个盆满钵满,大昌军顿时对他信任,委认了他做知县。大昌军一走,他转首就投降了唐军。
刘文秀刚好知道这个知县,他亲自找上了门,孙知县看到了刘文秀,身子马上矮了半截,又宣布向大昌军效忠,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向刘文秀诉说他是为了给大昌军保住有用之身,才向唐军投降。
刘文秀当然不会相信他的鬼话,这些人就象是墙头草,哪边势大就倒向哪边,他见刘文秀亲自现身,顿时以为大昌军的大队马上会过来,屁都不敢吭一声。
池州大昌军的旧部很多,许多是张献忠攻占池州后,杀掉的壕绅家的佃户和无地的贫农,这些人穷苦已久,有机会翻身作主人,自然愿意跟着大昌军,只是大昌军在直隶占了不到三个月,就被唐军赶了出去,这些人绝大多数不愿背井离乡,就留了下来。
唐军来后,那些人迫于形势接受唐军的统治,唐军管理池州的时间更短,还不到二个月,自然也不会有多少人心服,唐军并没有给那些穷人多少好处,那些壕绅早已被张献忠杀掉了,他们所租种的田地自然是属于自己的,感的是大昌军的恩。
有些在战前侥幸逃过大昌军屠杀的壕强在池州易帜后,纷纷返回,依靠他们本身的力量,许多人又重新收回了土地,因为他们及时投降了唐军,唐军非但没有处罚他们,反而给予了保护,池州的那些重新失地的穷人对唐军更是不满。
若是郑军不占枞阳,一开始就进攻池州的话,说不定整个池州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下。刘文秀守卫安庆,池州也是归他所管,他的亲卫拿着刘文秀的命令四处联络那些不满之人,自然很快聚起了大批赤贫的民众。
刘文秀到达青阳七天后,他的部下已聚起了二千多人,他们都已看戏的名义,全都集中到青阳,青阳的普通百姓还是心多向着唐军,毕竟大昌军没收掉那些壕强的财产后,为了维护自己宠大的军需,还多有向普通百姓强征粮草的举动,而唐军来了,对百姓秋毫无犯,赋税也宣布免掉二年,两相对比,自然还是唐军好些。
只有那些赤贫的农民,十分怀念大昌军刚来时,杀掉那些壕绅地主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这些日子虽然短暂,却让他们无比心动,他们盼望再来一次这样的日子,却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不可能再有了,就是大昌军重占了这些地方,也没有多少壕强可供他们杀了抄家,再杀就是轮到普通老百姓了。
虽然有青阳县令的掩护,但人再多就有暴露的危险了,在第八天后,刘文秀终于派人向郑彩通报可以袭取青阳的通告。
郑彩大喜,唐军只攻了五六天,郑军已伤亡了二千多人,对于只有一万二千来人的郑军来说,已经是伤筋动骨了,若是再在枞阳坚持下来,说不定士气就要崩溃。
他接到刘文秀的通告后,马上将守在五里拐村的郑军全部撤到了船上,所有船只都开到了枞阳的长沙州和凤仪乡上。
长沙州和凤仪乡是长江上的两个小岛,夹在枞阳和贵池之间,长江在这里分成了四股水流,还有一个叫岛新长州,不过新长州离陆地实在太近了,唐军的大炮可以直接打到大部分地方,郑军并没有让人驻扎在那里。
唐军在陆上的大炮也可以打到长沙州,不过,长沙州虽然是江中小岛,其实面积并不小,凤仪乡也是如此,完全可以驻扎郑军一万多人马,而凤仪县的对面就是池州的州抚贵池,江面只有数里,让贵池的唐军开始警戒起来。
郑军之所有一开始不驻在两个小岛上,是因为这里毕竟是的水流毕竟已分成四股,水势大大减少,有利于唐军强攻,还不如驻在三面环水的枞阳镇上,而且枞阳镇比起两个小岛面积至少也要大上数十倍。
只是如今只有一天的时间,郑军就不怕唐军会来进攻了,本来若是为了能迷惑住唐军,郑军可以在枞阳两守上一天,只是郑彩却舍不得再有军士伤亡。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五十七章 思凡下山
     更新时间:2009…8…19 23:19:09 本章字数:4275
    长沙州下面数十里,还有一个江中小岛叫和悦州,从和悦州旁边就有一条水道直通青阳县,郑彩将大舰全部停在长沙州和凤仪岛上,小舟却载着一半的精锐战士悄悄转移到了和悦州上,只等黑夜一到,就由水道直攻入青阳。
郑军的不战而走,让唐军始料未及,直到炮击良久才发现有异,对面的阵地静悄悄的毫无人影,唐军派人查看时才知对面已没有一个郑军。
等到唐军追击到枞阳江边时,只能看到郑军已全部搬到了小岛上,枞阳的居民一大早就受到警告不准出门,他们都没有人发现有异,等有人壮着胆子出来一看,才知道镇上的军队全换成了唐军,都高兴起来,生活总算可以恢复正常。
李鸿基得到回报,亲自来到了江边,观察在江中的郑军,只是郑军的舰船多停在长沙州和凤仪岛的中间,从望远镜中看不到郑军的船只,只能看到长沙州上一些郑军的营帐。
李鸿基见看不出个所以然,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对宋献策道:“宋爱卿,你看郑军这是何意?”
