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最终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最终修订版- 第76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翦调集配属的弓弩营、云梯营与诸般游击配合,总共近五万人马。章邯的材官营,是集中秦军大型器械的攻坚军,首做攻坚前军,自是一无争议。
第二第三两座营垒,距前军五里之遥,分东营西营分别驻扎绵蔓水两岸。东营为右军大将冯劫部三万,西营为弓弩兼步军大将冯去疾部三万。王翦给这两军的军令是:随时策应前军攻坚,并封锁有可能从外围进入井陉山救赵国边军的兵马,掩护并保障前军的攻关战事无后顾之忧。
第四座营垒,距两冯营垒十里,驻扎在靠近桃水的一段河谷地带。这是王翦的中军主力八万。这八万人马是步骑混编的精锐大军,营地东西展开做诸般策应,实际便是托住了全部秦军。王翦中军其所以拖后,在于同时承担另一个重大使命:截击有可能救赵的任何山东援军。虽说六国合纵此时已经极难成势,然作为战事方略谋划,缜密的王翦是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第五座营垒驻扎在桃水河谷,距王翦中军三五里之遥,是秦军的粮草辎重营。辎重营垒由马兴部的粮草军与召平的军器营构成,护卫铁骑虽只有一万余人,然往来于太原郡与大军之间的工匠民伕却多达二十余万。临时粮仓与临时工棚连绵展开,车声隆隆锤凿叮当,气势分外喧嚣雄阔。
看官留意,大凡山地攻坚,大军营垒绝不能首尾相接拥作一体。一则,地形不容如此之多的兵力展开。二则,各军必须留有战场所需的机变余地,或进或退均可自如伸展。否则便是窝军,非但不能发挥战力,反而可能相互拥挤掣肘。战国之世,战事水平已达古典战争之顶峰,此间之诸般讲究几乎完全为将士所熟知。尤其有相持三年的秦赵长平山地大战在先,山地战对秦军业已成为经典之战,骑兵步兵车兵弩兵与各种大型器械混编协同作战,以及粮草辎重之输送保障,均已娴熟得浑然一体。大将军令但下,整个秦军便如同一架大型器械般立即有效运转起来。
王翦大军布成,对赵大战便擂起了战鼓。
再说赵军。李牧大军虽稍显仓促,然也迅速做好了战前准备。
赵军虽曾在长平山地战遭遇惨败,但毕竟是战国之世的强兵尚武之邦,且三胜秦军全是山地战,故赵军将士绝非山东其余五国那般畏秦怯战。井陉山幕府会商完毕,李牧立即部署了赵军防守战法:全军分为四大营垒,相互策应,做坚壁攻防战。
李牧的四大营垒是:前出井陉关的两翼山岭各驻一营。此两营的军马构成相同:以边军骑士为主力,辅以南下抗秦后归属李牧的腹地赵军之步兵,以为防御屏障。左营由司马尚统率,边军骑士三万,步兵弓弩手两万。右营由大将赵葱统率,边军骑士三万,步兵弓弩手两万。这其中的六万边军骑士,是李牧最为精锐的十万飞骑的主力,此时派为山地防守,形势使然迫不得已也。原因在于,边军骑士善骑善射,山地防御战没有了飞骑驰骋之战场,只能最充分发挥边军骑士善射之长,与步军弓弩营结合为壁垒,将关外两山变成箭雨覆盖的死亡谷。李牧下令军器营,将弓弩长箭大量囤积到两翼山地的石洞,并加紧赶制连发远射的大型弩弓与能够洞穿盾牌云车的大箭。同时,李牧还下令在左右两山各建一座制箭坊,随时赶制并修葺弓箭。各式弓箭之外,李牧又征发当地民力三万人,采伐大树锯作滚木,凿制山石打磨为两种石制兵器——可单人搬动的尖角礌石、可数人合力推动的碾压石磙,于两山囤积尽可能多的巨石圆木。如是不到一月,左右两山构筑成井陉关前两面铁壁,与井陉关形成一个面西张口的铁口袋,只要秦军攻进关前一里之地,便得陷入两山夹击。
