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娱乐1971(1-64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台湾娱乐1971(1-640)- 第16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止是为电影中的人物,这首歌的歌词也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四五十岁这些成功人士,虽然他们不是在眷村长大,但不少都在誊村呆过。眷村勾起他们年轻时的记忆,而歌词又让他们想起年迈或者已经人士的父母,想起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慈爱关切。
    “该去给老母亲上坟了。”一个老男人擦了擦眼睛,自言自语地说。
    赵雅芝抽泣着,对王梓钧道:“老板,我要请个假,回香港看我爸妈。”
    王祖贤的父亲摸着女儿的头说:“这部电影拍得好。”
    当《一样的月光》唱起,不少人心里都在思索,是否自己真的太在意金钱与名利,反而把父母双亲给忘了?
    或许,这些人在看过电影之后,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但就在这一刻,他们都心有感触地湿润了眼眶。
    荧幕上早已消失的影像,人们却静坐着,好几秒之后,才爆发出一阵掌声。
    王梓钧的小师妹萧丽珠在音乐声中走上台去,再次唱起了《酒干倘卖无》,现场的气氛被催化到了极点,终于有些男人也开始忍不住泪水往下面滚。

()免费TXT小说下载
    唱完之后,萧丽珠双手交叉在胸前,柔声说道:“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默默祈福三分钟。”
    不约而同地,在场所有人都把双手贴到胸前交叉,就连放映员都没有列外,现场只能听到呼吸和隐约的抽泣声。
    三分钟过去,灯光开启,临时电影院里,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王洪钧身为文化局长,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可以的,他没有流泪,但说话却有些哭声,拍着王梓钧的肩膀道:“小伙子,多拍一点这样的电影出来。这是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的电影,比那些生来死去的恋爱和打生打死的武侠片好得多,文化局将大力传播鼓励。”
    “谢谢王局长。”王梓钧道。他的眼睛也有些红,他想起的是前世初中就死于车祸的父母。由于过去多年,亲生父母的模样他都记不清了,却清楚地记得他们出事那天穿的是什么颜色和款式的衣服。
    王梓钧不断地和客人握手,灯光打开后,这些本来就有些社会地位的人,一个个都有些不好意思,生怕自己被看出流过眼泪。
    琼瑶骂道:“你真是个坏家伙,有你这样拍戏的吗?眼睛都哭红了。”
    王梓钧开玩笑说:”陈姐,你的戏可让那些少男少女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了,我这是为他们报仇,让你也尝尝哭的滋味。
    “找打。”琼瑶在他肩膀上捶了一拳,又问道,“对了,刚才最后上台唱歌的小女孩是谁?”
    “萧丽珠,周蓝萍老师的弟子。”王梓钧说。
    “原来是你的小师妹。”琼瑶道,“我下部戏的主题曲请她来唱怎么样?”
    “好啊,求之不得。”王梓钧笑道,“给陈姐你的电影唱歌,那可是许多歌手梦寐以求的事情。““你就恭维我吧。”琼瑶说,“再过几天,这个小姑娘都会红得发紫。
    琼瑶聊了几句,就找萧丽珠去了,看来是谈唱歌的事情。卓伯棠走过来,和王梓钧握手道:“王导演,你成功了,这是我二十岁之后,第一部让我流了眼泪的电影。”
    王梓钧笑问:“那我该说谢谢还是抱歉。”
    “哈哈哈。”卓伯棠笑起来。
    手快抽筋了,俗事太多,差点没来得及。
    过几天要回四川老家一趟,走亲访友后,可能会去新疆乌鲁木齐定居,搬家找房子这些,估计会耽搁几天。希望到时候能坚持一天一更。
    (未完待续)
正文 211【党报宣传】
    接下来的几天,台湾备大娱乐杂志纷纷对《酒干倘卖无》的首映式进行了报道,这是王氏公司发起的最后一波宣传攻势。
    卓伯棠在《影响》中写道:“并不是故弄玄虚,让人看了不知所谓的东西才称为艺术。
    艺术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一根弦,轻轻一触碰,就能让你心神荡漾、灵魂为之颤栗共鸣……如今的港台电影界武打片成堆,一味的追求视觉满足与电影票房。去年兴起的战争片,也不过拾人牙慧,都是些打上战争标签的武打片。这些电影看的时候觉得很轻松快意,看完之后两三天就完全忘记。
    有时候我很惶恐,因为我现在看电影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感动,甚至想华语电影是不是在走向毁灭。记得少年时候和朋友看《养鸭人家》,当时哭得稀里哗啦,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这份感动保留在心里,多年后再看《酒干倘卖无》,才发现那感觉是如此的似曾相识……今天我将抛开所有的电影专业知识,纯以感性的认知来谈这部电影……谁人没有父母,谁的父母不是为了孩子倾尽全部心力。二十年养育之恩,而今未曾丝毫报得父母一分,看了这部电影,怎不叫人怆然泣下。人长大了,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次回家看到父母比以前老了许多,心里总是很愧疚。不知道要几世才能报答完这份深恩。我们常常鲋欠人的的钱财、人情总是耿耿于怀,总要找机会还了人家的钱和人情。却不知我们对于父母、还有其他关爱我们的人,不知欠了多少昵……”
    琼瑶在皇冠杂志的专栏里说:“上个星期我正筹备新片《心有千千结》,很荣幸的接到了梓钧的首映式邀请函。在我眼中,梓钧一直是个身上具有文艺气息的青年。去年的《喋血孤城》和《上海滩》一部是战争片,一部是黑帮加爱情片,它们出自于梓钧之手,让我感到很诧异….直到前晚看了《酒干倘卖无》,我才发现自己没有看错,他归根结底还是拍文艺片了,而且是一部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的文艺片。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整部片子对我来说完全就是一颗催泪炸弹,演了不到一半我就开始感动得流泪,到后面更是哭得稀里哗啦,泪流满面。电影里的一贯元素,关于爱情、友情、奋斗……等等等等,在这部电影中都给予了淡化。它唯一想表达的,就是亲情的伟大与感恩之心……《酒干倘卖无》,值得你好好的哭一场。”
    《七色界》杂志也邀请到刘家昌写影评文章:“看了这部电影,我是很受打击的。站在导演的角度,它让我觉得自己拍出的东西很苍白可笑;站在一个歌曲作者的角度,最后女主角唱的两首歌,听得我毛骨悚然。那种愤懑与咆哮,就像是佛祖的当头棒喝,一下子将我打醒。然后我就在想,创作歌曲和电影,它的初衷在何处?记得年轻的时候写歌,非常的轻松快乐,而今爱好成为一种职业,有时候反倒是种痛苦….”
