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圣人王阳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奇圣人王阳明-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16
王守仁果然跟王云大不一样。在一个平淡无奇的下午,王守仁他妈郑氏坐在床上做针线活,父亲王华全神贯注地复习公务员考试,王天叙则展开宣纸,笔走游龙,尽情挥毫,物我两忘。一切井然有序,波澜不惊。
王守仁看看这个瞧瞧那个,觉得自己成了空气,顿时索然无味。他找了个地方坐下,发了会呆,忽然张嘴大声朗诵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开口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把四书五经里的名句都背了出来。
三个大人全给雷到了。
王天叙跑出来抱起兀自喋喋不休的王守仁,问:“你从哪学来的?”
小守仁眨了眨那双大眼睛,道:“父亲念书时听见了,便记在心里。”
众人惊愕不已。
这一年,王华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举家迁居到北京。
为了使王守仁接受更好的教育,王状元花了大笔“择校费”把他送到了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中学念书。
王守仁同学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师们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据同学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愿意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经常讨论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有人曾在他的课桌上发现一首打油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如此古怪的诗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没人能读懂,于是老师们一致判定这孩子思想有问题,准备找他单独谈话。
可没过多久,问题少年王守仁就主动找到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成了他一生的真正起点。
问题是:“何为第一等事?”
注意,这标志着少年王守仁已经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问题。多么不俗的孩子!可惜,一个庸俗的老师给了一个庸俗的答案。不过正是这个答案成就了王守仁早熟的名声,也留下了这个故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这和我们今天教育小孩要考重点大学差不多,虽然善良,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17
圣人童年很华丽(2)
王守仁摇了摇他的大脑袋,不以为然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一个十岁就立志要当圣人的小孩,翻遍古今中外的史书也找不出几个,更何况是在明朝那个盛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
有梦想不足以使一个人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
许多年后,当王守仁冥思苦想,追寻生命中那颗“良知”时,儿时的这段朦胧的插曲让他恍然大悟——良知天然呈现,不用去外界寻求。何为第一等事?问得好!问出了人为什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去过。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儿时那看似荒诞不经的一问。
同时,这件事也让老师和同学见识了王守仁的机智和口才。从此,纵横家王守仁在同学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经常趁老师不在教室,带领同学们浩浩荡荡跑到学校外面玩耍。这帮逃学威龙一般被分成两派,每派都有自己特制的旗帜,由王守仁统一调度。
于是一声令下,只见两派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形,宛若战场。
正当王守仁兴奋得手舞足蹈时,一张阴沉的脸出现在他背后,“战场”上的小朋友登时都僵在了原地。王守仁却还忘乎所以,但也慢慢觉察到气氛不对,他缓缓转身,看见了此刻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人——王华。
王华自从当了状元,便被分配到翰林院深造,每天的工作就是泡一壶茶,坐下来学习学习文件,领会中央的最新指示。
恰好这天单位没有下达文件,王华便提前下班回家,于是,王守仁被逮了个正着。
王华强压着自己想捶人的冲动,怒道:“我们家世代以读书为乐,你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堂想干什么?!”
王守仁不服气,道:“读书有何用处?”
王华现身说法,语重心长道:“书读得好就能当大官,就像你父亲我一样,中了状元。这些都是读书的功劳。”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18
王守仁摇了摇头,道:“父亲中了状元,子孙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再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众人集体被震住了。
王守仁仰头看着父亲,等待答案。
而此刻,王华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10岁的小孩就有如此见识,还扬言要当‘通儒’。这真的是我的儿子吗?”
