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志- 第10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一跟线,无意将龙凤跟戴志两个本已不同道的人物牵在一起——这角色的作用只是如此。
  戴书——她是继叶芝後的女角。想写一个处处跟戴志相反的妹妹,因而直接为她起了一个甚有文气的名字,单名「书」。不知道大家对她有什麽印象。我对她的刻划比叶芝多,也是出於一种为耽美文女性平反的意欲。在耽美文里,我相信除了腐女朋友、母亲跟坏女人之外,也应当有类似她们这种较单纯、美好的女子。我想……大家就算对戴书没印象,至少也不会讨厌她吧?
  这样合起来,《大志》中我有尝试刻划过的角色也有十个之多(也应将陈秋计算在内,因此文颇著墨於陈秋的成长,大概看完这篇後,有看过《春秋》的作者会觉得陈秋的个性更圆满一点)。成功与否,我真的不知。因为我连有多少人能够由头看到尾,也不敢猜想。
  解构陈心
  开於陈心——这人物的评价目前为止挺两极化。有人很喜欢他,有人很讨厌他,无论是哪一种也是我乐见的。有时像戴志这类型的角色有太多优点,通常是一面倒受人喜爱,可现实中哪有完美? 每个人都是有优有劣,喜欢不喜欢一个人,要看缘分。就我自己而言,我对於陈心这个角色的感受是……
  「心哥,你很烦。」没错。你们不会知道我花了多少时间去想 : 到底陈心是个什麽人。有一阵子我几乎忘了他只是我所创造的角色,而很认真地去翻看一切我所写过、有关陈心的情节,然後很认真地代入他的处境,去想 : 有这些经历的他到底会变成怎样的人? 我对陈心这个角色本来很有兴趣,因为他身上有很多故事,而且是我素来喜爱的一类攻型角色 : 生得俊美、家庭破碎、执著、有破坏力。
  所以陈心不知不觉被我塑造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比林春更甚。林春的烦恼是有点似少年维特那种,多愁善感的。但陈心的麻烦之处,在於他身上的某两种情结 : 恋母,童年创伤——我不得不招认,在写他时我看了不少佛洛伊德的书,所以将佛氏两大著名的性心理论述都加诸於此人身上。以下试图用部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解读陈心。
  不难看出陈心对何清玉实有种不寻常的热爱,这种爱情超越了亲情——在某一段,戴志要求陈心绑住他来做爱,所用的黑白丝巾便是何清玉生前之物。陈三愁无法成为称职的父亲,因此陈心并没有像佛氏理论下的一般孩子——将对母亲的原欲转化为阉割恐惧,转而变成对父亲阳具的崇拜——反之,他一直维持对母亲的热爱,将父亲视为仇人,以致於他曾经想父亲死去(儿子只要将父亲杀死,自己就能占有母亲),以换来家庭的安宁。故此,陈心叙述回忆时,素来直呼父母的名字。这样看来,由於我写文时深受佛氏理论影响,不知不觉就从俄迪普斯情结去塑造陈心的人格。
  (後来我因写论文之故,而读了D。 H。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使我感到陈心与该书的主角有若干相似之处,此处不多叙。)
  故此,陈心从何清玉的虐打中感受了隐约的欢愉,影响他成长期间发展畸形的性癖——他後来与戴志欢好时,每每喜爱让戴志受皮肉之苦,就是出於一种他童年时便十分熟悉的施虐心理。至此,或者你会问 : 既然陈心「爱」母亲,则他理应变成受虐狂才对吧? 陈心这方面的转变,我有用上拉岗的部分理论去思考。他的镜像理论实在很深奥,我看完之後加了一点自己的联想。这理论是假设人之所以成为自己(或谓自我'self'之形成)是因为人从镜子见到自己的形象,因此他会自觉自己是个人。放大一点去看,社会便是一面巨大的镜子,人根据这面镜去构成自我,也就是构成一个自己心中所想的「我」,所以人的自我,只不过是选择性的模仿与改造 : 可以是基於与人的相同之处去构成我,亦可出於「我」与他者的差异而构成「我」。
