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 第6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戈林见墨索里尼无意于近期打“全面战争”,所以没有透露德军准备进攻波兰的意图,只是说,“由于轴心国的地位已十分坚强,就是战争来得更快的话,轴心国也能够击败任何敌人”。
其实,意大利外长齐亚诺4月中旬已觉察到德国随时可能进攻波兰。
因此,他指示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随时上报有关情况。
4月20日,阿托利科向齐亚诺报告说:德国对波兰的行动已“迫在眉睫”。
齐亚诺当即指示阿托利科赶快安排他同里宾特洛甫的会谈。
5月6日,齐亚诺与里宾特洛甫在米兰会谈。
会谈开始的气氛很严肃,齐亚诺首先郑重其事地宣读墨索里尼的书面指示,说意大利希望至少在三年内避免战争。
出乎齐亚诺的意料,里宾特洛甫心平气和地说,“德国也希望维护三年的和平”。
会谈气氛随之转得轻松愉快。
他们研究了欧洲的形势,同意改进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然后共进晚餐,庆祝会谈成功。
晚餐后,墨索里尼给齐亚诺打来了电话,了解会谈情况。
齐亚诺说进行得很顺利。
墨索里尼很高兴,突然心血来潮,指示齐亚诺向报界宣布:意大利和德国已决心缔结军事同盟。
齐亚诺将墨索里尼的指示告诉给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还有些犹豫。
他打电话请示希特勒。
希特勒认为这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马上表示同意墨索里尼的建议。

………………………………………
23。下一个轮到谁?(6)
………………………………………

经过双方多次磋商,这个后来被称为“钢铁盟约”的德意间军事同盟条约于5月22日在柏林总理府签字。
签字仪式场面盛大,希特勒及德国的军政要员全部出席。
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在条约上签完字后,齐亚诺当即向里宾特洛甫赠送了一枚阿农齐亚塔颈章。
这使得在场的戈林妒火中烧,眼眶里充满泪水。
齐亚诺发现戈林十分激动,便在签字后找到戈林了解他的想法。
戈林大发牢骚,说这枚颈章应当赠给他,因为真正促成德意军事同盟的是他戈林,而不是里宾特洛甫。
齐亚诺向戈林保证,他回国后一定设法给戈林弄一枚颈章。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侵略性质,突出表现在希特勒给条约序言加上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德、意两国“为它们的主义的内在血缘关系团结在一起,决心并肩协力行动以取得它们的生存空间”。
条约的核心是第三条:“如果违反缔约双方的愿望而发生其中一方陷入与另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军事纠纷之中的事情,则缔约国另一方应立即以盟国的身份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予以援助和支持。”
第五条规定,一旦发生战争,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
“钢铁盟约”签字的第二天,5月23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书房召集军事首脑开会。
与会者有空军元帅戈林、海军元帅雷德尔(刚晋升为元帅)、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空军总监哈德·米尔契、海军参谋长奥托·施尼温等。
希特勒说:“德国的经济问题只有在欧洲取得更多生存空间后才能解决。
而如果不侵占或者不进攻其他国家的领土,这是办不到的。
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我们没有流血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而今后不流血已再不能取得新的胜利了。”
说到这里,希特勒略停了一下,观察与会者,没有发现异常反应,便继续说下去:“但泽根本不是争执的中心问题。
中心问题是要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向东方扩张,是要得到对我们的粮食供应,是要解决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
在欧洲,我们已没有别的出路。
如果命运强迫我们同西方摊牌的话,能在东方拥有大片地区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要知道,在战时比平时更难依靠丰收来取得粮食供应。
我们可以从东方非日耳曼国家得到劳动力以生产粮食。”
希特勒突然提高了嗓门,愤怒地说:“根本不存在放过波兰的问题!我们一有合适的机会就进攻波兰!我们不能期望捷克事件重演。
这次要打仗了!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
能否把它孤立起来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在谈到如何“孤立波兰”时,希特勒的思想显得有点混乱。
他自相矛盾地说:“我们决不能同时同西方——法国和英国——摊牌。
如果不能肯定德波冲突不致导向同西方作战的话,那么战斗应当主要针对英国和法国。
因此,根本问题是:同波兰的军事冲突只有在西方国家置身事外的条件下才能取胜。
要是办不到这一点,最好一方面同西方干起来,一方面把波兰干掉。”
军事首脑们听到希特勒这种自相矛盾的讲话,愕然不解,弄不清他到底是否准备与英、法作战。
希特勒把话题又转到了苏联。
他说:“苏联也许不想过问消灭波兰的事情。
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但如果苏联和英国、法国结盟的话,那我就将给英国和法国来几下破坏性打击!我们必须对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实行军事占领。
中立宣言可以置之不顾。
如果英国想干涉波兰战争的话,我们必须对荷兰进行闪电式进攻。
我们的目标是必须在荷兰境内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一直推到须得海。
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
认为我们可以侥幸取胜的想法是危险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
我们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一提到对英、法作战,希特勒便把波兰抛到脑后去了。
他激动地说:“我们必须做到一开始就猛击敌人或者给其以决定性打击。
关于谁是谁非、条约义务等,根本不要去管它。
必须既为长期战争也为突然袭击做好准备。
英国在大陆上可能进行的任何干涉都必须予以击溃。
陆军必须占领对海军和空军有重要意义的基地。
如果我们能占领并且保住荷兰和比利时同时打败法国的话,就创造了能够战胜英国的基础。”
希特勒最后说:“保密是成功的决定性前提。
我们的目标必须对意大利和日本也保密。”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下定了破釜沉舟发动大战的决心。
这一次,德国军事首脑们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便盲目服从。
随后,他们根据希特勒的决心,加紧制定侵略计划和战争准备。

