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之风云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之风云路- 第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最高兴的是孟凡军、孟凡英兄妹。冷清了一个月的家里又重新热闹起来,让他们走路做事都带着笑容。
    最令林海感到意外的是王晓燕的床居然被加宽了一块二十多公分的木板。厚脸皮的林海对孟凡军大为称赞,但王晓燕却为此娇羞不已。不过这事只有孟家兄妹知道,王晓燕的屋子里平常除了林海和孟凡英能进来,原来是什么样别人谁也没见过。
    回来以后林海除了开会需要举手表决的事情外,对其余的事基本只是了解一下而不干涉,他连续举办了几期干部、党团员培训班和销售业务培训班。对这些培训班林海倾注了很多心血,大部分的课都是由他来讲,说这是为了小河公社的将来。小河公社一是要发展,二是要走出去,走向全省、全国,将来甚至还会走向世界。
    林海对年轻人们说:“小河公社的将来的希望都在你们身上。以后领导、管理、技术、经营岗位上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行不行就看你们自己现在的努力了。”
    小河公社随之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每个大队里都公开选聘三名二十八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大队助理。同时选派同样条件的二十人到河中农学院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十二人到平阳及万阳协助许亮等开展销售业务。并宣布以后条件将逐步调整到二十五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还有一些所需岗位也提出了相应的对文化知识的要求。
    这些举措在全公社一起了很大的震动。年轻人当中也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一时各大队文化室里每天都坐满了看书学习的人。如果谁家的孩子在家里闲呆着不学习就会被人看不起,认为这家的孩子以后不会有出息,家里大人也会引以为耻。
    为了把学习气氛搞得更活跃和更吸引人,林海给王晓燕出了一个主意,要她以公社团委的名义组织开展综合知识竞赛。林海记得前世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种竞赛曾风靡一时。王晓燕听了林海的建议很感兴趣,但不知道具体怎么样来操作,结果前期的准备工作又都落到了林海的身上。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为此林海又熬了几个夜晚,还把刘文辉、公社中学的老师、还有郝政委和军工厂那的几个干事也拉了进来,报纸书籍收集了一大堆,编写了大量的竞赛题以及竞赛规则。完了几个人还模拟了几次竞赛,等王晓燕熟悉了规则以后林海就把她推到了前面,自己去当起了竞赛监督组成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各大队,社属单位、学校等共组成了十六支代表队参赛,先进行分组赛,然后是半决赛、决赛。每场竞赛都有抢答和必答两部分,最后分高者胜出。竞赛当然是由王晓燕来主持。
    部队仓库和两个军工厂也要求参加竞赛。林海开始不同意,说他们那里文化人多,和农村青年不在一个档次上。最后几家说好了只派战士和工人参加,不影响公社内部的名次,林海这才松了口。
    第一场知识竞赛的时间安排在了公社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当天,除了参加表彰会的代表们观看竞赛外,部队仓库和军工厂以及各大队及社属单位也来了不少人助威,王晓燕还请来了县团委负责人,因此竞赛的气氛显得很热烈。
    从第二场比赛开始,地区团委和团省委也相继派了人来,最后两场竞赛甚至很多地县宣传部门和团委都前来观摩。这种形式新颖、集文化教育和知识普及为一体的活动,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团省委、地委宣传部不但拨给了一千五百元的经费,团省委书记还亲自为第一名的代表队颁了奖。
    新闻机构又一次在小河公社找到了热点,各报纸广播也对此也进行了连篇报道,竞赛题也被连载到了报纸上。
    小河公社以及王晓燕再次名声大噪,各地各单位纷纷效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小河公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在全省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也是林海歪打正着的意外收获。
    陆山县不少单位都抢着邀请王晓燕去做竞赛主持人,专人专车负责接送,虽然大多时候是卡车,但王晓燕还是乐此不彼,唯一的条件就是当天晚上必须把她送回来。
    王晓燕开始还把请她的哪些单位给她的纪念品摆出来想气气林海。可过了几天林海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以后,王晓燕就不再炫耀了。
    《河中日报》给林海寄来了一百三十六元钱,注明是刊登林海在表彰大会上那篇发言的稿费。
    林海也糊涂了。这种文章还有稿费?还那么多?他把电话打到了潘行健那里。潘行健说这是惯例,只要不是专业记者写的报社一般都会给稿费。
    林海说:“这主要是你的功劳,我回平阳的时候把稿费给你。”
    潘行健道:“这两年从你身上我已经挣了不少稿费,没分点给你就算不错了,你就安心拿着吧!”
    不过可怜的林海只是拿到了一张纸。汇款单被王晓燕拿走以后就再没了音讯。他口袋里照例还是不足五元钱。
    虽然关于小河公社开展知识竞赛的那些报道里没提林海一个字,但谁都知道这和他是分不开的。
    XXX师的鲁师长拿着报纸对林思远道:“我说过了吧!有你家那小子的地方就安静不了。”
    林思远摇头做了一个无奈的表示。
    师政委道:“《一二三四歌》现在已经被报到总政了,这回我们师可是出名了。总政文化部把电话直接打到我这核对词作者雪原的情况。我说是我们师林副政委的儿子,现在在地方工作。那边说能不能特招入伍,手续由他们直接来办。我说人家孩子是全省的典型,公社党委副书记,你们怎么办?文化部那边又问了一些情况这才不吭声了。师党委过两天要研究上报给作者记功奖励的事,可林海不是军人,无法给有文字记载的奖励,可不奖又说不过去。老林你说说看。”
    林思远道:“林海的荣誉够多了,他不会在乎这些。”
    鲁师长道:“林海那小子不是喜欢打枪吗?等他回来奖给他一百发,不!奖两百发子弹。让他打个够!”