  陈心的「我」,是对何清玉与陶微风的模仿,同时建立於他所察觉到的,自己与陈秋跟陈三愁的差异。因此在某一回,我安排儿时的陈心在察觉到自己与弟弟陈秋的分别之後,才自觉自己是个独立个体。他对何清玉的爱慕出於崇拜、天生的恋母,逐渐形成受虐癖。然後,他在陶微风身上看见何清玉的影子,在陶的影响下,他开始由受虐转成施虐——因为何跟陶是陈心最仰慕的他者(与自我相对的人就是他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面镜子,故此他渐渐想「变成」他们——这解释了陈心在戴志面前何以是施虐的角色。
  但长此下去,陈心在身份认知上会出现极大危机 : 他会逐渐跟陶微风或何清玉的身影重叠,而失去自我。为了从他者(即陶微风跟何清玉)手上夺回主权,戴志对陈心而言就成为重要的工具。一方面他满足了陈心的施虐心(包括身心、欲望与戴志个人前途,一时皆掌於陈心手中),另一方面戴志也让陈心对自己与母亲、陶微风的关系作出深远的反思与回忆。结果是,陈心因不想失去戴志,而渐渐察觉他和何清玉、陶微风均是三个独立个体,陈心有他自己的价值。因而,到了最後,陈心不需要再依赖对戴志的控制来确立自己的存在,所以他让戴志在关系中作出抉择 :去,或留,皆出於戴志自己的意志。
  当然,在陈心自我觉醒的过程中,陶微风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很多人或者不能够接受陈心与陶微风有过两次出轨,但如果陈心并无跟陶微风做爱,他永远看不清镜像与真实的分别。所以,他和陶微风的一段就有去魅化的作用(De…mystification),如果陶微风是一个层层组成的迷思(他对陈心而言,象徵欲望、理想人格),那两次的性爱就让陈心彻底看清 : 陶微风只是一个寂寞的中年人。
  戴志的历程我就不作解释,因为他人格上的改变不如陈心来得复杂。而最後,戴志与龙风牵的一段关系,其实是出於两组对应 : 龙凤(龙风牵作为龙凤的替身)跟戴志 ; 陶微风跟陈心(以陶微风作为何清玉跟陈三愁的替身,他与何清玉均处於主人角色,而他是一个机智的男角,替代了陈心内心一直缺失的父亲形象,因此陈心著迷於陶微风)。所以,经两段出轨後,两人清洗了过去,真正平等。嗯……我知道大家或者很难接受他们的不忠,但我打从心底不相信有哪对伴侣真的会似大多数爱情小说般,从一而终(还要跟初恋兼初H对象白头到老)。
  一开始,我真的无法捉摸陈心的人格,因为论角色魅力的话,戴志比陈心的形象强得多,所以刚写《大志》的下部,我真的非常苦恼。唯有先理清陈心的过去——故此陈心的回忆占了下部的极大部分,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其实有几十回所叙述的,都只是戴志sem break期间某天在独秀居度过的事,只是当中加插极多陈心的回忆。
  总结陈心的性格 : 他算是一个有过去、没感情的人。太多的过去磨灭了他天真的个性与梦想——这些东西他选择送给陈秋,所以陈秋是一个较为有感情的角色。而陈心幼时便选择默默承担一切,故他後来将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期望让欲望主宰自己——这也只是出於自我保护而已。
  以上是我写陈心的经历。这个角色为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或者我写得好不好,就不是我能管得住了。
  曲终
  最後,我想简单讲讲《大志》背後的歌。我创作时无法不听著歌,因为歌曲能引领我进入不同的世界。