………………………………………
24。大战前夜(1)
………………………………………

苏联早已察觉到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以制止纳粹德国的扩张,但未得到英国和法国的响应。
1938年9月29日德、英、法、意四国慕尼黑会议英、法出卖捷克的行径,引起了苏联的警觉。
苏联认识到,英、法对苏联怀有深深的敌意。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批评西方民主国家“祸水东引”的政策。
他说:“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清楚地表现在他们已经放弃集体安全的原则而转向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这一事实上。
这个政策骨子里是希望使侵略国转而以其他国家为目标。
他们在继续推动德国人东进,容许其得到可能轻易获得的胜利品。
他们劝告德国人:‘你们只要对布尔什维克开战就行了,以后一切都会遂愿的。
’看来他们是在挑拨我们去同德国发生没有根据的冲突。”
斯大林还警告说:“我们决不上那些惯于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的战争贩子把我国拖入到冲突中去。”
斯大林虽然批评了西方国家(英国和法国),但没有放弃建立集体安全的打算。
在纳粹德国于3月15日全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的第三天,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提出,召开由苏、英、法、波和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六国参加的欧洲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以制止纳粹德国扩张的问题。
张伯伦、达拉第以及波兰的领导人对苏联极不信任,担心上斯大林的“圈套”,因而以“时机不成熟”为由予以拒绝了。
4月16日,李维诺夫在莫斯科接见英国大使,正式建议英国、法国同苏联缔结互助条约。
李维诺夫说:“鉴于欧洲的局势越来越紧张,纳粹德国的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苏、英、法三国很有必要缔结互助条约。
缔约国还应签订一项军事协定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缔约国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应做出担保。
希望英国和法国积极考虑这些建议。”
英国对李维诺夫的建议迟迟不作答复。
李维诺夫认识到自己推行的集体安全的外交政策已遭到失败,遂提出辞职。
5月3日,莫洛托夫接替李维诺夫担任苏联外交部长。
5月8日,英国政府正式答复苏联,拒绝了李维诺夫的建议。
这使得苏联更加怀疑英国的企图。
为了苏联自身的安全利益,斯大林遂决定同德国人拉关系。
5月17日,苏联驻德国代办阿斯塔霍夫根据外交部指示会见德国外交部官员施努尔,先是谈苏德贸易问题,尔后转到政治问题上来。
阿斯塔霍夫说:“苏联和德国在外交政策上并没有冲突,因此两国没有抱敌意的理由。
确实,在苏联有一种受德国威胁的感觉。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受威胁的感觉和在莫斯科的不信任心理是有可能消除的。”
5月20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接见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
在谈到恢复中断了两个半月的苏德贸易谈判问题时,莫洛托夫说:“如果能建立必要的政治基础的话,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是可以恢复的。”
舒伦堡说:“你所说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意思呢?”莫洛托夫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这是两国政府都应考虑的。”
莫洛托夫的话很快传到希特勒那里。
希特勒鉴于英、法在波兰问题上态度越来越强硬,因而想到应当同苏联“建立比较过得去的关系”以制衡英、法。
他指示里宾特洛甫对莫洛托夫做出答复。
5月25日,里宾特洛甫召集国务秘书威兹萨克和法律司司长高斯开会研究如何落实希特勒指示的问题。
他们起草了一个给舒伦堡的指示稿,交希特勒审阅。
“指示稿”说:“德国和苏联之间在外交事务方面并不存在实际的对立。
现在是考虑德苏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了。
意德同盟并不是针对苏联的,它完全是针对英法同盟的。
“如果事与愿违,我们同波兰发生冲突的话,我们坚定地相信,那不会引起对苏联的利害冲突。
在解决德波问题时,不论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将尽量考虑苏联的利益。
“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能真正诱使苏联积极参加英国的包围政策。
因为这意味着苏联单方面承担义务而得不到英国任何有价值的报酬。
英国将再次执行它的传统政策,让其他国家为它火中取栗。”
希特勒5月26日看过这份“指示稿”,认为它“说过了头”,因此指示暂时不发。
在希特勒犹豫不决的时候,张伯伦在四面八方暴风雨般的批评之下,于5月27日指示英国驻苏联大使向苏方表示,英国同意开始谈判互助条约、军事协定和对受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做出担保。
但英国和法国没有及时派出高级谈判代表,只是让其驻苏使节与苏方进行一般性会谈。
5月31日,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痛斥西方国家犹豫不前。
他说:“英国和法国要是认真想同苏联一道制止侵略的话,那就必须抛开枝节问题,在三个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一)缔结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