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论语-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相礼。”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解析】这段话也就是各人讲个人的志向,大家都很直爽。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来,子路是野人出身,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不懂得谦让的性格还是时不时暴露出来。按照年龄本来应该曾皙第一个发言,可是子路抢了过去。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子路首先谦让曾师兄,曾皙很可能让他先说,这时候子路再说,就显得很好了。冉有是个平实有城府的人,比较谨小慎微,做不到就不说,决不把大话放在前面;公西赤在这里岁数最小,家里富有并且是鲁国公族,教养好并且在孔子这里专心学习周礼,因此他比较谦虚,也把话说得比较小;曾皙的个性比较随和,因此宁愿最后一个发言。曾皙的志向确实也是这样,跟随孔子多年,并没有提出去当官,而是安心在孔子的私校做教学管理,追求的是轻松自在。

这段对话是孔子最后一次在卫国期间,这时候曾皙从鲁国去帮助孔子管理学校,冉有还没有回鲁国,子路也还没有当官。应该说,这段时间是孔子一生中最快乐的岁月。这时候孔子所有的得意弟子都在身边,并且孔子不再去追求政治上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与弟子们谈天说地。虽然经济状况一般,可是大家都很开心。

曾皙的理想接近于道家的境界,孔子赞成他的想法,反映出这个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倾向于道家了。

子路这样的人慷慨大方但是不懂得谦让,人们会喜欢他但是瞧不起他;冉有这样的人平实实干,人们不喜欢他但是信任他;公西华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贵族,举止言谈得体,人们喜欢他也羡慕他;曾皙这样的人洒脱随意,人们喜欢他但是未必信任他。

曾点,字皙,鲁国人,小孔子六岁。曾皙是孔子第一批学生,是曾参的父亲。

【现实解说】美国哈佛某教授有四名学生,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和西班牙。一天教授问这四名学生的志向,于是依次来说。中国学生说:“我要学好知识,然后报效祖国,为美好明天奋斗终生。”美国学生说:“我没有中国同学那么高的志向,我想创立自己的一家小公司,能把自己的专利运用进去,赚点小钱,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还有钱去中国旅行。”日本学生说:“请多关照,我想回日本,到丰田或者日立这样的大公司当一个白领,娶个好老婆,能够在退休之前攒够钱,带老婆周游世界。”西班牙学生说:“我要回到家乡,娶心爱的玛丽娅做老婆,生一堆孩子,每天唱歌跳舞,周末带她们去看斗牛。”

颜繇

12。2(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颜繇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旧译:所有的说法都认为这是子路和孔子的对话,其实是颜路。)

【解析】颜繇,字季路,鲁国人,很可能是孔子母亲的族人。颜繇小孔子七岁,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学生,是颜回的父亲。这段对话应该是早期的对话,后来孔子周游列国,颜繇就没有跟随了。颜繇很可能不太会做人,家里也穷,学习很可能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孔子对他的做人和学习态度都不满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句话说得很直接,意思就是你做人都做不好,人都不喜欢你,鬼神怎么能喜欢你?

子路有的时候也叫季路。因此,两人有的时候会产生混淆。这句话为什么是颜繇而不是子路说的呢?首先,在《论语》中,这段话前面的几段,都是说颜回之死,并且说到颜繇很无理地要求老师卖车安葬颜回,遭到孔子严词拒绝。那么,这段话就是一个解释或者回顾,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孔子一直不喜欢颜繇;第二,如果是子路问这样的问题,孔子通常是引导或者善意地拿他开玩笑,但是最后会给一个答案。而这里,孔子的回答生硬粗暴,丝毫不给面子,也不给答案,言语中充满了轻蔑。第三,孔子和颜繇的关系一向不佳,按理,颜繇作为最早期的学生,应该在孔子这里受到重视,可是孔子没有只言片语说到他。颜繇最后对孔子的无礼,是有历史原因的。

孔老师最不喜欢的学生需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学习不努力,第二是家里穷。很不幸,颜繇都占了,还喜欢提愚蠢问题。

【现实解说】一个老骗子到处行骗,却特别信佛。一天行骗失手,被打得半死。于是来到庙里拜佛:“菩萨保佑,我要是发财了,一定来重塑金身。要是说了不算,被人打死。”菩萨说:“你骗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说要是骗人家,被雷劈死。你连人都骗不了,还来骗我?”从那之后,老骗子再也不拜佛了,不是不信,是不敢拜了。

所以,古今中外,强盗恶棍通常都是没有信仰的,也不许别人有信仰。

冉耕

12。3(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就这样死去,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解析】冉耕,字伯牛,鲁国人,小孔子八岁,也是孔子第一批学生,和冉有是族人。冉耕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应该是从事打杂总务的事务比较多,与孔子之间的感情很深。这段话应该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见到老部下遭此恶病,不由感慨伤心。

冉耕得的是一种比较糟糕的病,据说是麻风病,手足溃烂,因此孔子很感慨冉耕这样高尚的人竟然是这样的死法。在《论语》中,孔子赞扬冉耕的“德行”,可见冉耕人品不错。不过,除了德行,看起来冉耕的能力比较一般。

【现实解说】当上有一个电视剧叫做《渴望》的,主题歌中唱道“好人一生平安”。可是,里面演的,分明是“好人一生不平安”,悲摧啊。

漆彫开

12。4(5。6)

子使漆彫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彫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解析】漆彫开,字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二岁,可能也是孔子的第一批学生。漆彫最早出现时是职业称谓,是那些油漆装饰工的古称。他们的后代就以祖先的职业或技艺的名称中得姓,称为漆彫氏。漆彫是周代吴国的开国国君太伯的后代。

漆彫开的人品不错,学习和工作都很努力,可是对当官没兴趣,更喜欢留在孔子这里从事教学工作。孔子为什么高兴呢?因为他喜欢谦虚的人。

孔子对学生们也很关照,尽量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学生们谋取前程。这时,孔子为漆彫开找到了一个做官的机会,也许在卫国,也许在鲁国。

漆彫家族有不少人在孔子学校学习,后来有人也开了私校讲授儒学,被称为漆彫氏之儒。

【现实解说】人人想当官,可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于当官。有的人当官发了财,有的人当官丢了命。

闵损

12。5(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孙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解析】闵损,字子骞,鲁国人,小孔子十六岁,是孔子第一批学生中的后进者。闵姓出自姬姓,是鲁闵公的后代,因此闵子骞是鲁国公族。闵子骞也是被孔子赞扬为“德行”的学生,个性比较内向沉稳,不喜欢当官。

汶水是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当时冉有是季孙家管家,帮助很多师兄弟去季孙家打工。费邑是季孙家的大本营,费邑宰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季孙家仅次于大管家冉有。应该说,冉有为师兄出了不少力。可惜的是,师兄对季孙家的做法不满,对去他家里当官没兴趣。

不过,据说在孔子的劝说下,闵子骞还是去做了费邑宰,政绩不错,但是最终看不惯季孙家不顾民生的做法,毅然辞职。

闵子骞是孔子最欣赏的那一类学生,能力可以当官,但是又不为了富贵而当官。有原则、有能力,是颜回和冉有的综合体。

【现实解说】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愿意去当官,有的人受不了那份约束,宁愿闲散自由;有的人受不了那份良心煎熬,宁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2。6(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解析】根据记载,闵子骞母亲死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一次,闵子骞给他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