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论语-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身就比较谨慎。这三句话可以这样总结:少说话,做事小心,说话不要抱怨。

仁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不要让人讨厌;第二,让人喜欢;第三,让人尊重。孔子对冉雍的建议实际上是最低层级的,也就是不要让人讨厌,不要得罪人。对于初次进入官场的冉雍来说,这样的建议是恰当的。

这里,孔子也说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标准。

这里的仁,孔子的答案是:谨小慎微,别让人讨厌。

从因材施教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并不好。冉有的性格谨慎,孔子鼓励他大胆去做。而冉雍的性格比冉有更谨慎,孔子还要他再小心谨慎一点。为什么这样?冉有虽然谨慎,但是做事有章法,接人待物没问题;冉雍就差很多,特别是接人待物不行。孔子特别担心冉雍做不好事情还得罪人,因此一再叮嘱。

问题是,冉雍本来就小心了,你还要他更小心,那只好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了。就像一个人本来就怕死得要命,你还告诉他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最后只好饿死了。冉雍在季孙家没有干多久就不干了,具体原因不详,不过很可能是太小心谨慎,季孙觉得这个人太懦弱太没主见了。

【现实解说】小心谨慎固然是应该的,可是个性不要抹杀。如果总是怕得罪人,那就成了懦弱和自卑了。

13。4(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Zei8。Com电子书下载:。 〗那我就不知道了。”

【解析】孔子这话,明显是话中有话。原宪很少提问题,这时候应该是原宪做了孔子的管家之后问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指桑骂槐,骂的就是冉有,说这小子在季孙家助纣为虐,太无耻了。然后原宪说的克伐怨欲,是在表扬自己,孔子对原宪的人品满意,可是能力不满意,所以,孔子不肯顺着原宪的话去肯定他,而是给了一个“马马虎虎”的评语,算是告诉原宪自己对他的工作能力不是太满意。也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原宪为人处世不够圆滑,因此得罪人比较多,谈不上仁。

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冉有等人主持料理孔家,原宪与他们关系一般,因此被迫辞职去了卫国,之后牢记老师的话,拒绝在不道之邦卫国出仕,最终穷困潦倒而死。那时候,每个国家都是礼崩乐坏,按孔子的标准都是“邦无道”,所以,原宪离开了孔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从这个角度说,孔子这番话也算是害了原宪。

什么是仁?孔老师说了:品德高尚,不等于仁。

品德和情商是两回事,每当遇到一个情商不高的道德先生问仁的时候,孔老师的回答一般就是“那我就不知道了”。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装不知道。

【现实解说】情商高的人,才能在可耻与知耻之间任意转换。具体来说,历史上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不倒翁常青树们,他们的情商能不高吗?

13。5(6。22)★★

仁者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先有耕耘,后有收获,这就是仁了。”

【解析】为什么要敬鬼神?因为人一定要敬畏某种东西,才能不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掌握权力者在世上没有敬畏的东西,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所以,没有信仰的统治者是最危险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远之呢?因为鬼神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做,所以他们很难伺候,远离他们是避免麻烦的最好办法。综合起来,就是敬畏并且远离,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回答完这个问题,孔子可能有点发懵,因为这有点文不对题,樊迟不过是给孔子当保镖的普通学生,人家不过想问问怎么当个普通人,你却回答人家怎么治理国家。樊迟也觉得没得到正确答案,因此继续问仁,这次,孔子针对樊迟的问题回答了。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入学较晚,资质比较差,学习的进步不大,可能有些灰心或者懈怠。因此孔子告诉他要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要想不劳而获。

樊迟是季孙家的家臣,冉有的车右,在与齐国作战中立下功劳。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得意门生们纷纷离去,身边缺少贴身学生,冉有就把樊迟送到了孔子这里。一来,樊迟性格比较像子路,而且很勇猛,适合跟随孔子;二来,樊迟跟着孔子学习,今后回到季孙家也能有个好前途。樊迟本人也很愿意,就这么来到了孔子身边,孔子去哪里都带着他。不过,孔子后来不太喜欢他,因为樊迟比较木讷,不如子路那么聪明,问问题也不着调。