    部队对林海的奖励就这么定下来了。创作歌曲奖励子弹!这个奖励恐怕是天下独一无二、也是最具军队特色的奖励了。鲁师长因为这个决定出了名,在军内被笑谈好些年,以至于后来的鲁军长就是在离休了以后一见到林海就恨得牙痒痒。
    孟凡军这次也被选聘为大队助理并入了党,但孟凡英却一连几天都显得不很高兴。林海问她是不是丢钱了,再不就是想找婆家了?这一问把孟凡英的眼泪给问下来了,还是王晓燕去哄了一会才套出了原因。
    原来孟凡英初中没毕业就退学了,这次选人出去没她的份。其实她也不是真的想出去,她要一走林海他们吃饭都是问题,只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落后了。
    王晓燕笑道:“我这傻妹妹呀!你和他们去比什么?你的林海哥还能委屈了你了?他会有安排的。”孟凡英这才止住了泪。
    不过这个事也提醒了林海。初中没毕业的年轻人当中确实还是有一些有一定能力的人,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
    随后公社又发了一个通知,三个月后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进行一次知识测验,对其中成绩较好的将视同为初中毕业参加以后的选拔,这又点燃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希望之火。为此林海还在公社党委会上作了检讨,说自己考虑问题欠妥,脱离了农村的实际。
    现在林海开始考虑小河公社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问题了。自己和王晓燕、许亮要走,刘文辉过两年肯定是要到县里的,这样公社的力量就显得有些薄弱了。公社一级的干部最好不要指望上面派下来,那都靠不住,还是要尽量从大队干部中选拔。
    但公社干部都是有编制的,位置没空出之前不能随意增加人。为这个事林海和党委书记万明德商量了一下,自己又专门到县里去了一趟找了杨定远和王士安。最后县委决定认同小河公社设三个助理,其中一个是占编制的正式干部,两个是按干部管理、但不占编制,工资则由公社自己解决。具体人选由公社党委提出,县委组织部考察。任职令也由公社党委下,县委组织部备案。
    经过几道程序选定的两个不占编制的公社助理中,有一个是大队的支部书记,三十三岁,在所有的大队书记里就数他年轻点子多,再加上他姓贾,他虽脸上光光的,但是大家都叫他假(贾)麻子。另一个是光明大队的民兵连长,这个民兵连长原来在部队当过代理排长,因为他有一个勉强扯得上边的表舅当过国军连长,所以没能提干而复员了。在光明大队开始搞两社一大活动时他出了很大的力,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从一开始林海就一直看好他。
    占编制的那个助理是刘文辉的同学,原来也是从别的县借调到小河公社来的,这次就正式调过来了。


    把这些事情做完以后,已经到了七五年的元月中旬。第四届全国人大按历史的轨迹如期召开了,在此之前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果然任命了D为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D是否在总参发表了关于“军队要整顿”的那篇讲话,林海没回家就不得而知了,但估计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结果都和林海记忆中能想起来的一样,这使林海又一次放了心。
    过了几天,又传来了两个好消息。
    在全省的干部调整中,许亮的父亲许宏滨由平阳市委组织部长升任太康地区地委副书记。
    王晓燕的父亲王化堂升任平阳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仍兼任市公安局长。
    许亮高兴在之余也有悲哀。平阳市刚给市级领导新盖了几栋四家一栋的小楼,他家虽然为了他暂不搬到太康去,但等了几年的新房子是住不上了。
    王晓燕则火上浇油的邀请许亮过年时候到她的新家去玩。
 第七十章 能量令人可怕
    两社一大活动在光明大队开展了已经一年半多了,在小河公社和整个陆山县开展了也有一年多了。成绩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但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开始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小河公社来说,大队和大队之间就拉开了四个明显的档次。去年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光明大队达到了三百二十一元,而最低的大队只有一百五十七元,最低的小队只有一百零五元,最低的个人仅仅七十九元。其原因除了副业规模的区别以外,还有自然条件的区别和其它的一些因素。
    再就是公用设施及集体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维护补充明显不足。虽然在制定两社一大活动办法时已有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的本身和执行的力度还是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
    还有一点就是竞赛责任田基数部分失衡。这主要是由农村特有的家庭结构的变化说造成的。有的人家娶了媳妇要分家,有的家嫁了姑娘、子女招工参军或被调去大队公社两级做其它事情而减少了人口。在山区人少地多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是令人很敏感的。
    最令人担忧的是随着集体收入的增加和生产条件与个人收入更紧密的联系,一些基层干部开始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利益。有的多吃多占、大队和小队的经济不能公开,有的给自己和亲属家分配最好的竞赛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