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臣- 第10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边关传来急报,说大同、宣府饥馑相继,军官俸禄多年未支,百姓死尸遍野,镇守官兵有哗变之患。”朱厚怒气上涌,忍不住开口喝道:“谁能告诉朕,这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也怪不得朱厚如此生气,明朝北部边防与汉唐时期的北部边防既有共通之处,都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那就是北部的边防被上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地地位。
    “今天下之事,以夷狄惟大:而夷狄之害,北虏为最!”朱元璋明确的告示子孙,北方的蒙古人永远是大明朝的敌人,以后的皇帝一定要清楚这点,到永乐皇帝即位的时候,更是将国都适到北京,就是希望以天子之威,镇守北方。
    明朝更是不惜在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林、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驻重兵把守,以拒北方之敌,各镇都有总兵官、巡抚,数镇之上还有总督,各镇加起来官兵有数十万,点大明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可见朝廷对各镇的重视程度,其目的无非是为了阻止剽悍地蒙古骑兵侵扰。
    而如今听闻大同与宣府居然有哗变地可能,若是让蒙古鞑靼找到机会,攻破两城直捣京城,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所以面对龙颜大怒的皇帝,群臣非常理解皇帝地现在的心情,毕竟以前有过先例。
    “彭泽,你身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事。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你一点也不清楚吗?”看到沉默不语的群臣,朱厚火气更大了。
    “这是臣地失职,臣甘愿受罚。”新任的兵部尚书彭泽感到非常的委屈,自己才刚上任没有多久,就遇到这种状况,真是倒霉之极。但他却没有推卸责任,上前俯首跪道。
    “皇上,此事责任并不在彭尚书,请皇上开恩。”大学士毛纪未等皇帝说话,连忙上前求情说道:“彭尚书刚接任兵部不久,对前事毫不知情,并非他的过失。请皇上明鉴。”
    “既然责任不在彭泽这,那大同、宣府饥馑多时,诸位卿家可有知情者?”朱厚强忍怒意道,游牧民族的危害朱厚可是经常听张信提起。江山可是自己的,朱厚当然明白边防地重要性,绝对不能容忍因为底下官员的过失,导致蒙古铁骑南下。
    “皇上,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吧。”杨廷和上前说道:“大同宣府乃是边防重镇,不容有失,臣请皇上立即诏发饷粮给宣府大同,稳定边关军心民心。以妨事态扩大。”
    “臣等附议,请皇上遣银大同宣府,以稳军民之心。”殿内大臣们异口同声的说道。
    朱厚看着殿下群臣恭敬垂视的模样,情绪迅速冷静下来,看来肯定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而且内情牵涉面可能非常之广,不然群臣也不会阻止自己追究下去,不过确实也是如此,既然边防九镇这么重要,若不是有人隐瞒消息,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这事由杨首辅斟酌处理,户部官员听从杨首辅的吩咐,该遣发多少饷粮就发多少。”朱厚淡淡说道。心里却积压着一团火。看杨廷和的眼光非常不善,杨廷和也察觉出来。知道皇帝心里想岔了,但当着群臣地面,杨廷和也不好解释清楚。
