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卷4:青春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易中天中华史卷4:青春志-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楚人《九歌》的魅力,正在于此。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山鬼》。这一曲歌舞,是女巫表演的。她们要祈求的,则是爱情。既然是爱情,那就既有相爱也有失恋,因此既有含情脉脉的凝视、耐心守候的期盼,也有“东风飘兮神灵雨”、“风飒飒兮木萧萧”、“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至于是谁爱谁,谁失恋,都不重要,因为这是在为一切有情人祈福。

同样,我们也不必拘泥于诗句本身,硬要弄清楚哪部分是山鬼的,哪部分是女巫的,因为她原本“一身而二任”。要紧的,是体会。

其他篇章,也如此。

那是一些怎样的形象和场面!云中君华采若英,灵动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大司命神秘威严,高傲冷峻,“众莫知兮余所为”;少司命竦剑拥艾,荷衣蕙带,“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太阳神东君英武豪迈,潇洒多情,“举长矢兮射天狼”,“援北斗兮酌桂浆”。23

噫!以北斗七星为勺痛饮桂花酒,这是什么样的神灵,这是什么样的形象!

还有《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24





是的,天帝的公主就要降临江中的小洲。望眼欲穿,怎么能不让我忧愁。可是她若隐若现,时有时无。放眼望去,但只见秋风吹拂之下,洞庭湖微微泛起波浪,树叶儿一片片轻轻飘了下来。

这,还是巫术吗?

当然还是。

但,更是艺术,就像希腊人的宗教。





因此我们无信仰


跟中国一样,希腊也有巫术。

希腊的巫师跟楚国的巫觋息息相通。他们也是人神之间的媒介,同样可以通灵。因此,他们被叫作“神的着魔者”(entheos)。被神灵附体,则叫作“神性的着魔”(enthousiasmos)。这时,男巫和女巫都会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那些崇拜狄俄尼索斯的女巫,还会一边如醉如痴地舞蹈,一边奔跑着翻山越岭。当然,男巫和女巫在着魔时也会载歌载舞念念有词。这些词句被认为是“神赐的真理”,这种神灵的感动则叫“灵感”(inspiration)。25

艺术创作要有灵感,起源就在这里。

因此,当希腊人把他们的巫术变成宗教时,便顺理成章地把宗教变成了艺术。

希腊的宗教是艺术,早已为黑格尔所揭示。事实上,希腊的神就是人,只不过比一般人更高大,更完美,更健康,更有力量,而且永远不死。其他方面,则与人无异。所以,当一个希腊人路遇俊男靓女时,他可能会停下脚步,羡慕而恭敬地问对方:你是不是神?26

神在希腊,是最高的美。27

但请注意,与人相比,希腊的神,也只是更加漂亮而已。这种漂亮是纯粹的美,与道德无关。相反,希腊的神几乎是“无恶不作”的。许多人间悲剧,就来自神祗的意气用事和胡作非为。所以,希腊人从来就不把他们的神看作道德楷模。相反,他们对于神的无法无天和不负责任,很可能愤愤不平。

比如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是在好友战死后,才真正投入特洛伊战争的。为了替好友复仇,他杀死了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并发誓要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拿去喂野狗。赫克托耳的父亲到军营来求他,请他敬畏神祇,阿喀琉斯却不以为然。他的说法是:那些神祇为人类规定了命运,自己却优哉游哉!

当然,阿喀琉斯最后还是答应了老人的请求,并停止攻城十一天,以便特洛伊人有足够的时间安葬赫克托耳。但这与敬畏神祇无关,而是被老年丧子的特洛伊国王所感动,并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亲。中国人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在希腊人这里是不管用的。他们不看佛面,只看僧面。

我们则又是一种风采。

周人崇拜的神,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王、武王,漂亮不漂亮不知道,道德高尚则毋庸置疑,或不许质疑。就连那些自然神,也要有贡献和功德。比如天上三光,是可以瞻仰的;地上五行,是赖以生存的;名山大川,是出产财物的。中看不中用的,谁会把他当神?28

天神和地祇有功,人鬼有德,都不必漂亮。

神在中华,是最高的善。

有功有德的神祇们是周天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周王国一位名叫过的史官说:神祇降临人间,一般是在两种时候。一是这个国家将要兴盛,二是这个国家将要灭亡。前一种时候,神要来看一看他们有多高尚;后一种时候,神要来看一看他们有多邪恶。虢公国一位名叫嚚的史官则说:一个国家如果将要兴盛,就听人民的;将要灭亡,就听神祇的。因为神,既聪明,又正直,还专一。人想要怎么样,他就帮你怎么样。如果你存心要失败,神一定让你去死。29

史嚚的话,很有意思。

按照史嚚的说法,人类的命运并不是神决定的。恰恰相反,神的决策反倒是人决定的。人要学好,神让你步步高升;人要学坏,神让你万劫不复。神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给你一个加速度,加快你的兴盛或灭亡。如此而已。

这样的鬼神崇拜,难道也能叫宗教,叫信仰?

当然不能。

那该怎么说?

