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第1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珪跪仆的腰身弯得更低了。
  近几年来,他耳朵听的,是皇上的谕示,口里说的,是皇上的御旨,他的一颗头颅,似乎早已不再主动思索,哪里还会蹦出一个“应变之策”来!
  此时,他听得真切,皇上已把前方“粮秣不继”的罪责放在他的头上,他不敢辩解,只能硬着头皮答对:
  “臣,正在想”
  皇帝赵顼怒极,气淤心胸,两眼冒火,太阳穴上的青筋暴起,牙关咬得吱吱作响。他极力控制着自己,把目光转向低头沉默的蔡确,声音有些发抖:
  “蔡卿持正,你听清‘塘报’了吗?‘夏主秉常再执国政’、‘西夏朝廷纷争已复和解’,敌人终不似我们所想得那样愚蠢!敌情在变,我们将何以区处?卿也要作壁上观吗?”
  蔡确毕竟比王珪机敏,用不停的叩头掩饰着心头的惊恐和焦思:皇上话中有话,不仅暗示自己在“用兵西夏”谏奏上的失误,也暗示着对自己现时无能的不满。自己何尝不想立即拿出一个万全的“应变之策”来,何尝不想在群臣噤口结舌之际显示才智,只恨一不知兵事,二不识战阵,“策”无出啊!
  在此皇上震怒之时,最好的答对是自咎自罪。
  蔡确在不停地叩头中高叫着:
  “臣愚陋,有负圣望,臣罪当诛”此时,跪仆在蔡确身旁的章惇挺身站起,跨步出列,从怀中掏出一份厚厚的“奏表”,拱手禀奏:
  “臣章惇禀奏圣上,臣今日于政事堂当值,在翻阅近来待处理的文书奏章中,偶见一份关于‘用兵西夏’的奏表。此表所见奇特,所谋高远,所论真切,所据充分,其忠耿之心跃于纸上,其所料之事似先卜而知。臣惊其呈表人之超群才智,携带上殿,特斗胆呈献于圣上。”
  宰执大臣王珪、蔡确、张璪、蒲宗孟都惊诧地抬起头来。
  皇帝赵顼凝目望着章惇,一层感激和宽慰之色浮于眉头,章惇,今虽召回朝廷,心仍有余悸,奏议而托名词,情之然也。他神情依然肃穆,声音却缓和地说道;
  “子厚先生奏议,朕乐于听闻,请先生代为禀奏吧!”
  章惇谢恩,打开奏表,高声读起:
  臣窃观善用兵者,莫如曹操,其破灭袁氏,最有巧思。请试为陛
  下论之。袁绍以十倍之众,大败于官渡,仅以身免。而操敛兵不追者,何
  也?所以缓绍而乱其国也。绍归国益骄,忠贤就戮,嫡庶并争,不及八年,
  而袁民无遗种矣!向使操急之,绍既未可以一举荡灭,若惧而修政,用田
  丰而立袁谭,则成败末可知也。其后北征乌桓,讨袁尚、袁熙,尚、熙走
  辽东,或劝操遂平之,操曰:“彼素畏尚等,吾今急之则合,缓之则自相
  图。其势然也”,遂引兵还。曰:“吾方使公孙康斩进其首。”已而果然,
  若操者,可谓巧于灭国矣。
  章惇朗读着,王珪神色大骇,甚于皇上刚才的询问斥责。
  章惇现时朗读的这份奏表,是他半个月前与蔡确商议搁置的,章惇翻阅而出,携之入宫、呈于皇上,其意何为?
  他的心一下子乱了。
  他悄悄地向身边的蔡确一瞥,蔡确的眉头拧在一起,也呈出焦虑、紧张。
  但皇帝赵顼已为这份奏表的开头所吸引:确实是“所见奇特”!但其文采气势,似乎不是章惇所为,疑团生,兴致则更足。
  今者西夏主弱臣强,其国内乱。陛下使偏师一出,已斩名王,虏伪公
  主、筑兰、会等州,此真千载一时,天以此贼授陛下之秋也。兵法有云:
  同舟而遇风,则吴越相救,如左右手。今秉常虽为母族所篡,以意度之,
  其世家大族,亦未必肯俯首连臂为此族用也。今乃合而为一,坚壁清野以
  抗王师,如左右手。此正同舟遇风之势也,法当缓之
  皇帝赵顼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咀嚼着:精明的哲理!四个月前,朕若得此奏此议,何有今夜之窘迫?今西夏“同舟遇风则吴越相救之势”已成,“法”,真的当缓吗?