正面井陉关,驻扎李牧亲自率领的混编大军八万。这八万大军中,有李牧边军飞骑四万,有腹地步军四万。李牧将八万人马分作十营依次驻扎,每营八千士卒,营地相隔两里,迭次向后延伸,纵深直达关后开阔地带。李牧对守关十营的军令是:每两营为一个防守轮次,前营作战,后营输送军食兵器并相机策应;三日一轮换,务求士气旺盛精力充盈。赵军的防守器械大多集中于守关十营,关城之上处处机关,关下道边布满路障陷坑以及顺手可用的投掷兵器。较之长平大战的廉颇坚壁,井陉关壁垒更见森严。
关后开阔地,驻扎辎重营两万兵马并十多万车马民伕。这是赵军的后援命脉,李牧分外上心。长平大战赵军被围于重山谷地,赵军最为要害的错失,便是赵括被白起秦军掐断了粮道。李牧精通战阵,对此惨烈教训自是铭刻心头。目下,郭开赵迁对李牧抗秦不置可否,各郡县根本没有接到向大军输送粮草的命令。也就是说,李牧大军所需要的举国后援,丝毫没有动静,一切都得自己筹划。若不是与庞煖达成了秘密盟约,李牧很可能对这种战外政局有些无所措手足。如今大事两分,李牧心下底定,也不向邯郸庙堂作任何禀报,便派出几路特使赶赴邻近郡县,以大将军令大举征发输送粮草。其时,郭开赵迁也没有明令禁止郡县输送粮草,或者说,郭开赵迁也不敢公然禁运粮草。赵国久经战事,各郡县久有依军令输送粮草的传统,如今一得大将军令立即全力输送,甚或多有民众以县为制组成义工营开赴井陉山。一时间,粮草民力源源不绝聚来。
当此国乱国难同时俱发的非常之期非常之战,李牧将自己的中军幕府与亲自统率的一万最精锐飞骑,扎在了辎重营与守关十营之间。李牧之所以亲自坐镇后方,一则因为粮草是全军命脉,二则因为关后通道可随时策应庞煖并联络南北诸军。李牧很清楚,只要赵国朝局大势不陷入绝境,井陉山战场不用他亲临也能扛住秦军攻势。目下赵国之要害,与其说在井陉山战场,毋宁说在邯郸庙堂,在赵国本土大势。唯其如此,李牧决意,秦军第一场猛攻他要亲自掌控反击,若赵军防守之法经得起秦军锤打,他便要将重心放到策应庞煖举事上了。
包围井陉山的第五日,秦军开始了第一次猛攻。
井陉山之险要,不在井陉关,而在其关下的井陉山通道。后世名士李左车云:“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实地形势与秦之函谷关相类,一条长长的峡谷,一座夹在两山的关城。形势狭窄险要,根本不可能展开大军。
王翦亲临前军,在井陉口右侧的高地登上了几乎与井陉山等高的斥候云车。今日率军攻关的是章邯,其大纛司令云车巍巍然矗在谷地大军之中。王翦在斥候云车鸟瞰,关城谷地之情势一目了然。遥望井陉关外两侧山地,左山顶峰隐隐有旗帜飘动,然又与山地林木的隐兵地带相距甚远,显然不会是临阵大将的司令台所在。蓦然之间,王翦确信,那定然是李牧所在无疑!自来统率大军出战,名将极少如寻常将领那般亲临前军冲锋陷阵。李牧两胜秦军,桓龁部将士连李牧人影也没看见,足证李牧也不是轻出前军的寻常猛将。果真如此,今日李牧亲出,其意何在?
