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社会思想史-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赋有制定法律和惩治任何违法者的特权,其本身则不受法律的限制,因主权是法律的创制者。

    ①与马基雅维里一样,布丹也认为政治与道德有别,但他不同意对两者作截然

    ①参阅索柯洛夫:《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第192页。

…… 106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想99

    的分离,认为正义与道德在政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无疑接受了自然法观念,认为道德律为人群关系中所不可缺少之因素,就是万能的主权者亦不能违犯之。因此,主权另一方面仍受道德的限制,即不能违犯神意及自然法,同时应遵守与他国所订条约及与国民所订契约之义务。这就与他的绝对主权论不相一致。一方面,他将国家视为大人物的业绩,将国家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权力与法律;另一方面,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是危险的,以为自然法应该给国家规定出一般的范围。布丹既为作为一切法律与秩序的源泉的现代主权国家作了强有力的辩护,但其社会观则又与马基雅维里不同而是多元的。他认为社会关系问题较君臣的政治关系远为丰富和复杂。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及所有其它团体,即各种不同的法人和社团都是建立在家庭这种自然团体之上的。

    他认为为一种绝对主权统治的社会有其复杂的内部结构,这种结构较之国家也许更为基本。

    他崇信自由贸易的利益,因此重视私有财产权,这表明他感觉到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可能存在着对立,因而在寻找一种学说,以便给“臣民对当权者的行动有行使同意权的余地”。

    ①在这个意义上,他是自由主义的先驱者。还应该指出,布丹的出发点是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图式,即从家庭→村落→国家。不过布丹认为有必要大大修改这根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因为国家不是家庭的简单扩展。

    但他终究未搞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马基雅维里一样,布丹也试图为政治学奠定基础。但

    ①转引自罗尔:《经济思想史》,第88页。

…… 107

    01西方社会思想史

    前者是在不变的人性知识中寻找这一基础,而后者的注意力则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地理性的决定因素,他相信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y)的知识乃是合理的政治学及成功政治的必要条件。他提出的民族国家(national

    state,相对于古典的city

    state)

    概念也是近代发明的一个新概念。

    最后他深信政治思想必须以历史事实的观察为基础,研究政治制度应追溯其历史的发展,配合以纵横的比较。其后霍布斯用历史方法研究政治,孟德斯鸠用比较方法研究法律,都是受了布丹的影响与启发。

    44莫尔:乌托邦A“乌托邦”是莫尔(T。

    More,1478—1535)一本书的书名,它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的旗号,在其名下还可以归入康帕内拉(T。

    Campanela,1568—1639)

    的《太阳城》和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新大西岛》。初一看,他们的工作与那一时代其它政治学家所作的现实分析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描绘了人迹罕至处的世外桃源,这些幻想似乎都是些智力游戏的产物,而与真实的生活没有关系。对于文艺复兴流行的一种关于任何事都可能在其中发生的开放的和变动的世界观念,他们针锋相对地描绘了一幅封闭和安定的社会图画。因此,许多人在他们那里看到的是一种乡愁式的怀恋,甚至是对中古寺院生活的一种理想化。

…… 108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想101

    然而,乌托邦思想与文艺复兴社会思想主流是有密切关系的。莫尔的《乌托邦》清楚表明他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对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状况所作的现实分析,他的结论是:政治手段不能解决基本问题。他试图证明,无论如何完备的法律都不能消除现有的罪恶,如果滋生罪恶的条件依然不变的话。

    ①同19世纪的乌托邦运动一样,莫尔将社会思想的重心从政治学、法律转至社会经济组织。当马基雅维里和布丹试图通过重建国家权威来救治社会时,莫尔却主张彻底变革社会经济体系,尤其是要废除私有制,因为私有制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产生孕育罪恶的贫困。

    ②在莫尔看来,社会秩序问题并非一个政治和法律的问题。他的乌托邦社会中的居民很少法律设施,却生活得很自在很安全,他们批评别处的人民,尽管后者搞了那么多的法律,但其国家却仍不能保证秩序和安全。

    因此,目标在于设计一个和谐的和自我管理的社会制度,这就是《乌托邦》第二部分的主题。莫尔详细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那里没有私有财产、不劳而获者、争斗及违法行为,所有人宛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主要地基于对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优良的制度安排的一致意见达到了这种社会和谐。社会的监督几乎无例外地是自我管理。乌托邦岛的社会秩序被认为已达到最完美的稳定,因此其居民有意地孤立于外部世界,以免后者的有害影响。