    “启禀皇上,如今国库空虚,再无余财赈两镇之灾,还请皇上及各位大人另想办法。”户部尚书孙交恭敬的禀报道,此话一出,群臣哗然。
    “孙大人,休要胡言,今年的税银不是早已激入国库,怎么可能没钱。”大学士毛纪第一个不相信,各地转运司把税银上交的时候,消息上报内阁地时候,还是他亲自批阅的奏折,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先帝国丧,皇上登基,……。”孙交轻描淡写的说道:“明年天下赋税减半,国库若不留下数十万两银子应急用,那各位大人的俸银、薪火钱可就没有了。”
    看着群臣黯然神伤场面,朱厚感到似曾相识,似乎在哪里看过这样的情况,神思恍惚之间忽然听到殿下有人在说话,朱厚定神仔细一听,心里顿时火冒三丈,居然是有臣子在打自己内库的主意。
    大明除国库之外,皇帝还有自己的私房钱,就是所谓的内库,全国各地地田租、商税、人丁税等杂七杂八的赋税加起来的钱,一年总额不过二三百万两银子,由各地转运使汇集,然后运至京城上交国库,由户部管理分配,但皇帝在天下各地有许多的皇庄、矿产、盐茶织造御贡作坊等,这些利润所得到归皇上所有,所以大明朝的国库经常空虚,但是皇帝本人却非常地有钱。
    而且当皇帝办私事的时候喜欢动用国库的钱,像修缮宫殿、皇帝太后皇后寿诞之类的事情,钱银都是由国库支出,但是如果朝廷发生什么事情,要动用到皇帝的内库,皇帝心里当然十分不痛快。
    “皇上,边防事情紧急,如今国库空虚,只有动用库内之银了,不然任由宣府大同的事态发展下去,这后果不堪设想啊。”见几位大臣都纷纷进言,蒋冕也不甘寂寞,上前拱手道:“臣恳请皇上三思而后行啊。”
    见大学士都出来劝导皇帝,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前进言,国库的钱还要留着给他们当俸禄,能不用当然最好,内库的钱是皇帝的,花多少大臣们也不会心疼。
    “各位大学士与户部商讨之后,写个折子上来,朕再审批。”朱厚忍痛说道,言下之意就是默认群臣地意见,毕竟与江山社稷安稳相比,动用内库地心疼还是可以忍受的,朱厚当然明白自己该怎么选择。
    “皇上圣明。”
    在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中,朱厚心情极度不爽地摆驾返回乾清宫,心里烦闷之余准备召唤张信觐见,缓解一下郁闷情绪,没有想到却传来内阁首辅杨廷和求见的消息。
    “吾皇万岁。”杨廷和恭敬的参见皇帝道。
    “杨大人免礼,赐座。”说起来这是朱厚第一次单独与杨廷和会面,朱厚还真有些不适应,朱厚都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就是眼前这个人,把自己推上皇帝的宝座,也是这个人,权倾朝野,连番封驳自己的旨意。
    说杨廷和野心勃勃,有谋逆之心,朱厚无论如何也是不相信的,因为自己即位之后,杨廷和马上把朝政大权归还给自己,但是若是说杨廷和对自己忠心耿耿,朱厚也觉得更加不可能,因为他感觉杨廷和总是在为难自己。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内帑
     更新时间:2009…6…19 11:39:10 本章字数:5598
    朱厚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很难看清楚杨廷和这个人,但有一点朱厚心里非常明白,知道自己现在要处理好朝政离不开杨廷和与其他内阁大臣的辅助,不然诺大的帝国朱厚现在根本无法驾御。
    朱厚在沉思默想着,一时之间神思恍惚,而杨廷和坐下来之后也沉默起来,寻思该怎么向皇帝解释大同宣府的事情,幸好两人的自制力都非常强,片刻之后纷纷清醒过来,总不能让皇帝亲口动问吧,最后还是杨廷和首先说话了。
    “皇上,臣前来是想向皇上解释清楚此次边防之事。”杨廷和恭敬说道:“确实不是臣等玩忽职守,对九边重镇漠不关心,而是另有原因的。”
    “还请杨首辅为朕解惑。”朱厚眼眉一挑,收敛心神说道,到要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刚即位一个多月就碰上这种事情,这让朱厚如何不生气。
