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林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林冲- 第1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蔡京原本是虔诚的儒学大家,可自从步入七十岁之后,对青春年华消逝的感伤和对以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死亡的绝对恐惧,蔡京已经把凤三先生的五行学说当成了一个坚固的盾牌,牢牢的把自己保护在这盾牌里头。每当自己心中有惶恐的时候,听一听风三先生不带一丝烟火之气的讲解,总是能叫他思路清晰。

凤三先生是大才之人,他从来不给他蔡京做什么实际的谋划,所有的事儿都是通过五行之说来剖析,一旦分析的明了了,他蔡京,便能做出最好的应对措施。凤三,这是个值得尊敬的清客,一直都是。

挺了挺身板子,蔡京正要把心中的杂乱都挺到一边,管家的声音在外头响起:“老爷,风三先生来了。”

蔡京亲出去迎接。

……………………

王老实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老实,厚道,不与人争。王老实在很小的时候,就由父母之命来了个指腹为婚。他的婆娘是个身板子结实的大脚女人,为他生了两子一女,此刻就在他眼前晃荡。大儿子今年才十二岁。正是长个头地年岁,王老实在三个月前,还想要举家迁往江南地,好避开这幽云地的战乱。

官家,那是个王老实连想都不敢想的不可企及的存在。升斗小民要的是自给自足,图的是一个安稳。不管这个官家是耶律姓氏还是赵姓氏,有口饱饭吃,有衣裳穿,有地种,就已经差不多满足了。当然,如果他养地那两头猪不被契丹族的武士硬生生给征缴了,也许此刻他手头的余钱,还能叫自己的大儿子去听两三天私塾,还能给小丫买来一些简单的饰品。

有了更好。没有也无所谓,这是王老实能够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贪心的人死得快,这是王老实这个老实巴交的人心中对人生地最大的体会。

宋辽的一场大战阻挡了王老实搬家的想头,等到这个幽云地大定的时候,原本想要去江南的谋取一份苦力或者雇工差事的王老实,在听说大宋朝新设立的燕山府知府街门发出布告,甘开田者得其田之后,他的心思动摇了。

作为一个最老实巴交地平头百姓,王老实对土地的热爱远远大过对财帛的热衷。这个朴素的汉子心中的想头很简单。只有有地。才会有饭吃,没有地,那就是无根之人。那就是流民,那就是对后代没有交代,那就是没有尽到做爹爹的责任。

土地对于农民,是天生的依赖。尽管不知道这个大宋朝的燕山府知府街门做地什么打算,是真的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了这条。还是骗人种地,等到有了收成之后再加重税赋,但相对于去江南地做雇工,成为无根的流民,王老实宁可被欺骗一回再去江南。

县衙的三班衙役在街门口设立了长长的桌案,业已有不少人领到了地契。县太爷不知所终,只有那个听说从知府林大人麾下分派来的都头在招呼众人。那都头一看就是个庄稼汉子出身,身上的老茧和一脸的淳朴叫人看了亲切。只有这都头老爷在下令叫三班衙役手头再快些地时候,王老实才能从这都头老爷不容置疑的话语中听到一丝杀伐之气。那是令行禁止的官威。

领了地契,领了农具,签了上缴税赋的契约,再领了不要钱的秧苗。王老实一家几口人开始在自己开出来的水田中插秧。看着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水田中的模样,王老实觉得自己现下满意极了,就算给了县太爷的位子也不换。安稳,安定,有盼头,心里头踏实,这是王老实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追求的感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王老实每天回到家,都会在洗干净了脚上腿上的泥垢,吃了简单的野菜饭食,慢慢地看着日落西山。县衙里每隔半月会有粥棚,王老实和他婆娘每一回都领了不稠不稀的米粥之后喝了汤水,把粘稠的大米倒在一个大布袋上晒干,每回吃饭的时候锅里扔一点,好每天都能感受着粮食的滋味。

日子过的穷苦。但是王老实很满足。以前愁眉苦脸的王老实脸上早早出现的皱纹已经又开始慢慢舒展,随着秧苗的一天天长大,王老实一天天年轻。三个孩子已经耗费了王老实所有的精力,他不敢再要孩子,但每天晚上,三个孩子睡着之后,王老实和自己的大脚婆娘在炕上翻滚,都会精力充沛,活力十足。

从村里的郎中手中讨来的秘方,只要每回完事之后喝上一口,就能不叫婆娘的肚子大起来。尽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还有这种惬意的时光但王老实觉得,这样有盼头的日子,能过一天,就是他的福气。

一百天的时间,早稻从插秧到收获,完成了一次轮回。果然便是当初燕山府知府街门承诺的那样,除了上缴两成的收成,燕山府竟然真的对以前的各种税赋不存一点儿想头。

王老实是依着村口的小河开出来的水田,那小河跟桑干河相连,一年四季清流不断。十亩水田收成之后,王老实家里,多少年都没能装满的米缸,第一次容不下这么多的粮食。为了粮食没处存放而发愁的王老实,在唉声叹气的时候都带着笑腔。

三个孩子吃饭的时候那个香,王老实做梦的时候都会笑醒。那药方王老实也不要他婆娘喝了,来年生个大胖小子,是王老实现下最迫切也最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了。

知府林大人是父母官,王老实认定了这个想法,坚定不移。并且不遗余力的逢人便说林大人是青天大老爷。他要叫他能见到的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

黄馨又一次在街上听人们说到林冲这个名字,这人,几乎是此刻大宋朝上下都在交口称赞的人物了。各种各样说书的版本段子不停的在大宋朝的大街小巷上演,从酒肆茶馆到青楼勾栏院,再到街边打把势卖艺的江湖汉子,每个人提起这林冲二字,都会伸出大拇指,大大的说一声“好”。

