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痕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牙痕记- 第2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台之孙阿鲁忽占领,别儿哥便支持窝阔台之孙海都对阿鲁忽作战,帮助海都崛起。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继位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蒙哥之子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送到与海都联盟的钦察汗国拘留了数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出兵协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笃哇、察八儿战败,归顺元朝。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与伊儿汗国、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建都阿力麻里,察合台系后王笃哇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联合屡与元朝皇帝军队争战,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复分裂为若干小国,汗权旁落。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子合丹领别失八里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占领叶密立,海都占领海押立。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旭烈兀,他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关系也较其他汗国更为密切。其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忽必烈当朝时曾经与伊儿汗国双方互派官员、工匠,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很频繁。合赞汗时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加强法制提倡文治,是汗国最盛时期,农牧商业均得到发展,岁入增加。同时合赞汗为争取当地领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废除大汗称号而改称苏丹,加速了当地蒙古人的伊斯兰化进程。后诸王争立,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第九十五章
        蒙哥对忽必烈的勾考,令忽必烈有如履薄冰之感。
蒙哥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
在金莲川的忽必烈想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子聪、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人问以儒学治道。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忽必烈又在那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忽必烈采行汉法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忽必烈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蒙哥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
忽必烈没有想到他已经才大压主,想到当初先祖打下的基业,他不忍兄弟失和。当初蒙古灭中国金朝的决定性大战,金哀宗正大六年蒙古窝阔台汗率军南侵金朝。那时,蒙古军兵分三路,大汗窝阔台居中,从山西攻河中,渡黄河,斡陈那颜居左,攻济南,拖雷统右军从陕西假道南宋,绕出金南京开封府西南,希图一举灭金。同年,拖雷和速不台率领右军四万,经宝鸡,破大散关入宋境,逾饶峰关渡汉江,入金邓州境。金急忙征调布防在潼关以东的主力枢密副使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率军移驻邓州,企图阻止蒙古军北上。蒙古军在禹山受阻后,留军一部牵制金军,主力分道趋汴京。完颜合达、移剌蒲阿急率步骑15万赴南京,沿途不断遭到蒙古军的袭击。由拖雷率领的蒙古军与一部分由窝阔台派遣的接应队伍会合,采取避实就虚、灵活多变的战术,使金军不得休息,疲惫不堪。进至钧州三峰山适遇大雪,金军披甲胄僵立雪中,枪槊结冻如椽。蒙古军则利用时机充分休息,然后全线进击,金军被蒙古军包围在三峰山,损失惨重。最后,金军全军覆没。移剌蒲阿北走,至望京桥,被蒙古军俘获。完颜合达领数百骑败入钧州。蒙古军进破钧州,斩完颜合达。这次战役使金朝尽失精锐部队,金朝灭亡遂成定局。一块炮石从城头上发下,把这位身穿黄金甲的大汗送上西天。由此,也消除了蒙古人第三次大规模西征的可能性,使得他们向西扩张的狂热终于收敛。虽然那一块棱角锋利的石块使得南宋又延长了二十年的国祚,也把蒙古汗位的继承者忽必烈的目光完全引向广袤的汉人大地。幸或不幸,天道冥冥。
见忽必烈终日忧虑的样子,元好问时常劝导他。到金莲川以后,元好问多沉于酒事,世人对他在金哀宗天兴二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死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元好问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