    ①参阅莫尔:《乌托邦》中译本,第44—45页,第23—24页。

    ②同上,第44页。

…… 109

    201西方社会思想史

    莫尔与文艺复兴其它的思想家一样,也以一套关于人性的假设指导他的社会思想,但他反对将他的人性观念放在对在某些条件下人的行为的观察的基础上,这些条件扭曲人性,使人变得丑恶不堪。莫尔认为对人性的一种经验分析,旨在勾画一幅真实人性的画面,如果不把由于社会强迫导致的人的行为的变形全都考虑进去,就会产生虚假的图画。在现存境况中的真实的社会人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和社会的人的合二而一,只在流行于乌托邦的那种制度下才有可能。

    根据马基雅维里,我们从观察历史中的人们获得人性和知识;而依莫尔的观点,我们从发现何为人性的永恒本质以及何为社会制度的产物来获得对人性的了解。

    上述的不同不应妨碍我们去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而这确实是存在的。具体而言,我们在本章谈判的所有的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全都坚信社会秩序是人为的产物,因此,能够依环境的要求和永恒的人性特征来对社会秩序加以合理的改良(或改造)

    ,不论这永恒的人性是什么。这个时期另一典型观点是相信我们从过去接受下来的秩序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秩序;对这些思想家来说,既不能因为时间久远,也不能因为教会权威而将我们袭得的秩序神圣化,如何组织社会生活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应该不断提出的问题。

    45宗教改革A文艺复兴的时代也是宗教改革的时代,文艺复兴用德文

…… 110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想301

    表示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

    这次宗教改革是人类的精神对于精神方面的事务中的绝对权力所发起的反抗。

    在16世纪时,自由、平等及自主的精神处在强有力的躁动中。那时教会已经冥顽不灵,并且陷于衰败之中,但还是维持着一副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它与当代的生活及人类的思想失去了接触。

    而更重要的是,教会“给封建制度蒙上了神赐的圣光。

    它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模样建立了自己的等级制……,要在每个国度内起来和世俗的封建制度作斗争,就必须首先摧毁它的这一中心的神圣组织“。

    ①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发动的宗教改革便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的第一次大决战(恩格斯语)。

    ②

    宗教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宗教运动,它也对世俗事务发生巨大影响。它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等级制原则,传播了一种作为信仰团体的教会的理想。宗教改革对社会思想的影响非常类似于文艺复兴先前的作用,文艺复兴从神学那里解放了政治,而路德的改革则从政治那里解放了神学。黑格尔对此有一相当准确的解说,他说:“现在已经认识到宗教应当在人的精神中存在的,并且得救的整个过程也应当是在他的精神里面进行的,他的得救乃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借它而与自己的良心发生关系和直接面对上帝,而不需要那些自以为手中握有神恩的教士们来作媒介。”

    ③样,路德又返回奥古斯丁,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

    ②同上。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377页。

…… 111

    401西方社会思想史

    但是“只保存他的教义中讲灵魂与神的关系那一部分,不保留关于教会的部分”

    ,①这种神学就是一种削弱教会权力的神学。路德要把信仰(神学)从制度的控制(政治)下解放出来,教会只是一个信仰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等级制的神权政府。

    但是,平等的社会观(每个信徒直接面对上帝)只限于信仰领域,路德在政治上决不是一个激进分子,他公开反对将平等原则运用到世俗生活中,他对打着社会正义和平等旗号的闵采尔(T。

    Muntzer,约1493—1525)的人民宗教改革持敌视的态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甚至可以说,主张宗教的自由平等,更应支持君主的强权和尘世的不平等,因为宗教向个人展示的是(灵魂)救赎之道,而不能提供关于世俗社会政治组织的任何方案,宗教在中世纪却一直干着这种越分的事。路德认为,如果世俗社会不想陷入混乱之中,就需要极权和铁腕。

    恩格斯说得好,“路德的宗教改革确实建立了新的信条,即适合君主专制的宗教”。

    ②中世纪教士将教会摆在国家上面;近代反抗中世纪的斗争是从攻击教会开始的,因而颂场国家也是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的;其后霍布斯更发挥了一种国家至上说,这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国家勃然兴起的历史大趋势。

    另一方面,恩格斯充分肯定路德的改革对确立近代的自

    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1页。

…… 112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想501

    由平等的道德新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

    ①黑格尔与另一些作者认为宗教改革的宗教原则与法国革命的政治原则之间存在一致性,这一看法有几分道理。宗教团体的新观念预示了一个由平等和自由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新观念,他们的行动受自己良知而非任何权威所指导。

    德尔马说:“路德为卡尔文开辟了道路,卡尔文为伏尔泰开辟了道路”。

    ②孔德证明,从路德到现代无神论是一脉相承的。质言之,宗教改革构成为欧洲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