什么是仁?孔子在这里的说法就是:先耕耘后收获。

【现实解说】到了新环境,或者本身资历浅,这个时候要多干活少提条件,有好处的时候不要去争。这样的话,人人都会喜欢你,你的机会就会很多。

13。6(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知,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知,他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解析】上面问过一次仁了,结果樊迟没整明白,于是过几天又问这个问题。孔子挺烦他,所以回答问题都很简单,就两个字。樊迟接着问知,孔老师又是两个字打发,樊迟弄不明白,但是他很倔,弄不明白就接着问。孔子被他问得没办法,又蹦出十个字来。别小看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在当时也是文言文,比孔子通常的话都难懂,樊迟更弄不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再问了。没办法,去问最有学问的师兄子夏,于是子夏给了解释。解释之后的樊迟更糊涂了,舜和汤再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子夏也是瞎扯淡。孔老师的说法,是用了好人,坏人也会变好;子夏的解说,是用了好人,坏人就会离开。

不过,最扯淡的还是孔老师。人家樊迟就是一个给你赶车的司机,你跟人家说治理天下的道理。这是孔老师的正常做法吗?当然不是。在这里,那个诲人不倦,谆谆教导的孔老师不见了,一个说话很不耐烦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了。

人老了,性格就有些怪。孔子老了,远没有从前那么有耐心。

什么是仁?这里孔子的回答是“爱人”。什么是“爱人”?樊迟没问。如果问,答案估计也是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现实解说】宇文士及在隋炀帝的时候是个专门拍马屁的奸臣,到了唐太宗手下,就成了仗义执言的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隋炀帝喜欢别人拍马屁,而唐太宗喜欢仗义执言的忠臣。

所以,有什么样的头,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的下属,就有什么样的头。

13。7(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改变。”

【解析】樊迟又来问了,孔子的回答看上去堂堂正正,其实还是不耐烦,因为这三句话都是套话,完全不是针对樊迟的不足。这三句话的意思概括为一点:别那么多问题了,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就行了。

孔子的态度和回答对樊迟的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击,樊迟也看出来老师不喜欢自己,因此对自己的智商和前途失去信心,这才有了樊迟想回家种地的想法和对话(见第十二部分)。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老师冒出这句话来,相当于现在说“就算是捡垃圾”,可以说是很伤自尊。

孔子对樊迟,可以说确实是有失风范。当然,人老了,性格是会变的,即便是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

什么是仁?樊迟再也不想问了。

【现实解说】如果对学生讲都是空泛的大道理,那就等于是在害学生。

13。8(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解析】这是子张应该得到的答案,因为子张喜欢的就是宽泛的大道理,给他的一定也是这样的道理。

仁是什么?孔老师说:恭宽信敏惠。道理很好,适用于整个宇宙。每个人问,都可以是这个答案。所以,等于没问。

【现实解说】道理越宽泛,就越没有标准,越没有可执行性,就越没有用。用来指导个人的行为,这个没有任何用。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给人好的建议一定是具体的、简单的、可执行的。

13。9(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做不到仁,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做不到仁,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解析】这段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做不到仁,懂得礼又怎样呢?一个人做不到仁,懂得乐又怎样呢?

从这段话在《论语》中的位置来看,恰好接在“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的后面,因此可以认为这段话是在指责三桓家族。孔子认为,虽然三桓在礼乐的形式上能够做得很好,但是他们违背了周礼的本质,那么就算他们能够“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又怎么样呢?

仁是什么?孔子在这里的意思,仁是周礼的本质,而各种礼制礼仪和乐不过是表象。

可是话说回来,人家三桓就算不仁,又怎么样呢?

【现实解说】这段话可以做一个现代汉语的翻译,也适合现代社会。“人如果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给领导送礼人家也不会收;人如果人际关系处不好,请同事唱歌人家也不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