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臣-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着十七个面带喜悦的佃农,张信觉得很满意,昨天自己确实是没有考虑清楚,按十人一组的分法不太现实,几百人怕是有几十组吧,还不如直接按村来分组,虽然每组成员有多有少,不过可以统筹安排的,人数多的组就安排难点的工作,少人的可以适当照顾,实在不行可以把两个人数少的组安排在一起工作。
  “很好,你们拿好领到的工具,各组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跟着我走。”张信突然想起一事,问道:“你们之中有人识字吗?”
  看着佃农们一脸迷茫的表情,张信也知道是白问了,直接走人,佃农们在各自的组长带领下紧跟其后,可惜队形杂乱无章,不然就像一支军队了。途中遇到李构派来的回报消息的人,知道了施工的地方。
  地点不远,不久就到了,经过赵伍的提醒,佃户们才知道身穿锦衣的是兴王府的世子,纷纷上前施礼,张信趁势说道:“大伙现在明白了吧,王爷很重视这件事情,特意派世子前来监督,如果哪个不尽心竭力,那就休要怪我不客气了。”
  看着恭顺的众人,张信心中叹息,果然如自己所料,官府的威严已经深入人心了,一抬出朱厚熜来,个个都顺从听话了。张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吩咐黄锦道:“黄锦,你去弄些竹牌,用笔在上面编个号。”
  黄锦抬头盯住张信,虽然自己不归他管,不过名义上是自己的上司,何况连世子也听从他的安排,自己还是识趣点,所以点头道:“不知张典簿想如何编号。”
  “嗯,我已经把这些人分成十七个组了,你按每个组分开编号,一组就组长就是一零一,二组组长为二零一,依次编排,直到十七组组长一七零一。各组组员就按零二零三排下去,在前面加个组号就可以了。”
  “奴婢明白了,张典簿还有什么吩咐?”黄锦说道。
  “把牌子发给他们后,让他们保管好,每次用膳之时,凭牌子前来领取膳食,如果不见牌子,那最只能挨饿了,认牌不认人,顺便在他们衣服上也缝上编号,哪个敢偷懒,那就一目了然了,黄锦,这件事情由你负责。”
    正文 第二十七章 统筹(三)
     更新时间:2009…6…19 11:38:42 本章字数:3918
  “张典簿此计甚妙,只要记得编号,这么多人还不是指挥自如。”朱厚熜赞叹道:“黄锦,既然张典簿让你负责这事情,你就不要推辞了,有陆炳在我身边就够了。”
  “世子所言极是,还有就是你顺便把这些佃农的资料记录下来,我要知道他们是住哪,是哪个村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总之资料能有多详细就多详细。”
  黄锦还能说什么,连自己侍候的主子都这样说了,只有答应下来,况且兴王也有让自己监视张信的意思,现在待在张信身边也正好随时观察,况且张信吩咐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也不怕麻烦。
  既然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那就开始动工了,因为是第一天,而已朱厚熜也在这里,所以佃农们对张信的安排默默接受了,工作时也努力表现,不敢偷懒。
  待到过了几天,朱厚熜满怀信心的去做张信分配给他的任务了,已经被赵伍暗中打过招呼的人慢慢开始偷鸡摸鱼了,做事情十分消极,动不动就找借口偷懒,次数多了,黄锦第一时间察觉了这种情况。
  “张典簿,奴婢有事向你汇报。”向兴王请示后,黄锦按命令找到张信,准备提醒他。张信知道黄锦以后会是朱厚熜的近臣,所以平时对他都很客气,尽量搞好两人之间的关系,闻言忙和声说道:“黄公公多礼了,有事请明言。”
  张信有点了解太监的心理,毕竟他们身体上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心理上很敏感,深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张信在人前一般直呼黄锦的名字,没有太热情,也不会冷淡,与其他人无异,所以黄锦对他颇有好感,决定好好点醒他。
  “张典簿,最近佃户中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不知你发现没有?”黄锦细声说道。
  “可是有人在工作时消极怠工。”张信微微笑道,对黄锦能出言提醒他很是感激。
  “既然张典簿已经知晓此等事情,为何不严惩,如果事情进展不顺,王爷可是要怪罪的。”黄锦疑惑问道。
  “自从世子一离开,便有此事发生,公公不觉得奇怪吗?”张信脸色有点冷,不给点颜色主谋看看,真当自己是好欺负的啊。
  “不知张典簿有何见解。”黄锦已经知道是谁在后面指使的,但也不好明说,只能装糊涂问道,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
  “这两天,我把最有异常的一小摄人编号记了下来,顺便查了下你记录的资料,发现他们虽然不是同属一个村,但经过我暗自访查,却发现他们与一个人的关系特别亲近。”张信面呈得意之色,随后说道。“这还要感谢公公你,要不是你把这些资料整理好,我也不会这么容易查出真相来。”
  “举手之劳罢了。”黄锦谦虚说道:“还不是张典簿有先见之明,奴婢只是按你的吩咐办事而已,不敢居功。”先见之明?张信心中有点不好意思,要不是当年自己负责接待新生的工作,习惯性的让黄锦记录佃农们的资料,也难知道问题答案的。
  “那张典簿准备如何处理此事?”黄锦问道。
  张信察觉黄锦这问题有些不符合人性逻辑,平常人听到张信所说的话,一般都会询问那个人是谁,但黄锦却没有追问,而是问事情怎么处理,这说明黄锦要不是天生没有好奇心,那就是他已经知道答案了。