同时,他又回想起一件往事。当年上京途中,借宿金山寺。夜晚,父亲王天叙和同住于此的游客们觥筹交错,饮酒乐甚。一时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当空,风景如画。于是乎,众人决定来个赋诗比赛,各倾陆海云尔。
平心而论,这些人的水平确实不咋样。王天叙耐着性子等他们一个个把那些酸诗念完之后,一边用筷子敲碗,一边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准备来个击碗而歌。
可天有不测风云,大儒王天叙由于喝得有点高,思绪混乱,摇了半天脑袋,也没摇出一个字来。王华看着父亲额头上涔出汗来,也只有干着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守仁站了出来:“爷爷早已有诗,嘱我席间道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确属上品,众人一时自愧弗如。而王天叙和王华明白,这是王守仁为了解围而临时做的应景之作。这一年,王守仁不到十岁。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19
第3部分 天性不羁,跃马扬鞭
孔子的困境
朝夕如流,一晃王华担任翰林院修撰已逾两年。这天,风和日丽,王守仁和两个同学在长安街上漫步。这时,迎面走来一个算命先生,盯着他直看。虽然王守仁一生遇到过很多神神叨叨的人(朱厚照、朱宸濠等),但这一个,无疑对他影响最大。
算命先生在和三人擦肩而过的一瞬间,突然抓住王守仁的手,激动地说:“小朋友,你这种相貌实在太……难得一见了!”
王守仁的同学以为遇到了骗子,催促他快走。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王守仁爷爷的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都是干这行出身的,所以相面对他而言,从来就不属于怪力乱神的范畴,而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于是,王守仁认真地对他说:“愿闻其详。”
算命先生放开王守仁的手,郑重其事道:“你记住我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那儿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窝时,你就结了圣胎;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说完,翩然而去。
两个同学听得莫名其妙,王守仁此刻却是心花怒放。是啊,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是啊,死亡代表了绝对的虚无和沉寂,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终结,是不可穿透的黑暗。如何不恐?
于是,他穿上衣服,走出房门,仰望星空。那浩瀚的夜空隐藏着什么秘密?宇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堆问题纠结在他心中,无法释怀。也许白天他活蹦乱跳,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问题总会汹涌地袭来,几乎使他窒息。终于有一天,王守仁毅然决然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圣人,解开这些谜题。去他的“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年忧”,我只要明明白白的活,清清楚楚的死,我只要揭开人生的真相!
自从王守仁同学确信自己能够成为圣人后,他再也坐不住了。千古文人侠客梦,这一年王守仁13岁,正处于做梦的年龄。他偷偷溜出学校,单枪匹马来到居庸关。当年朱元璋怕北元卷土重来,出巨资让徐达、常遇春督造“居庸关防御体系”,可见此地之重要与凶险。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20
作为北京的咽喉,居庸关依山起势,巍峨雄壮。王守仁纵马上关,登上烽火台,望着万里晴空上自由翱翔的雁阵,强烈的阳光刺得他双眼蓄满了泪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谁能感受到他此刻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之情?谁能理解他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远大志向?
远瞰京城,伸出一只手掌就可以将之覆盖,王守仁不由得心事浩茫起来,一幅烽烟滚滚,战鼓嘹亮,银光皑皑,喊杀震天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在耳畔回响。联想到明朝边患未除,热血少年王守仁顿时沸腾了。
至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明朝已享国一百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五光十色的百年。
如果说方孝孺之死是明朝文人悲剧命运的序曲,那于谦之死就是其中最绝望的音符。前者代表大义,后者代表苍生。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苦海?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直到王阳明的出现,这一终极命题被终结了。
了解心学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准确的评价是:一半儒家,一半道家。而心学也常常被认为是这两种思想的融合,但这种浅薄的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心学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历史一言以蔽之,治…乱…治…乱…治…乱…治…乱…治…乱…治…乱…治…乱…治……
中庸虽说在中国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自觉自发地将其运用自如,大多数则是迫于强权而不得不做出伪装与妥协。后者一旦脱离强权的压迫,便很容易剧变为一种极端思潮,直至付诸暴力行动。
《巴别塔》中有一句名言:“实现正义的热情,会使我们忘记慈悲为怀;对公正的热望,使许多人成了铁石心肠。”
同理,康有为在《法兰西游记》中点评法国大革命时说:“合数十万革命军之流血,以成就罗伯斯比尔之专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