宋献策半响才道:“微臣以为郑军必定是忍受不了伤亡,才搬到江中的岛上。”
不过,对这种说法他也怀疑,江中的岛屿最大,两个岛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平方公里左右,岛上的居民只有数百人,郑军若是只是呆在岛上,又能呆多久。
何况这两个岛并不一定安全。其凤仪岛离贵池地陆地只有二里多一点,若贵池的唐军要对郑军发起进攻,只要架着木筏在己方大炮的掩护下冲上岛即可。而江面窄小,郑军地舰队若想支援,反而会成为唐军的靶子。
而长沙洲也不可靠。这个岛离枞阳水面距离也不超过五里。唐军若强行登陆。郑军的舰队也不可能在江面上支援,反倒是长沙洲和凤仪两岛之间地水面颇宽。
吴三桂看得不耐,这些天来,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三人好呆还有事做,封锁整个枞阳镇,而且这几天对枞阳镇地进攻。除了炮兵是由其他营调过来地外,其余也是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三人出力,而他的关宁铁骑反而整天无所事事,只是每天进行枯燥的射击练习。此时见有机会,连忙向皇帝请战:“万岁,请允许微臣出战,将两岛夺下来。”
李鸿基看了看吴三桂一眼:“江面宽五里,你有何办法将两岛夺下。”
唐军的船只为了避过郑家水师的打击,都停放在安庆的港湾,靠炮台保护,每天晚上才偷偷出动,运送一些士兵到对岸,根本不可能开到这里来登陆,否则在上面辽阔地江面上,大有可能全被郑军击沉。
吴三桂道:“臣可以伐木造舟,一天时间即可以准备完全。”
李鸿基点头:“也罢,试试也好。”
吴三桂大喜:“多谢万岁。”退了下去,马上吩咐所有的关宁军改成伐木。
宋献策皱着眉思索半天也不得要领,从枞阳镇上的居民门口中询问,可知郑军余粮已是告尽,这些天完全靠渔民和他们自己打鱼维持,到了岛上,没有居民帮忙,他们每天的生活完全要自己捕鱼,困难可想而知。
李鸿基想想自己地安排,好象没有漏洞可以让郑军钻,若是一个月前郑军能离开枞阳,李鸿基还要担心他们打池州的主意,如今池州下面各县合起来已有三万多精锐的唐军,还有刘芳亮、拓养坤等大将坐镇,李鸿基已经望见远处的山上,一棵棵大树开始倒下,微微一笑,转身离开。
宋献策追了上去,气喘息息的道:“皇上,皇上,吴将军此举根本毫无用处,长江上的岛屿数不胜数,即使攻下对面两岛,郑军大可以一走了之,又何必白费力气。”
李鸿基停了下来:“朕知道,你说若是两岛被攻下,郑军是会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宋献策愣了一下:“臣以为郑军必定没胆往上走,若是我军在两岛修筑炮台,郑军要回去,就必须强行通关了,郑军恐怕不会如此冒险。”
“朕要的就是郑军往下走,这两个岛一旦锁住,我军无论是过江,还是攻击张献忠时,都不会被郑家的水师影响到,又有何不可?”
青阳的守军将领正是上次在大比武中大出风头的何报和周金两人,两人在这次大比武中,不但抱得美人归,还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军衔一下子由都尉提升到了骁骑少校,迈入了中级军官的行列。
何报的妻子是抛绣球而得,其他唐军在结婚前都看过妻子的容貌,唯有他心头忐忑,不知妻子容貌如何,虽然知道一定不会差,但心中总是没底,直到掀开妻子的盖头,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这名女子只有十六七岁,比给他插花的七名女子都要漂亮上几分,何报顿时大喜,询问后才知妻子叫费珍娥,本来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