    “先帝曾巡幸宣府,在那修建行宫,耗尽当地的钱粮,……。”杨廷和轻声细语的解释起来,语气非常的委婉隐约,东掩西藏的暗示。
    朱厚这下也明白怎么回事了,原来根源还是出自正德皇帝身上,前两年正德皇帝巡幸宣府,到了那之后觉得这地方深合心意,干脆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中途还和蒙古鞑靼干了一架,这期间所花费的钱银无数,而且正德身边的人全都是敛财高手,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尚且不算,主要还刮皮三尺,把宣府大同闹得乌烟瘴气的,直到正德皇帝驾崩,杨廷和与诸位大臣才把宣府行宫里的金银珠宝运回京城。但是钱银已经所剩无几。
    “朕明白了,赈济之银从内帑中出,具体要多少杨首辅递个折子来,朕照批就是。”朱厚无奈说道,心中的火气全部熄灭了,既然是先帝在位时的遗留问题。朱厚当然要承担现在地义务。
    “臣与诸位学士商讨之后,请皇上拨款三十三万两,其中二十万两给宣府。十三万两给大同。”杨廷和见状,连忙从袖套上拿出奏折来呈给皇帝说道:“同时还请皇上允许,两镇有应该抄没入官银两及家产、庄田、地土的,可交由当地官员会估变卖,折合之银尽留本镇充赈,以减轻朝廷的压力。”
    “准奏。”朱厚干脆说道。反正都支出几十万两银子了。也不差那么一点。
    “那臣先行告退,处理此事了。”杨廷和微微笑颜,向皇帝辞行。
    杨廷和走后,朱厚心里有些郁闷,并不是因为赈灾的事情,因为朱厚非常清楚。户部银库真的没有余钱了,只有在太仓之中尚有二三十万两银子,但这是储备之银,是用来救急用的,平时可不能轻易动用。
    让朱厚感到郁闷地是,户部的银子从来没有宽裕过,每年能勉强持平就不错了,如果以后再在这样的事情发生,接二连三地动用内帑。那自己的私房钱岂不是耗尽一空。那岂不是连京城皇亲国戚与守将的俸禄都没有办法支出。
    一般来说,皇帝的私人收入主要来自于每年一百万两的金花银。但每年需要从金花银中额定支出大约二十万两给京师的武将作为俸禄,还要应付各种各样地皇室开销,皇帝真正到手地银子并不多。
    “黄锦,去把管理内帑的官员给朕宣来。”受到张信的熏陶,朱厚对钱银变得有些在意起来,他还记得当年在兴王府的窘境,所以要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朱厚思考得很明白,既然不能做到开源,那就要节流了,看看皇宫内有什么不必要的开支,能撤销的尽量撤销,皇帝家也没有余粮啊。
    “吾皇万岁。”
    负责管理皇帝内帑地大大小小十几位官员战战兢兢的俯首跪下,心里不停的在打鼓,不知道皇帝召见他们到底有什么事情,朱厚淡淡的扫视底下不受惊宠的官员,给黄锦使了个眼色,安稳的坐在宝座之上闭上养神起来,这种琐事当然用不着皇帝亲自出马。“皇上有旨,你们把今年内帑支出的银两仔细的述说一遍,如有遗漏之处,一经查实必严加惩处。”黄锦向朱厚行礼,转身对官员们叫喊道,声音虽大,却没有盛气凌人之感。
    十几个官员面面相觑起来,怎么皇帝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难道皇帝知道了些什么,想到这有些人心里顿时冰凉起来,但却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按官职大小,一一上前禀报,可能是碍于皇帝地威严,汇报地时候官员们总是吞吞吐吐,语言重复词不达意,到这个时候官员们更是汗流浃背惶恐不安。
    用眼睛的余光瞧见皇帝没有不耐烦之意,官员们地心里这才稍微安稳一些,幸好皇帝召见他们的时候,让他们带上帐本,不然这个时候官员们脑袋一片空白,恐怕连话都说不出来,还谈什么汇报情况。
    一个时辰之后,汇报终于完结,内帑支出的情况朱厚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却继续在宝座上假寐,而内帑官员们却不敢有所惊扰,哪怕是膝盖已经疼痛得快要承受不住,也要纹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