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教无信仰。

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特点。其中略有差异的,也无非是南北不同。简单地说,就是北方更主张把鬼神崇拜变成伦理道德,南方则更愿意变成艺术审美。但不要信仰,则南北如一。唯其如此,历史上在汉民族中影响最大的宗教,便是最不像宗教的佛教和道教。佛教讲觉悟,道教讲成仙,也都不是信仰。

可以跟我们相呼应的,是希腊。

把宗教变成艺术的希腊人,实质上也是没有信仰的。由此带来的好处,是早早地就建立了人本精神;由此带来的麻烦,则是核心价值观很难恒定。30由是之故,希腊文明终于陨落。希腊的人本精神,以及他们的科学和民主,也要暂时坠入深渊,然后才能通过文艺复兴而得到弘扬。但从此,便牢不可破。

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存在。

我们的人本精神也是早熟的。因此,如何保证观念的恒定和社会的稳定,就煞费了先贤们的苦心。周公他们的办法,是建立了井田、宗法、封建和礼乐四大制度,由此维持了数百年的太平。但从春秋开始,礼坏乐崩。井田制和封建制崩溃,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社会陷入长时间的动荡。于是,从春秋到战国,就成了中华史上异彩纷呈的另一种华彩乐章。





后记

年轻就是好




记得当年读《诗经》,最打动我的不是《关雎》,而是《汉广》──



南方有嘉木,



可是靠不上;



汉水有女神,



可是追不上。





汉水是那样宽广,



我真是没有希望;



长江是那样绵长,



我真是没有方向。





我喜欢这诗,因为我也失恋了。

那会儿,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农场当农工。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玉米面,干的是体力活。农场没什么娱乐活动,电视和电脑更是闻所未闻。幸好奔赴边疆时,随身还带了几本书。遇到难得的农闲,便翻译《诗经》和《楚辞》打发日子。到现在,也还能回忆起当时的译文,比如《有狐》──



狐狸找对象,



在那石梁上。



让人心疼的穷小子呀,



可怜他没有衣裳。





还有《月出》──



月亮出来皎皎的,



姑娘容貌娇娇的,



姑娘身段高高的,



我的情思悄悄的。





当然,这都是做梦。没什么姑娘像《草原之夜》说的那样“来伴我的琴声”,更不会像《敖包相会》唱的那样“自己跑过来”。碰钉子的事,倒是有的。

奇怪!苦哈哈的,还有这念头?

有,因为年轻。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年轻更好的了。一个人再有权,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买不来换不来年轻。年轻,就可以胡思乱想;年轻,就可以个性张狂;年轻,就可以不管不顾;年轻,就可以神采飞扬。年轻人是有特权的,因为他少不更事,因为他血气方刚,因为他来日方长。

人类也一样。

是的,每一个古老的文明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也有自己的初恋和失恋。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雕塑,斯通亨奇的环状列石,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表现着人类童年的纯真;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占星术,古印度的阿修罗,古罗马的万神殿,还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奥林匹克,我们的《诗经》和《楚辞》,以及共同拥有的英雄好斗和少女多情,则表现出少年的飞扬跋扈和天真烂漫,异想天开和胆大妄为,甚至不知天高地厚。没错,青少年时代的世界各民族都一样,脸上长着青春痘,身上流着孩童血。

是的,那时年少。

这是事实,也是历史,问题是怎么看。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说过,一个成年人并不可能再变成儿童。但,儿童的天真不让他感到愉快吗?他不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一个民族的固有性格,不是在他儿童的天性中,在每一个时代都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当然应该。

从西周、东周到春秋,就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那时的人,是有着真性情、真血气的,因此有情有义,敢爱敢恨。这才有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情人,义无反顾的战士,忠贞不贰的臣子,力挽狂澜的使节,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他们集体地表现出一个民族“发展得最完美地方”之永久的魅力。

因此,如果说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描述了我们民族的“身子骨”,那么,本卷要展示的就是“精气神”。那些少年心气,那些男生女生,那些花花草草,那些磕磕碰碰,都无不透出青春气息,湿漉漉地扑面而来,让我们无限向往,让我们过目不忘。

请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吧!

前面的路,将风高浪急,险象环生。





注释


总注

本卷涉及之史实,均请参看《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

第一章

1.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2.知氏的知,读如智。所以“知伯”也写作“智伯”。《史记》之《赵世家》为“知伯”;《刺客列传》作“智伯”。智伯名瑶,谥号“智襄子”。

3.《韩非子》和《吕氏春秋》持此说。

4.赵氏家族的始祖是赵夙,然后依次是共孟、赵衰(赵成子)、赵盾(赵宣子)、赵朔(赵庄子)、赵武(赵文子,亦即“赵氏孤儿”)、景叔、赵鞅(赵简子)、赵毋恤(赵襄子)。赵襄子去世后,他的弟弟驱逐襄子指定的接班人,自立为家君,这就是赵桓子。桓子即位一年后去世。国人认为桓子的得位不符合襄子遗愿,便杀了桓子的儿子,立襄子指定的赵浣为君,是为“献侯”。此事在本中华史第二卷《国家》第三章曾经提到。

5.鉏是多音字,也是锄的异体字。用于国名,读如徐;用于“鉏鋙”(龃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