  章惇的朗读声似乎更为铿锵有力了:
  今天威已震,臣愿陛下选用大臣宿将素为贼所畏服者,使兼帅五路。
  聚重兵境上,号称百万,搜乘补牢,牛酒日至。金鼓之声、闻于数百里问,
  外为必讨之势,而实不出境。多出金帛,遣间使辩士离坏其党与。且下令
  曰:“尺土吾不爱,一民吾不有也,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即以封之。有
  敢攘其地、掠其人者,皆斩。”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人
  情不远,各欲求全,及王师之末出,争为先降,以邀重赏。陛下因而分裂
  之,即用其首豪,命以爵秩,棋布错峙,务使相仇,如汉封呼韩邪通西域
  故事。不过于要害处筑一城,屯数千人,置一将以护诸部,可使数百年面
  内保境,不烦城守馈运,岂非万全之至计哉?臣顾陛下断之于中,深虑而
  远计之
  皇帝赵顼的神情显得凝重:这是一个缓进持重的用兵方略,在主帅遴选、谋略运用、引而不发、恩威并举、造使离间、金帛招降、封爵错峙、分而治之、筑城屯边、搜乘补卒诸方面,无不启人深思。但在诸军失协、兵陷困境的今天,也是一个可取的“应变之策”吗?“缓进”就是退兵,“待重”就是守边,“退兵守边”虽可免于灵州兵败,但朕的“中兴业绩”却是缈茫无期了”
  夫人臣自为计与为人主计不同。人臣非攘地效首虏,无以为功;为陛
  下计惟天下安、社稷固否耳
  赵顼心头一凛,“为陛下计,惟天下安、社稷固否”,他的头脑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若五路兵马全殁于灵州,国家精锐兵马尽矣!天下何以安?社稷何以固啊!
  他情急挥手,截住了章惇的朗读:
  “章卿,呈此表者何人?”
  章惇急忙拱手回答:
  “禀奏圣上,此表署名滕甫。”
  “是知筠州的滕甫元发吗?”
  “禀奏圣上,正是此人。”
  蔡确在章惇朗读奏表声中,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皇帝赵顼神情的变化。他自以为看得清楚,奏表中论述曹操用兵的巧思,曾使皇上激动向往;奏表中阐述兵法上“同舟遇风则吴越相救”的哲理,曾使皇上怦然动心;“聚重兵境上”,曾引起皇上的猜疑;而“为人主计”已使皇上厌恶了。精明的章体,也有失算的时候。他抓住时机,霍地站起,跨步出列,向章惇发难:
  “臣蔡确恭奏圣上。章惇大人今天的举止使臣惊讶,殿堂之上,竟敢指鹿为马,欺君蔽上,其罪当诛!”
  群臣震栗。
  皇帝赵顼面色阴沉:
  “蔡卿,你之所奏,使朕茫然。”
  蔡确扑咚一声跪地:
  “圣上明察。这份奏表的炮制者,根本不是知筠州滕甫,而是贬往黄州的罪犯苏轼!”
  张璪瞠目。
  蒲宗孟木呆。
  王安礼、孙固惊诧。
  皇帝赵顼惊愕,目视章惇,厉声叱道:
  “章惇,你知罪吗?”
  章惇跪倒在高台之下,低头不语。
  “呈上奏表!”
  章惇双手举起奏表,梁惟简接过,转呈皇上。
  赵顼接过奏表仔细地翻阅察看。
  他面色凝重,双手在微微抖动,眉宇间浮起一层浓重的忧思。
  这分明是苏轼的字迹,这种字迹展现在眼前,似乎神奇地加重了这份奏表的分量。那字里行间显露着一颗苏轼“为人主计”的忠心,似乎促动着他的心向“退兵守边”一边转移,但心底又腾起一连串憾恨、疑虑和焦躁,“退兵守边”将证明自己“用兵西夏”决策的失误,将招致群臣的轻蔑,将挫伤黎庶的期望,也将贻笑于邻邦。
  下不了这个决心啊!