与此同时,李牧也看见了那辆孤立于半山之上的高高云车。
李牧曾经以为,白起蒙骜之后秦国将才乏人,纵然扩充大军亦未必如当年战力。尤其在桓龁部老军第一次攻赵战败后,李牧曾多次派精干斥候深入秦国探察,并多方搜集在秦国经商的赵国商贾的义报。其时,李牧的真实谋划是:若秦军果然将才乏人,则是赵国中兴的千载良机;他将决然联结元老势力与庞煖等各方大将,不惜以举事兵变的方式整肃赵国朝局,深彻推行第二次变法,使赵国成为真正堪与秦国一争天下的强国。时日不久,各方消息渐渐汇聚,李牧这才对秦国情势对秦军情势有了清晰的了解。
使李牧深为惊叹的是,秦王嬴政竟能在重起炉灶的新军中全部起用年青大将!李牧不是迂阔老将,绝不会以对方大将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而轻视,相反,李牧真切地觉察到了那股即将扑面而来的飓风。对于王翦为首的秦军十大将,李牧更是多方探察根底,反复揣摩其秉性与可能战法。尤其对王翦蒙恬两人,李牧所知决然不比秦国君臣少许多。之后,李牧终于认定:秦国两位假上将军,蒙恬成为名将尚需时日;王翦虽未统兵大战,但其往昔战绩与作为已经清晰显示,王翦已经是正当盛年的名将了。仅以大将而能为秦王师而言,王翦之军政才具与明锐洞察力足见一斑。唯其如此,李牧预料率军大举灭赵者必王翦无疑。秦军灭韩消息传来,王翦大军竟然未曾出动一兵一卒,李牧不禁一个激灵,几乎是本能地立即感到了即将隆隆逼来的暴风骤雨。以秦国之雄厚国力,以秦军之精良装备,以王翦之稳健战法,李牧隐隐预感到,这是自己最后的一次大战,也是赵军与秦军真正的一次生死大决。
遥望云车,李牧断然下令:“王翦亲出,必给秦军以当头痛击!”
“李牧亲出,必给赵军以重挫!”王翦厉声下达了同样的军令。
传令司马尚未回程,秦军战鼓已经雷鸣而起。
章邯军出动三万,其攻关部署是:两翼各列一方五千人的强弩兵,专一对关外两山树林倾泻箭雨,压制两山赵军;中央谷地的攻关大军从后向前分作三阵:后阵为五十架大型远射弩机,每两架大型弩机一排(每架弩机二十人操作),连续摆成二十五排;弩机前的方阵为三千盾牌短剑的爬城锐士,每三伍(十五人)一列,排成两百列一个长蛇阵;最前方是扫清峡谷通道的大型攻城器械兵,主要是壕沟车与大型云梯。这是秦国新军对赵初战,人人发誓为秦军两败复仇,士气之旺盛无以复加。
太阳爬上了山顶,初秋的山风已经弥漫出丝丝凉意。薄薄的晨雾已经消散,谷中的黑森森军阵与关城两山的红色旌旗,尽清晰可见。异常的是两方都没有丝毫声息,仿佛猛虎雄狮狭路相逢,正在对峙对视中悄无声息地审量着对方。
“起——”
正当卯时,云车上的章邯一声大吼。
骤然之间,口外战鼓雷鸣号角呜呜,秦军三大强弩弓箭阵一齐发动,木梆声密如急雨,漫天长箭呼啸着扑向两面山头与正面关城。看官留意,秦军弓弩之强,尤其是大型远射连发弩机之强,战国无出其右,后世亦无可比肩。盖大型弓弩与大型长箭为冷兵器时代之远程兵器,由训练有素的特定士兵群操作。其用材与工艺之精良,其士兵群训练之艰难,其制作与修葺之繁复,都导致其造价之高昂皆远远超过春秋时代的战车。春秋车战之所以每每一战决胜负定霸权,其根本原因便在于战车制造之昂贵,战车兵训练之艰难。一个拥有五千辆兵车的大国,一战若折损两三千辆兵车,其全部恢复成军至少需要十余年甚或更长。大型弩机亦然。没有强大雄厚的财力人力,大型弩机的制造是极其艰难的。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统一天下的雄心步步增长,对攻击型兵器尤为重视。及至秦昭王之世,秦国的兵器制作已经远居天下之首。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是常战兵器之精良,二则是大型兵器之数量庞大。
此刻,秦军的三面强弩齐射,井陉山赵军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犹自惊骇不已。秦军大箭粗如手臂长如长矛,箭镞两尺有余,简直就是一口短剑装在丈余长的木杆上以大力猛烈掷出。如此粗大矛箭漫天激射,其呼啸之势其穿透之力其威力之强,无可比拟。
强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