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3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济尔哈朗虽然也是姓爱新觉罗,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已经不算是近枝了。(相对于努尔哈赤嫡系来说的,文中的爱新觉罗专指努尔哈赤的子孙,以下类同。)可现在,他已经是大清国的最高人物,当大清国灭亡的时候,就要与之同殉,把生存的机会留给新生的力量。只要这些老派的力量全都灭亡了,赴死军的追杀才不会那么紧迫,或许还有最后的一线希望……
    “王爷,敌人从左边包抄过来了,快撤退吧……”
    既然左翼已经被突破。济尔哈朗很清楚长子富力敦是什么下场。
    济尔哈朗一家,接连生了几个女儿之后,才有这个长子降世,所以年纪还小。对于这个心爱的儿子,济尔哈朗在他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如今儿子很可能已经殒命混战当中,心里还能好受的了?或许这就是一家人的宿命吧,儿子也不过走早一步而已,很快就要团聚了……
    “让济度后退,你们跟我顶上去。”
    济尔哈朗选择了首先面对敌人,而把后退的机会让给了次子。
    附近都是熊熊烈烈的大火,虽然天色已是全黑,可火光通明,很多建筑都在噼里啪啦的声音中倒塌,还有许多道路为大火阻断……
    盛京,大清国的中枢所在之地,过了今天,就算是没有了清国也就没有了。或者说大清国早就没有了,他们这些只不过是以身相殉而已。
    就同这大火中的房屋建筑一样,辛辛苦苦的建设起来的大清国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时候,只是不知道会不会留下种子大清国在灰烬和废墟之中再次崛起。
    不管怎么样,那些将来的事情都已经不属于这些人,这些人要做就是付出他们的生命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四条大辫子,腰里还束着皮袍子,手里提着略略弯曲的长长马刀——是蒙古人。
    济尔哈朗没有想到的是,当面之敌并不是赴死军的叉子兵,而是蒙古人,而且是科尔沁的蒙古人。
    和科尔沁之间的同盟关系,曾经的满蒙一体的最直接表现,并且用联姻的手段加强了这种关系。想不到今天过来的竟然是昔日最可靠的盟友。
    这样惨烈的巷战之中,也没有什么好说
    方一见面,就只有战斗。
    女真人的重头大刀对上了蒙古的弯刀,一蓬又一蓬血花飞起,一个又一个人影倒下……
    有人被扔到了腾腾的大火之中,带着满身的火焰就又蹿了出来,不顾一切的劈砍到对方或者自己倒下……
    如此惨烈的战斗,济尔哈朗也经历过。天命十年的时候,济尔哈朗率四百人杀进林丹汗的重重包围之中,为的就是就出被包围的科尔沁人。
    当日一战,何其惨烈连济尔哈朗本人也被创两处。因为建州女真和科尔沁蒙古是白马乌牛的同盟,是坚实如铁的盟友。
    想不到现在却了生死大敌不知道当年的两处伤口挨的是不是值得?
    双方的厮杀还在继续,血飞之中多人已经“残缺不全”,依旧是血泊之中翻滚撕咬。又又一队蒙古人加入了战斗……
    蒙古各部之有很细微的差别一队人马应该就是喀尔喀蒙古的和林部吧?当年,济尔哈朗和科尔沁人联合起来,攻打这个部落。想不到这么些年过去了,科尔沁和喀尔喀这样的敌人成了盟友,而建州女真和科尔沁这样的盟友则成了敌人。
    道变了。
    济朗大吼一声,举着重头大刀就杀入了战团。
    手中的刀子还是和从前一样锋锐,轻砍下一个脑袋。脑袋还在半空中,无头的身子还没有倒下,腔子里的血已经喷溅出来……
    身侧金风响,闻声而知警的济尔哈朗还是和当年一样的敏捷,刀身斜拖,架住劈头盖脸砍剁下来的马刀。
    金属交鸣的声音是那么遥远又那么亲切,仿佛当年一样。可双臂却是好一阵子无力——老了,真的是老了,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虽然心劲而还在,可这已经不是当年了。
    肋骨之间忽然就是一凉,从左侧递过来的一柄马刀已经透体而入……
    济尔哈朗并没有感觉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反而是好一阵子的空虚,好像身子内部的什么东西丢失了一样,却想不起究竟是丢了什么?
    偏头看看,送上这致命一刀的是一个年轻的过分的科尔沁少年。少年好像是第一次杀人,眼神之中满是惶恐和兴奋交织的表情。
    济尔哈朗想说点什么,少年已经拔出了刀子,所有的话语都从肺部漏了出来,变成噗嗤噗嗤露气的那种残破声响。
    少年一脚把济尔哈朗踹翻,好像欢呼了一声什么。
    济尔哈朗倒下,脑袋重重的撞了一下,却没有任何感觉,眼睛还是睁着的,似乎还在看着这个杀死自己的少年。
    少年大力劈砍着,很快就被重头刀砍成几段……
    似乎还有人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可济尔哈朗已经听不清楚了,难道是富尔敦么?