  他打量着眼前的宰执大臣,希望得到臣下的支持。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蔡确的脸上:
  “蔡卿,章惇欺朕,你何以得知?”
  蔡确面色从容地拱手答对:
  “禀奏圣上,这份滕甫署名的奏表,是十月八日由筠州府衙上呈朝廷的。臣与王珪大人在参阅承办中,察其文风不似滕甫大人行文之朴实,其文理亦不似膝曹大人为人之忠恳,且筠州距灵州战地数千里,妄议边情更非滕甫大人之所肯为,故暂时搁置于政事堂,遣人去筠州察其实情,始知这份奏表乃苏轼假胜甫之名上呈。圣上明察,苏轼行事如此藏头咸尾,联系其阶往之桀傲慢上、讪谤朝廷,臣痛惜其戴罪黄州而不知侮改。章惇大人与苏轼相交数十年,情谊之深,朝野皆知,当熟知苏轼的文风、字迹,然而今夜竟胆敢放殿堂之上欺君蔽上,臣甚感蹊跷”
  赵顼盯着蔡确而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急剧地思索着:搁置奏表与扣压奏表何异?只怕是心中无边情之危,只有一个鲠|喉的苏轼啊!这也是一种“人臣自为计”吧!他深感失望。
  跪在蔡确身边的王安礼,此时已猜知了章惇为苏轼回京铺设途径的用意,也看穿了蔡确逆闭苏轼回京道路的用心,便挺身站起,拱手禀奏,为苏轼辩解,为章谅解危:
  “禀奏圣上,我朝群臣之间,代友上书、代友论事、代友呈表、代友辩诬,乃朝政修明之体现。欧阳修有《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代杨推官泊上呈日相公求见书》,堪以为荣。今苏轼以戴罪黄州之身,代滕甫大人上表论‘用兵西夏’之事,足见其不忘君恩,不忘朝政,不仅无罪,而且有功,乞圣上恩予嘉奖,以励天下仁人志士之心。圣上今夜召对群臣意在征询‘应变之策’,以扭转灵州会师诸路失协之危,若所献之策可取,何必拘泥于呈策人是谁?滕甫也好,苏轼也好,不都是圣上的臣子吗?切不可因有人‘甚感蹊跷’而疑移。十月以来,灵州战地形势急剧变化,‘塘报’纷至,多为西夏兵马截我后路、烧我粮秣、暗袭夜扰之事,种种迹象显示,西夏确有引我深入之图谋,苏轼的‘奏表’正是缘此形势变化而发,今赵离‘塘报’告急,事危矣,乞圣上从速决断,退兵守边,保存精锐之师,以图再取”
  皇帝赵顼凝视着王安礼,心头浮现出王安石的身影:和前与介甫,虽政见不同,性情有异,然耿直无伪、心底无私,堪为兄弟。良哉斯言,事危矣,是该从速决断了。
  张璪素与王珪、蔡确、蒲宗孟同心,蔡确的禀奏已勾通他们之间灵犀上的相知。他知道,王安礼的禀奏已使皇上的思索落在苏轼的奏表上,便站起出列,拱手禀奏,直接对准苏轼的奏表开刀了:
  “禀奏圣上,臣聆听了章惇大人朗读的苏轼奏表,甚为惊讶。这份奏表字里行间,充斥着猖狂清谈、不臣不忠之气,苏轼所膜拜的,是奸臣曹操;苏轼所轻蔑的,是英明的人主;苏轼所赏识的,是西夏的‘坚壁清野以抗王师’。这份奏表的要旨,依然是‘桀傲慢上,讪谤朝廷’,公然反对圣上‘用兵西夏’的决策。圣上明察,苏轼在这份奏表中,提出‘法当缓行’、‘聚重兵境上,外为必讨之势,而实不出境’。若依此行事,贼虏何时可灭?疆土何时可复?圣上中兴业绩何时可见?现‘灵州会师’情状尚未完全明了,断不可骤然退兵守边,以示弱于西夏。臣斗胆上奏二事,乞圣上明断:其一,请圣上敕令陕西转运判官李稷,速运粮秣、金银、钞帛,犒劳五路兵马,以昭圣恩。其二,请圣上速遣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