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第1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球形闪电之谜 
  天空是一个非常壮丽的大舞台,经常表演出变幻无穷的活剧,有时让人惊叹不已,有时又会使你瞠目结舌。 
  1981年1月的一天,原苏联一架“伊尔—18”飞机从黑海之滨的索契市起飞,当时天气良好,雷雨云距离飞行航线在40公里以外,当飞机升到1200米高空时,突然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大火球——球形闪电闯入飞机驾驶舱,发生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后随即消失。可是过几秒钟后,它却令人难以理解地通过了密封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它在惊讶的乘客头上缓慢地飘浮过去,到达后舱时分裂成两个光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并在一起,最后发出了不大的声音离开了飞机。驾驶员发现机上的雷达和部分仪表失去了效能,立即着陆。检查时发现在球形闪电进入和离开处——飞机头部和尾部各出现了个窟窿,但飞机内壁没有任何伤害。球形闪电自由地通过金属障碍物,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 
  类似事件过去在我国也曾发生过多次。 
  1963年8月7日下午,湖南省益阳县有个乡,突然从黑云中落下一个闪光的火球,并发出呼呼的响声,从窗外闯进一个农民家中,上下跳跃,碰着人后就爆炸了。 
  1981年7月9日,一声惊雷,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两个罕见的桔红色火球,夹着刺耳的呼啸声,从乌云中滚滚而下。当坠落到浦东高桥车站花圃时,两个火球相撞,发出一声巨响,耀眼的光亮将周围照得如同白昼。 
  在雷雨天常见的是线状闪电。发生线状闪电时,闪电通道里的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里的水便分解氢和氧。在一定条件下,闪电通道裂成几块,组成一团团含氧和含氢气团,热气体在冷却过程中到达一定温度时,氢和氧又化合成水,此时化学反应很剧烈,类似一种爆炸。 
  球形闪电是在空气中飘浮游动的团状火球,有粉红色、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它最喜欢钻洞,有时从烟囱、窗户、门缝里钻进来,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形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有时还会留下一些有臭味的气烟,有点像臭氧的味道。 
  球形闪电发出巨大的能量,据计算约有400~4000万焦耳。火球的直径大的有几米,小的只有几厘米;存在的时间长的二三分钟,短的仅3~5秒钟。 
  由于它出现的机会极少,目前对它的起因、发展和消失还不能完全揭晓。它多数出现在强烈雷雨的坏天气之中,一般在发生线状闪电之后,当碰到人或物体后即发生惊人的爆裂声,造成伤亡,或引起火灾等事故。 
  当天气出现强雷雨或线状闪电之后,最好关上门窗,谨防那不速之客——球形闪电钻空子穿户入室,并且千万别去碰撞它。




“雷公墨”之谜 
  暴雨倾泻后的海南岛,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质石块。由于它总是在雷雨之后出现,因此被称为“雷公墨”。 
  那么,“雷公墨”是怎么形成的呢?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五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它与雷电有关。从分布特征看,在我国雷公墨不仅在海南岛有,也可见于雷州半岛,闽粤沿海和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即澳亚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区、北美散布区、莫尔达维散布区。 
  此外,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带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发现。各散布区的玻璃质石块都具有相似的地质年龄。这些情况显然表明它们的形成与雷电这种遍布全球的自然现象毫无关系。 
  第二种认为它是火山喷出的物质。当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炽热气体中充满了火山灰,并常伴有雷电。闪电使灰尘形成一种气泡,它常会因种种原因而破裂,形成一些物质掉到地上。但是火山的分布与雷公墨的散布区并不吻合,而且火山形成的这种物质中常有一些微晶和骸晶物质,而雷公墨却是均一的玻璃质。 
  第三种认为它是陨石。每一散布区的玻璃陨石代表了一次陨落事件,因此它们都有相似的年龄值。由于陨石落的方向也与陨石母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这就导致了玻璃陨石呈有限的四个地区分布的状态。但是有史以来人们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陨石只有三种,从来没有发现过玻璃陨石的降落,而且它们的年龄值相差也很大,所以很难说雷公墨来源于天体。 
  第四种认为它来自月球,可能是月球火山喷发物飞溅到地球上而形成的。月球起源说既能解释玻璃陨石在物质成分上所表现出来的地外成因特征,也能说明玻璃陨石所具有的陨石分布特点,还能说明它为什么与常见的三类陨石有明显的差异,及它为什么具有明显小得多的年龄值。可是月球早在31亿年前已结束火山活动,根本不具有喷出如此多玻璃陨石到地球上的火山作用。 
  第五种认为是地球陨石坑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偶而陨落的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对古地磁的研究发现,地磁极会突然转向,它与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而几次雷公墨的形成年龄正好和地磁转向年龄吻合。但是巨大的陨石轰击事件比雷公墨出现的频率要多,为什么雷公墨的年龄只限于3~4千万以内呢? 
  1988年4月16日12点40分,上海武康路上,出现了一件非常罕见的事,一棵大槐树突然从粗大的树干上,冒出耀眼的火星,从树洞里窜出熊熊火焰。 
  当这棵树叶翠绿的大槐树燃烧时,有人连忙给消防队报警。几分钟后,消防车赶到,他们用灭火器扑灭了乱窜的腾腾火舌。人们以为这下子没事了,谁知过了一会儿,火舌又从树洞里冒出来,消防队员又用高压水枪猛射一阵,才算扑灭了火舌。 
  很多人都目睹了这奇怪的喷火现象,议论纷纷,谁也说不清原因。据消防队的人猜测分析,可能是地下煤气管道漏气,蓄积在树洞之中,散不出来,有人扔了烟头,点燃了煤气。可是,很快就有人否定了这一推测,因为当天,煤气公司的人前往现场作探漏检查,并没有发现管道有漏气现象。 
  好端端的槐树为什么会自行燃烧,这真是个难解的自然之谜。




