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 第19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栗田舰队虽在锡布延海痛失“武藏”号超级战列舰,但仍有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11艘,兵力显然大大超过斯普拉格的第3护航航空母舰大队。
斯普拉格的舰队在萨马岛附近海域同优势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
24。重返菲律宾之战(5)
………………………………………

在另外两个护航航母大队的支援下,他们以口径5英寸的火炮同日舰14、16英寸的火炮对射,用舰载飞机、鱼雷、炸弹、烟幕弹和退入暴风雨中等武器和机动灵活的打法,重创日本重巡洋舰“熊野”号、“羽黑”号、“鸟海”号、“筑摩”号和“铃谷”号,使其濒于沉没,最后迫使栗田退出战斗。
而美军则只损失护航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2艘和护卫舰1艘。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在战后所著《大海战》一书中,对克利夫顿·斯普拉格大队的英勇善战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两个小时的果敢行动、献身精神和巧妙战术,在美国海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莱特湾的大规模海战中,美军收获最大的一战,要算是10月25日哈尔西收拾小泽的航空母舰编队。
这天凌晨,美军巡逻机发现了小泽的舰队,它计有大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航空战列舰2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
舰载飞机只有13架。
天亮以后,美军180架飞机飞离甲板,跟随侦察机扑向日舰。
轰炸机和鱼雷机不顾日舰严密的防空炮火射击,冲进攻击目标上空。
“恶妇”式战斗机击落了13架起飞迎战的日本战斗机。
美军一举击沉日驱逐舰1艘和轻型航空母舰“千岁”号,击伤航空母舰“瑞鹤”号和“瑞凤”号。
此后,第3舰队又先后4次派出攻击机群袭击日舰,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瑞鹤”号(偷袭珍珠港的最后一名“老兵”)、轻型航空母舰“瑞凤”号和“千代田”号;天黑后又击沉日驱逐舰一艘。
在战场北面设伏的几艘美国潜艇又把受伤后单独驶向日本本土的“多摩”号轻巡洋舰击沉。
26日,第3舰队的两个特混大队已在吕宋岛水域会合,并派舰载机袭击栗田部队,击沉其轻巡洋舰“能代”号,并重创掉队的重巡洋舰“熊野”号。
至此,栗田和小泽的舰队都撤出战斗,返回各自的锚地。
在连续4天的海战中(10月23日至26日),美国舰队共击沉日本战列舰3艘(包括69万吨的“武藏”号),航空母舰4艘(包括小泽的旗舰“瑞鹤”号),轻、重巡洋舰10艘,驱逐舰9艘,使日本作战舰艇总共损失306万吨。
至此,就像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所说的,在太平洋上,美日之间的海战是真的结束了。
美国损失轻型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3艘,总吨位37万吨。
这是美国海军的一大胜利。
但由于美国海军在这次大海战中没有一个总司令统一指挥,各个舰队的任务不太明确,又未能及时交换情报,协同作战,失去了一些有利的战机,否则日本舰队确有全军覆没之虞。
日本海军虽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惨败,但美军并未掌握菲律宾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因为强大的第3舰队已经撤走了)。
在海战之后的6周中,日军有9个船队开到莱特岛西岸的乌目港,把增援部队和物资送上莱特。
到11月中旬,已有4个师团(都不满员)到达岛上,使日本守军达到55万人。
克鲁格将军指挥的第6集团军共有两个军(第10和24军),下辖4个师(第l骑兵师、24师、7师和96师)。
另有两个师(第32和77师)是预备队。
在12月初投入战斗。
总兵力约为日军的一倍。
美军登陆之后,经过苦战,于10月底拿下岛上重镇达噶米。
与此同时,美军骑兵第1师和第24师向北挺进,攻打北岸重要港口卡里噶拉,11月2日拿下该城。
克鲁格担心日军会从海上增兵,遂令美军巩固滩头阵地,而没有率先抢占该市西南的山地。
日军抢先—步,几天之内就把卡里噶拉西南的蜿蜒山脊、陡峭山坡和怪石嶙峋的缝隙都修筑成真正的防御工事,由新近从上海调去的精锐部队第1师团防守。
美军久攻不下,形成胶着状态。
11月9日,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向南方军司令长官寺内寿一元帅陈述意见:“莱特作战现在已到中止时机。
即使继续作战也没有成功的希望,反而只会给今后的吕宋作战造成困难。”
寺内于10日召开南方军和第14方面军的联合幕僚会议,研究了关于莱特战役的全面指挥问题。
结果寺内表明了继续作战的坚定决心。
于是,山下奉文又不得不下决心,重新部署,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式。
他一方面答应给第25军增派援兵(两个师团、一个旅团),一方面准备发动攻势,夺回以普劳恩为中心的机场群,以削弱美国空军的战斗力。
12月初,奉命夺回普劳恩机场群的第16师团和第26师团的部队,开始向普劳恩推进。
6日拂晓,第16师团一个大队攻击普劳恩北机场,奇袭成功。
当日傍晚,一批伞兵部队降落在普劳恩机场和附近的另一机场,并与第16师团的部队取得了联系。
第26师团以先遣大队为基干,于6日夜冲入普劳恩南机场,但未成功。
7日夜再次冲击,获得成功。
日军地、空协同作战,夺回了普劳恩南北两个机场,使美机在南部的活动显著减弱。