  《大志》在结构上分上下两部,上部用戴志视角,下部则用陈心视角,而我在写这两部时所听的歌也不同,现在说出来看大家能否从文字品味得出那些歌的味道。(作梦啊,我哪有这种功力)
  上部——答案揭晓,我听的是陈奕迅。而当中一首最影响我写文的歌,必定是《黑夜不再来》。基本上不只上部,就连写下部时,我有若干时间也在听《黑》此曲。老实讲,那首歌的歌词没什麽逻辑可循,我觉得那是在讲一段很复杂的关系。这一首是电影《十二夜》的主题曲,那电影是讲女主角张柏芝对男主角陈奕迅的爱情,只是一段幻象与误会,当她弄清楚事情後,又有一种去魅化的效果——她在一刹那间破除她对陈奕迅的爱情。
  我觉得戴志的爱情(或说感情),就是出於误会 : 无论龙凤或陈心,他都没有深入认识过。他对龙凤是由内疚生出的感情,再加上龙凤是第一个让戴志发现其性取向的男人,因而戴志以为自己爱过他。对陈心,戴志希望以陈心对自己的施虐来作出自我惩罚,以补偿当日他对龙凤的亏欠,又或视陈心为偶像去崇拜,一直以来他没认真看过 : 陈心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这某程度上为陈心带来莫大痛苦)。所以戴志在陈心面前,选择束手就擒,如曲中几句歌词 :「谁叫我这样活该 / 绑起双手给你爱 / 爱到两脚浸没在大海 / 不懂再走开」。
  及後,在我的想像中,曲中的黑夜与白天形成对比。戴志处於黑夜,他让陈心绑起,他合上双眼,在陌生又熟悉的黑暗里接受陈心的爱抚,不愿意清醒,一直逃避 ; 陈心由黑夜走到黎明,他选择正视自己过去的种种,故此有下部他个人大量的回忆与反思,他想拉戴志到白天,但戴志一直不肯,因为他不法相信陈心。
  於是两人唯有在黑夜里摸索——「或者熄灯了 / 会更发现你存在」——曲中的这句歌词可以归结他们的关系(其实这句歌词也是我写他们H的灵感之一)。大海一样的情欲淹死了他们,他们一时想清醒,但更多时间处於梦一样的激情。因此,我选择用黎明作为全文的结局——陈心在黎明接到电话,电话中的人所讲的话,我没写出来,而陈心与电话中人分别处於两个地方,分享同一片靛蓝色的清空、同一阵清澈的晨风。
  写下部,我听的是——萧邦。不知怎的,我觉得陈心这个人就是萧邦的曲子的具体化——不是夜曲,而是很有张力的Sonata。最能予我灵感的,是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III Mache funebre: Lento。每一个音节都好似暗示陈心所背负的沉重过去,他就是背著这些,每迈出一步都彷佛用了毕生的力气。中间轻柔而感伤的乐段,则好似象徵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 他唯一的梦想就是自由,曾经他以为抓得住自由、身子变轻了……但最後,乐曲回归最初的沉重,就如同陈心梦醒过後,发觉自己并未真正摆脱一切。
  或者,陈心会跟戴志过下去 ; 或者,在陈心能讲出戴志想听的话之前,他就如清晨那一阵清风般消失 ; 或者陈心会成为剪影中那只小鸟,徐徐飞入温容的黑影中。
  其实我杂七杂八的听了很多萧邦的作品才写完下部。不知道下部会否多少带有萧邦作品中淡然的哀伤、胶著的戏剧性、悲剧的暗示……
  梦一场 : 《春秋》《大志》
  好多时我们会骂人 : 发你的春秋大梦! 这句话我用来归结这两部长篇——《春秋》、《大志》。写《大志》时遇到瓶颈,我去翻看前作《春秋》,不免会心一笑。
  那些我曾以为自己会一生记得的画面,已变得像莫内笔下的风景画,尚有轮廓,用色变得淡了,像渐渐融为一体。有些桥段我看了,想笑,但有更多,令我发自内心地说 :「原来我有经过那些事吗? 不记得了。」
  嗯,不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