    建州女真支撑不住,正逐渐的后退,街道两旁的大火热的吓人。
    街道正中满是血污和横七竖八的尸体,顶戴袍服的济尔哈朗就侧躺在路边,眼睛还是睁开的很大,已经看不到什么了。
    沿街的一座三层楼舍似乎微微摇晃了几下,猛然一声巨响就轰然倒塌,砖瓦四溅,流火横飞,把济尔哈朗和一地的血污掩埋的密密实实……
    同是在这一天两辽之地的处处烽火相比,南都也“战”的难分难解。
    赴死军从来就是最吸引眼球的,这些日子以来,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士林之中,说的都是赴死军和忠诚伯。
    两辽那边打的热闹,可大家都不关心了。那边打的再热闹也就是那么回子事情来覆去的还是胜利罢了,也没有好说道的。
    赴死军就是为了杀鞑子而存在的,就算忠诚伯的人马灭了鞑子也是应当应份的事情,大伙而念叨的不是这些个事情。
    大征的事儿早有了风传,听说忠诚伯大张旗鼓的要大征,不论是士林还是民间,着实热闹了一阵子。
    有说好的,这开疆拓土自然是好事儿明朝就应该这么干了。也有说好的,穷兵黩武,逞一时疆域之快,必然是兵连祸结劳民伤财,有他忠诚伯后悔的时候。
    不管是鼓掌叫好还是拍着桌子大骂,都不能影响到赴死军的大征。眼看着忠诚伯那边的战争总动员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许许多多的人马物资已经完成了集结,对外战争基本到了万事俱备的时候儿。大伙儿就是磨破了嘴皮子改变不了忠诚伯那边的一星半点儿,干脆就把吐沫星子省下一点儿吧。
    最让大伙儿感觉不顺心的还是两浙。
    两浙那边的潞系三王,尤其是打头的潞王,不仅出钱出力,还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参与到赴死军的大征之中事情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王是宗室之中资格最老,实力最强的一派。从总体实力上来说必就比南都朝廷这边弱小了。大征这种事情,虽然忠诚伯那边一直是在准备可引起的纷争也多,朝廷这边都还没有个准信儿呢潞王这么就能拉下这个脸来呢?
    不经朝廷同意,就要资助甚至是参与李四的大征,这也太不给朝廷面子了吧?
    虽然事实上朝廷早就管不到两浙那边的事情,可面子上的归属还是有的,两浙还是属于南都管辖不是?两浙和别的地方可不一样,虽然已经是事实上的藩镇,可总也是太祖的祖宗吧,是大名明宗室掌管着吧?大征这种事情,李四愿意怎么干就由他好了,干什么你潞王也参与进去?
    大征是好是坏还没有弄明白呢,你潞王就赤膊上阵了,这不是把朝廷架在火上烤嘛?是逼着朝廷也掺和进大征之中呀。
    兴武小皇帝也吃不准这个,不得不再次集齐了一众的学官,商议此事。
    赴死军大征,就算是打下了地盘,也会挂大明朝的旗号,最起码是表面上拓展了大明朝的版图。从根子里来说,朝廷是不赞成这种动辄使用无力吞并小邦的举动。倚仗武力强盛,就吞并人家,这还是什么王师?根本就是山贼土匪一般的强盗行径嘛。
    虽然李四已经好几次提起这时候,虽然说的比较含蓄,可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希望朝廷出钱出力,也参与到大征当中去。
    朝廷虽然还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一直都是在装聋作哑,可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对于大征这种朝廷本来就不同意的事情,你李四愿意蛮干你就去做好了,反正你也不听朝廷的。而且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总动员都在进行了,兵力民力已经战备物资都在囤积,就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由他去吧。
    可朝廷不才参与到这种事情当中。
    从根子里开说,是因为大征的利益朝廷不会得到多少,要是参与的
    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不管大征是谁挑起的,朝廷~廷,万一有什么不好的,责任或者干脆说明就是黑锅,还是要朝廷来背。
    小皇帝已经询问过老学官们好几次了,这些稳重的老学官们意见出奇的一致:不参与。
    小皇帝本人也是这么个意思,绝对不能参与大征。
    不管怎么样,朝廷还要有朝廷的样子,不问青红皂白就征战那些小邦,岂不是成了隋炀帝了?
    不仅不参与,而且还要在这事情和赴死军划清界限,不出钱不出人,更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这事情的反对态度。
    “可是潞王……”
    刘理顺一针见的指出:“潞王绝对不想参与其中的,这次出钱出兵其实也是迫于无奈。”
    “东林人最能反应潞王的度东林受王的资助和支持,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刘理顺说道:“当初东林人一哇声的反对赴死军大征,虽然这种反对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意义也表明了潞王的态度……”
    东林人别的行,要是说起大喊大叫,嗓门可是最高的。
    在前一阵子东林就大肆叫喊,说李四穷兵黩武的大行扩张之举,必然招致兵连祸结的下场,说不准赴死军还会覆灭在这上头。劳民伤财、劳师远征,能有什么好下场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数不胜数。前秦的~水之败,隋炀的高丽之疲,都是最好的注脚。
    本太祖皇帝的不征之言和《祖训》,都说的明明白白是本着惩前的意思,为的就是防止后世子孙倚仗兵马之利行扩张之事。
    东林人不仅嗓门儿高,而且文采华丽,时间很多雄文齐出,都是故作惊人之语抨击李四的,按照这些文章所言,赴死军必然会失败。
    更有许多所的兵家大者,站在战略的高度着手于战术的细节细分析赴死军的大征。无论是从地缘的远近还是后勤的补给,甚至是民心向背士气高低等细节都罗列了处来,估计就是忠诚伯本人的战略计划书都没有这么详细。这些文章无一例外的指出:赴死军必败。
    这种论调喊的那叫一个慷慨,赴死军还没有真正进行大征呢,这些书呆子就已经推算出了必败的结局真的战略人才呀……
    可就在这些吃饱了没有事情做的书呆子们大言不惭的时候,整个舆论硬生生就是一个大转弯。
    昨天还说不能远征也不可大征的家伙们气忽然就是一转,不仅高声叫喊赴死军的大征很有必要也很及时且同样是从战略高度和战术细节分析,一个又一个铁一般的论据明赴死军的大征绝对会胜利,而且一定是空前绝后的大胜。
    更有许多夸张的书生,居然大喊着要投笔从戎,要开万世基业云云。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确实让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