………………………………………
24。重返菲律宾之战(6)
………………………………………

7日凌晨,正当日军集中力量扩大战果时,美军第77师在乌目以南3英里的迪波西托村附近登陆。
这对日本第35军来说,真是心腹之患。
12月10日晨,美第77师向乌目进军,11日拿下乌目。
这样美军就占领了日第35军的根据地,封闭了日军赖以增援和补充物资的最重要门户。
15日,美军又在民都洛登陆,为进攻吕宋准备基地。
于是,第14方面军决定停止整个莱特作战,命令第35军自战自活,准备长期抗战。
残存的日军尚有1万余人,先是集中在西海岸的康圭坡山上。
但因弹尽粮绝,无以维生,每天约有100人死于饥饿。
他们纷纷逃命,偷偷地乘船逃往宿务第35军军长铃木宗作也逃到宿务岛,但那时美军已在宿务登陆,他便向棉兰老驶去。
船行至内格罗斯岛时,遭到美国飞机扫射,铃木被打死,其参谋长和副官逃生。
,最后约有5000人生还日本。
在莱特战役中,美军阵亡3500人,负伤12万人。
1944年12月15日,一支美国舰队——6艘护航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其他一些小型舰艇,护送美国两栖部队,开始在民都洛登陆。
天气极好。
岛上日军只有两个营。
他们分散在各地,根本无力抵抗美国登陆部队。
美国工兵部队的一位老战士说,登陆作战就像演习一样。
但对美国海军舰艇来说,任务就不那么轻松了。
神风特攻机活跃异常,一架俯冲轰炸机击中了旗舰“纳什维尔”号,当场炸死130多人,伤者190人,包括登陆部队指挥官威廉·邓克尔准将。
此后,特攻机的自杀性攻击一直没有停止过。
美军在民都洛登陆之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工程部队便日以继夜地修建机场。
有一个战斗机机场5天就完成了,另一个是13天完成的,比计划提前一星期。
这一切都是为了进攻吕宋做准备。
麦克阿瑟很早就想打回吕宋。
他选择了仁牙因湾作为登陆地点。
这里海滩宜于登陆,又有优良港口设施,交通便利,可以通过铁路和公路网南下中央平原,直捣马尼拉。
麦克阿瑟集结了10个师、5个团战斗队和许多支援部队,其规模远远大于在北非、意大利或法国南部登陆的美军。
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虽然早就反对在莱特决战,但他不敢顶撞大本营和寺内寿一,无可奈何地消耗掉了好几个师团和大量飞机。
他清醒地看到美军的优势,认为惟一现实的打法就是进行持久战,尽量牵制美军,时间越长越好。
山下把吕宋岛上的部队分为3个集团:尚武集团是三者之中最强大和最重要的,由他自己直接指挥,部署在仁牙因湾以东和吕宋中北部,包括富饶的卡加延河谷,因为那里是日军的粮仓;建武集团部署在中央平原和克拉克空军基地以西的山区,其任务是不让美军利用机场和威胁向马尼拉进击的美军的右翼;振武集团集中在马尼拉东部的山区,它能控制首都的主要水源。
山下就是以这种态势来迎击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
1945年1月9日,在海军少将奥尔登道夫的特混舰队的护送下,美国第6集团军开始在仁牙因湾登陆。
由于日军没打算防守仁牙因海滩,登陆进行得相当顺利。
几天之内,第6集团军就有175万人上了岸,牢固地建立起20英里长的滩头阵地。
与陆军的情况相反,奥尔登道夫的海军舰艇损失很大。
自1月2日从莱特湾启航时起,美舰就遭到特攻机的不断袭击。
到1月中旬,先后共有24艘大小舰艇被击沉,69艘被击伤。
幸运的是,在吕宋岛上,日军只有200架可用的飞机,经过两周自杀性的攻击和战斗,损失殆尽。
此后,向麦克阿瑟部队挑战的日机越来越少。
美军大部队登陆之后,便扩大登陆场,向内地突进,在吕宋岛牢牢站稳脚跟。
1月18日,第14军挥戈南下,准备攻打克拉克空军基地和首都马尼拉。
第1军负责掩护其左翼和后方。
23日,第14军到达负责保卫克拉克空军基地的建武集团的前沿阵地。
建武集团沿着崎岖的山峦修好防御工事,居高临下,俯看机场设施和南北通道。
日军顽强抵抗美军的进攻,寸步不让。
美军整整花了一周时间才击溃了建武集团,残敌退入山中。
1月底,麦克阿瑟乘吉普车视察了第37师(第10军所辖)和新近到达吕宋的第1骑兵师。
他对第1骑兵师师长穆吉少将说:“向马尼拉进军,绕过日本人,撵走日本人,向马尼拉进军。”
穆吉当即组织两个摩托化“飞行纵队”,迅速南下马尼拉。
1月31日,美军第11空降师又在纳苏格布港(在马尼拉西南约45英里)登陆(其中1个团是伞兵空降的),任务也是攻打马尼拉。
这样,美军就有3个师(第37、第1骑兵师和第11空降师)展开了攻打马尼拉的竞赛,看谁先到菲律宾首都。
上述3个师各显神通,一路上克服各种障碍和日军的抵抗,且战且进,奔赴马尼拉。

………………………………………
24。重返菲律宾之战(7)
………………………………………

2月3日傍晚,第1骑兵师的一个“飞行纵队”首先到达马尼拉北郊,赢得了这场竞赛。
该师其余部队也接踵而至。
不久,第37师和第11空降师相继到达,把马尼拉团团围住。
马尼拉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有人口80万。
高大的公共建筑物都是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防地震。
老式的西班牙石头建筑更为坚固。
这些都是日军理想的防御据点。
但大多数民房都是茅草屋。
按照山下奉文的计划,马尼拉原来不准备设防。
但第31海军特别根据地部队司令官岩渊三次少将认为城市可以守住。
他以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为基干,把沉没舰船的船员和不能后送的兵员也编入作战部队,驻在马尼拉的陆军部队(约4000人)也拨归他指挥。
这样拼拼凑凑,总兵力就约近2万人。
他们大多既未受过严格训练,更无作战经验。
但他们凭借牢固的建筑物作掩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