在金元交替之际,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耶律楚材、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世侯如上述张柔、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
元好问在内心已经把忽必烈引以骄傲,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元好问与他的好友张德辉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和东儿生有4子5女,他的诗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醉酒时,他会回想起当年赴并州赶考时的往事,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兴感怀写出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这也是东儿常弹吟的曲子: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元好问是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别号遗山,是名冠金元两代的诗坛巨擘。他一生有44年生活在金末,后到金莲川追从忽必烈,其间江山易主,风云动荡,遗山愤世吟诗、为官恤民、为士请愿、奔走存史。元好问曾在金朝出仕为官十余年,而在金亡后的20余年,他象一个矢志不渝的文化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长年奔波于晋冀鲁豫一带,宣扬儒学,搜集编撰金史。可是,他最想告诉后人的却是他对诗词的喜爱,他最为得意的大概也是他在诗词上的造诣,最沉重的是他以宣扬儒家文化、挽救天下斯文为己任。虽然他5次赴汴京应试,33岁才走入仕途,但元才子之名依旧誉满北国,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他对自己的诗才也是极为自信。元好问家学渊源,先祖元结为唐代著名诗人,父亲元德明诗才过人,不事雕饰。他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对元好问的教育极为重视。元好问4岁读书,8岁学习作诗,后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6年。元好问认为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而他的诗词修养也正是得益于此。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雁到秋来却南去,南人北渡几时回。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造就了这些经典的旷世诗作。他不仅诗词功底深厚,而且自称诗中疏凿手,在兵荒马乱之世再继杜甫风范,提倡诗文刚健,反对纤弱,提倡天然,反对做作,提倡精练,反对繁冗。在大多数人心里,一代文坛领袖,就像他所处的那段乱世一样,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影像。元好问天命之年饱学诗书,不甘心从此放浪山水,精于史学,曾任史官,久怀修史之愿。蒙古大军围困汴京之时,他曾请求携带国史出走,未被准许。他萌生编撰金史的念头,希望以自己五十未全老,衰容新又新的余力,做到国亡史存。为此,他在自己的院子里修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亡国遗臣的诗人,决心要以一个布衣的身分,进行野史撰述,并开始为收集史料而奔忙。当他从山东冠氏县要回阔别二十一年故乡忻州,行经太行,又攀上那天井关前高高的羊肠坂时,他的心里真是感慨系之。他想起在恩师郝天挺门下的六年,读书之余,足迹几遍太行。太行山上的天井关,又称太行关,他曾几度登临。那时可谓少年壮志不言愁。而今,却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心境了: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赢马不胜鞍。老来行路无愁远,贫里辞家更觉难。衣上风沙叹憔悴,梦中灯火意团囝。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八百盘。此时,在大诗人元好问的心里,既有身逢亡国乱世、岁月煎熬、关山难越的悲苍慨叹,大概还有家亡国破此身留,要完成自认为是造物赋于他的保存和撰述金源一代国史的一种使命感。从韩岩村外远眺系舟山,一色青瞑中,露出点点散落的村落。有嵌藏在山坳里的,有高踞于半崖上的。忽儿云气漫来,村落、山田又被蒙在了一片淡淡的雾岚之中。当地传说,尧帝时有一年发大水,忻州盆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尧王和渚臣曾驾船来此察看水情,就在这大山脚下揽索系舟。从此,这大山就被叫做系舟山。
在金莲川,元好问和东儿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东儿相夫教子,有时见元好问苦闷的时候,会弹吟一些曲子给元好问解闷。千金玉体着戎装,且把战场当猎场。陷却江山君莫笑,倾城何止是平阳。霓裳虽好怎长留,十载凄凄燕子楼。只怨舍人讥讽语,芳魂恨作一朝休。灯前人影两依依,又怪清风叩小扉。若问裴郎何不至,只缘画像异崔徽。机杼声中亦可怜,织成云锦写诗篇。璇玑图里藏玄妙,颠倒文章也值钱。谁将幽怨诉琵琶,满腹才情只自夸。红杏缘何出墙去?只因春色在邻家。露?庭阶珠履凉,玉颜憔悴望昭阳。如今只过三更夜,更比长门昨日长。旧痕新泪湿残妆,闻道歌声便自伤。纵使婕妤少颜色,应知团扇尚留香。秦淮水色梦沉沉,歌榭楼台空好音。商女纵知家国恨,君臣几个有丹心。风雨潇潇近酒家,秦淮依旧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