粘菌“植物”之谜 
  1992年8月,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农民杜战盟,到邻县永安村边的渭河中打捞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脚踩着了一块软乎乎的东西。他把它托到河边一看,原来是一堆“烂肉”似的东西。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他把这团“烂肉”拉回家,一称23。5公斤。他切下一小块煮食,味道独特,十分好吃。 
  但没有想到,3天后,“肉团”已长成35公斤。杜战盟一家惊讶不已。他随即赶到县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怪事。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师杨兴中闻讯后,匆匆赶到杜战盟家中。他看着那个奇怪的东西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大铁锅中。经测量,长75厘米,宽50厘米,周长110厘米,通体为褐黄色,局部呈珊瑚孔状,内部呈白色,有明显分层,手感柔软。这位从事生物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一下子愣住了,他也弄不明白眼前的“怪物”是什么。 
  西安市市长崔林涛指示,由市科委组织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鉴定。经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专家从呼吸、蛋白质含量、活体培养、动物、植物器官和真菌分离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测定,结果却令专家们惊喜万分。这团“烂肉”既有原生动物特点,又有真菌特点,是世界罕见的大型粘菌复合体,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国际上还是个空白,属于世界生物或植物学领域的一大攻关课题。但是,粘菌旷世罕有,全世界仅有我国唐代珍贵文献和1973年美国阿拉斯加有过两次类似的记载和发现。唐代的记述简单,不足为科学鉴定的依据。美国的发现,由于对粘菌保管不善,3个星期后粘菌便死去,美国研究人员后悔不迭。 
  1992年10月26日,日本明仁天皇访问西安市,参观了这个大型粘菌复合体,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明仁天皇,用手触摸着这个“怪物”说:“谢谢你们让我参观这样稀有的东西。” 
  据西北大学的专家们说,该生物前不久还活着,并且已经长到39公斤。 
  研究人员把它放进一个放有自来水的大玻璃缸中,它仍然以3%的增长速度生长着。 
  据有关文献记载,粘菌属粘菌门,它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体。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动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即其营养体为变形虫形无细胞壁的多核原生质团,无叶绿素,行动与摄食方法与原生动物相同。但生殖时间产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纤维素壁,这又是植物性的。 
  究竟粘菌是植物还是动物,因为它罕见稀有,人们对它研究甚少现在还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它至少具有上述两种物体的特征,为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美国巨菜谷之谜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麦坦纳山谷,是个神秘的“巨菜谷”,那里的土豆如蓝球,大白菜40公斤一棵,白萝卜20公斤一个。。巨菜谷的蔬菜为何长得如此巨大?这是个至今未解之谜。有人认为,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温度适宜。但是在实验室创造出同样条件都长不出同样的巨型蔬菜。也有人认为,这里处高纬区,夏日日照长。但相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也没有出现巨菜。 
  是不是日照、气候、土壤等都是植物巨型化的必备因素呢?人们也不敢苟同。 
  因为亚洲东北部的萨哈林多,也是一个各方面与美国“巨菜谷”不尽相同的“巨菜岛”,这里的牧草高可及骑马者的头顶,豌豆、卷心菜、白菜、蒜头等都异常巨大,荞麦更有两人之高。俄国有位叫魏希里的植物学家将萨哈林岛上的荞麦带回欧洲培植,结果第一年长出的荞麦和“巨菜谷”上的完全一样,各农场主竞相购买巨型荞麦。孰料第二年也变得和当地荞麦一样校以后又有人运萨哈林荞麦到欧洲,结局依旧。




植物的“情感”之谜 
  196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