  据张信了解,黄锦年纪不大,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那么是只有第二种可能了,张信默默想到,难道是传说中的锦衣卫,就算不是锦衣卫,那也应该是兴王派人监视自己的,自己在溪山村修筑梯田,那里位置偏僻,消息不可能这么快传到安陆的,袁宗皋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候了解事情的经过,而且还有空查找书籍中的关于梯田记载。
  这应该是有人和他说的,什么人的消息居然这么灵通,张信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明朝最大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了,所以兴王让张信做王府典簿,负责修筑极梯田,张信爽快的答应了,安全第一,谁知道惹火了兴王会有什么后果啊,自己是无所谓了,如果连累了溪山村里有人们,那就不好了。
  张信当然不会傻得去提醒黄锦露出马脚了,只是淡淡说道:“公公请放心,明天就等着看好戏吧。”一脸高深莫测的表情。
  第二天中午,劳累了一个上午,该是吃午餐的时候,佃农们纷纷聚集中一起等着王府仆役送食物过来,虽然兴王征用佃农们做重活不给钱,但一日三餐的食物还算丰盛,偶尔还能带点肉,佃农们都是贫苦出身,一年到头都极少沾荤,就是因为知道兴王待人宽厚,不然也不可能召集得这么多的人来帮忙的。
  “哇,今天有肉吃。”
  仆役们分派好食物好,一位佃农突然高声呼道,旁边的人们纷纷争相观看,都发现确实是每人饭碗吃都夹着几块肉片。群情激昂,佃农们纷纷高声赞美,感谢谁的都有,场面一时热闹之极。
  佃农们饱餐之后,张信带领着几个王府仆役笑眯眯的走到佃农中间,佃农看到了,纷纷向张信打招呼问好,经过几日的接触,佃农们也知道这位年轻的典簿大人是很好说话的,等人温和有礼,对他们挺照顾的,佃农们虽然缺少文化,却也知道感恩的。
  “今天膳食如何,诸位还满意吧。”张信笑容满面,朗声问道。
  “满意,谢谢典簿大人。”佃农们一片欢呼声,“以后天天这样就好了。”
  张信微笑的看着佃农们,挥手示意他们安静后,和声说道:“诸位满意就好,王爷既然召集诸位前来帮忙,那就说明对诸信是信任的,知道诸位会把事情做好,会让王爷放心满意的,这点不容怀疑。”
  “那是,王爷看得起我们,让我们接这个活,我们自然尽心尽力为王爷效劳。”这么会说话的,当然是在王府待过的赵伍了。赵伍在佃农之中威望不错,而且说的话也符合佃农们心理,引起全场一片赞成声。
  “大伙明白就好,王爷宽厚仁慈一直是我的榜样。”张信和声说道,柔声念了一批人的编号,继续说道:“叫到编号的人请上前站出来。”被念到编号的佃农们忐忑不安磨磨蹭蹭的走了出来,有些做贼心虚脸色大变,有些却满不在乎认为张信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赵伍在下面暗暗发笑,如果张信敢严格处理这些佃农,自己就可以私下挑动众人的不满情绪,都时把事情闹大,反映到王爷那里去,再由骆管事说上几句,王爷还不把那小子给调走,到时候自己不就可以进王府做事了。
  “诸位几天来身体不适,还坚持工作,实在令人敬佩,但王爷常说要宽厚待人,我自当会以身作则,今天你们就不要辛苦操劳了,就在这好好休息,旁观即可。”张信淡淡笑道。
  黄锦不明白张信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纵容他们继续偷懒吗,赵伍也觉得奇怪,按理说这时候张信应该处罚几个人来示威,以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不可能会这么好心的啊,难道说他还没有察觉这些人其实是在怠工,还真以为他们是生病了。
  且不说几人在心里琢磨张信举动的含义,但不用工作却是确确实实的,被叫到的佃农个个兴高采烈的坐在一旁休息,看着别人在操劳,而自己不用做真是爽快啊。晚上赵伍把今天的情况汇报给骆安听,两人经过讨论,一至认为这其中应该有什么猫腻,因为只要不是傻子,都可以明示看出那些人在偷懒,而张信居然不处罚,而且还放任他们,这肯定有问题。
  “不要理会他,我们静观其变,这几天你不要轻举妄动,如果真有问题,肯定会慢慢暴露出来的。”骆安想了半天都不思其解,只有以静制动了,而且有些不放心道:“那些人不会乱说什么吧。”
  “请您放心,这些人都平时与我交好,绝对不会胡言的,况且他们还以为是我看那小子不顺眼而已,没有想那么多的。”赵伍说道,还自告奋勇每天监视张信的一举一动,一有异常,马上向骆安汇报。
  “嗯,不要出忿子,不然我们都会有麻烦的。”骆安冷冷道。
  翌日,张信继续宣布不用点到名字的人动工,而自己反而亲自与佃农们一起劳动工作,佃农们推托不过,只有听之任之了,但是心里还是高兴的,工作也更卖力了,经过聊天,知道张信以前也是家户出身后,双方的关系更拉近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还是很纯朴的,既然兴王召集他们来工作,而且待遇还不错,他们自然会尽心尽责工作的,没有那么多的小心意。俗话说,人以群分,几百号人在劳动,而只有一小摄人在旁边观看,是人都不爽。
  连续几天来,张信都让那些人休息,不让他们动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众人都知道那些人是在偷懒,才会被叫出来示众的,本来人家典簿大人是一番好意,而且不追究责任,他们居然还有这个脸在旁边看,这不是缺德吗,还算个汉子啊,真丢人。
  谣言就是这样流传开了,佃农们纷纷给偷懒的十几个人投以鄙视的目光,最后连同一个村的熟人都不屑与他们交谈,他们完全被孤立起来了。所谓打人不打脸,虽然张信还是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