自古以来,为民的官出的不少,但在原本民不聊生的大宋朝做到这一点,能叫整个燕山府都充满活力,这样的人,只有林冲,这个以武人起家的大宋朝文官。

黄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以前从来都对自己要做的大事充满坚定信心的她,第一次动摇了。大宋朝都是狗官,除了林冲。黄馨现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眼前的局势。

教主已经下了三道令谕,要求自己速速去见德州知州李飞镖,只要李飞镖不答应共同起事,自己要马上回转杭州总坛。起事已经准备的七七八八了,很多教友都充满了推翻这个腐朽的宋朝的统制,自己是圣女,应当坐镇总坛安定人心。

可黄馨总是下不了决心去见李飞镖。她要拖延时间,要等到林冲说的时机到来的那个时机。

如今终于等到了,原来那个一脸温暖笑容,有着黑白分明的眼瞳的无赖,竟然能叫燕山府的二百多万百姓都吃上饭。

黄馨见多了饥饿到皮包骨头的教友,她救不胜救。

黄馨听多了官家的荒淫无道,她痛心疾首。

黄馨知道自己这一回,恐怕是要亲见那林冲一回才罢休了。

教友们的要求只要有口饭吃,能正常的过活,如今那林冲做到了,燕山府能如此,江南地为何不能?生灵涂炭是黄馨心中最怕的结果。从燕山府的教友那便传来的,那林冲的行事作风,黄馨知道,只要江南地起兵,那林冲有八成的可能带兵平叛。粗鄙的乡下汉子,又怎么能战过灭了辽国的堂堂威武之师?

“明尊度我”。这四个字又喃喃的念叨了一遍,黄馨猛地坚定了眸子。

……………………

第四卷 内治 第一六三章 … ~大跃进~

凡兵出战,每营跳荡、马军队、战锋、战驻队等分为五等,各有将领。

……………………

从东京汴梁回转燕山府的时候,林冲又一次的被杨政给惊喜了。

大宋朝的燕山府,在迎来了第一个丰收的季节的时候,终于也开通了南北贸易的通道。赵家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子不知道林冲在民间的作用,但是除了他,几乎全天下都知道了大宋的燕山府知府,是个与众不同的好官。用王老实的话说,那是青天大老爷。

读书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但读书人当官,却是冰火两重天般的两个极端口要么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要么就是两袖清风、四壁见风、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

大宋朝已经很久没出现过好官了,原本的幽云地在辽人的统治下,作为从北地向南输出的踏板工具,更是对幽云地的百姓多加盘剥。而且,会盘录的升了官,不会盘剥的,都成了平头百姓。

大宋朝,实在是太需要林知府这样的官员了。老人们都知道,几十年前的大宋朝王宰辅,听说也是好官,可这人硬是要去改变祖宗家法,各种各样的保甲青苗法子层出不穷的折腾,百姓们也见不到什么实惠,这林知府,什么都不去改变,只是把以前辽人的土地让出来,就叫燕山府的父老乡亲们得到了实惠。

听说丰收后。留下口粮,买去米铺的粮食都被燕山府的知府街门包圆了。而燕山府地举措也实在是好,米铺里的米价丰年不准下调,知府街门负责加一成的利润把米铺中的米买过来充作存粮。米铺里的米价荒年也不准上涨,由燕山府街门提供的价格提高一成卖给百姓,这一番一减中,得到实惠的。不还是百姓?

人们不知道民为重地道理,但谁给自己土地,谁给自己饭吃,谁叫自己过上好日子,人们便支持谁,这是千古都不会改变的东西,这是人性。

王老实的家中业已添置了米缸,也添置了不少的家具。今年雨水适宜,出去上缴的粮食,十亩地余下的产粮跟往常雨水不好的时节竟然也差不多。这可都是凭空而来的横财啊!

王老实也曾经跟着乡亲们。挑着米担子耙多余的粮食亲自送到县衙,想请县太爷把这些东西收下,好感谢林知府,哪知道那个笑眯眯的县太爷正要答应,被身旁的那个都头剜了一眼,吓得当场差点背过气去。后来差点给大伙儿跪下了,才算把他们送走。

后来王老实更听说。有几个州县地父母官见有人送粮食,偷偷的隐匿了一批,准备当成自己的功劳献给林知府,被林知府狠狠地打了板子,更有加了税赋的父母官。被那个叫做司徒无颜的转运使当场贬为庶民。还听说,有一个州官因为在朝中有大背景,强抢了一个民女,被林知府派人一刀割了那话儿,发配到长城当苦力。更听说,一个包庇儿子行凶杀人的县令,被林知府亲至一刀砍了脑袋,那幽州的三河县地城头上,那被石灰腌制了的县令首级。还在那高竿子上挂着呐。

又过了几天,燕山府的各个州县都贴出了告示,照样又重申了那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最后还用血淋淋的红笔加了一条,“燕山府各州县官员有触犯者罪加一倍”。罪加一倍而不是罪加一等,使得燕山府大小官员,从此消停。

燕山府依然有着不少的荒地未能开垦。究其最大的原因,便是林冲之前大宋朝的官儿们都说话不算话。林知府放出消息,说只要有人愿意开垦这荒田,便还可依据那“开田者得其田”的法子,尽管来燕山府,江南的百姓更是欢迎。但有一条,若是有人想钻空子,想屯田当地主,便趁早滚蛋,被抓住之后,除了你有非凡的家底能倾家荡产抵罪,一经查实,便是个充军发配当徭役的命。而且,别的招募的徭役还给钱,犯了罪的,一律不给。

南北通道地打通以及燕山府的大丰收,南来北往的消息以闪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