    《中国时报》的娱乐版刊文道:“这是一部反思电影,当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可否想过默默支持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帮你渡过难关、两肋插刀的朋友……看到这些影评文章,无数的影迷被激起了好奇心,很想去看看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为什么让这些名人名家们备说不一,同时一致拍手叫好呢?
    可惜他们还得再等等,这部电影七月份学生放暑假后才会上映,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呢。
    就在影迷们时《酒干倘卖无》猜测不已的时候,《中央日报》突然发表一篇社论。大致内容是,《酒干倘卖无》所表现的道德取向与价值观,是应该发扬的,教育部已将《酒干倘卖无》作为重点宣传影片,鼓励年轻人多看看。
    这一下把许多人震得不轻,国民党党报怎么跑来宣传电影来了?《中央日报》不是没宣传过电影,但以前宣传的都是什么《十万大山剿匪记》之类的反G影片。


    王梓钧却是有些点猜想,估计教育部、文化局现在被从欧美传来的车库摇滚、前朋克潮流给搞得焦头烂额了。西方观念的不断冲击,在社会上造成了思想混乱,道德滑坡也经常被知识分子提起,大叹世风日下。
    《酒干倘卖无》一出来,正好和了教育部的脾胃,自然是拿来当做宣传武器了。当然,要不是王梓钧把原作中的拆迂换了一个角度倾向于替当局说话,这部电影不被禁才怪。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蒋经国知悉了电影的情节后,说了一句话:这个电影好,可以宣传宣传。
    教育部的部长知道后,立即听风就是雨,让秘书打个电话给《中央日报》的主编,让他们弄一篇宣传《酒干倘卖无》的稿子。结果教育部下面的人和《中央日报》一商量,就弄出这么个社论来。
    就好比张一毛弄部新电影出来,涛哥说,这部电影不错,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绝对会鸡飞狗跳。
    《中央日报》社论一出,下面的媒体就慌神了。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自发的联系王氏公司,说要替他们宣传。
    说是宣传,他们也就是把其他杂志或者报道复制粘贴一遍而已,但那铺天盖地的宣传阵势却让许多电影人蛋疼。各公司准备在七月份上映的好片子纷纷改变计划,换上一些鸡肋片,免得和王梓钧的电影硬碰硬。
    白沐阳现在办公桌上放着十多份报纸,全是报道《酒干倘卖无》的。看起来很多,其实也就两三篇文章而已,内容都差不多,这些报纸的编辑无耻到连报道的标题都不改。
    “早知道,何必花那么多钱去做宣传。”
    白沐阳苦笑道。
    《酒干倘卖无》的投资是500台币,不过没包括王梓钧演唱会拍摄的费用,那笔手'机看钱大多数让海山公司出了。
    王梓钧却有些不爽,这种宣传力度,取得好票房是肯定的,但总让人少了一点征服观众的满足感。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部原本叫做《搭锚车》的电影,远不如什么《赌神》之类的出名。但它引起的社会效应却不比《赌神》差上分毫。特别是《赌神》带来的效应是负面的,而《搭错车》却是正面的。
    在王梓钧想来,即便是不用政府帮忙宣传,自己也是一样能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在众多大腕大家创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只艺术上的高度就不是当下任何一部电影能够比拟。
    让我们来看看《酒干倘卖无》在另一个时空的创作人员:
    出品人麦嘉,香港影帝,著名导演。监制黄百鸣,香港名编,名导,名演员,五部电影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策划张艾嘉,音乐人,两届金马影后,两届金像影后,港台最厉害的女导演之一。编剧黄百鸣、吴念真、叶云樵、宋项如。吴念真,台湾著名作家,编剧,导演,演员;曾五次摘得金马奖最佳编剧,七次获得最佳编剧提名。
    主题曲作者,罗大佑、李寿全、梁弘志,都是台湾音乐界殿堂级的人物。词作者,罗大佑、吴念真。摄影师阵容绝对华丽到死:台湾组的摄影指导是贺用正。第一组摄影师是廖庆松,号称台湾新电影保姆。第二组摄影师是林鸿钟。第三组摄影师是叶清标。第四组摄影师是杜可风,华人电影圈最了不起的文艺片摄影师,被称为亚洲第一摄影师,六次摘得金像奖最佳摄影。香港组的摄影指导是徐克,香港电影领军人物。第一组摄影师是黄仲标,香港著名摄影师,香港电影摄影师协会任会长,三次摘得金马奖最佳摄影,一次摘得金像奖最佳摄影。第二组摄影师是黄岳泰,华人电影圈最了不起的商业片摄影师,香港电影摄影师协会主席,曾经九次摘得金像奖最佳摄影,而且,其中包含两个三连冠,以及金像奖史上的第一个最佳摄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