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枭雄:阎锡山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晋枭雄:阎锡山传-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安全。做好人有饭吃,快乐好比神仙。从前乡下涣散,遇事没人向前。如今村闾邻长,都有管事的权。这个整理责任,就在你们双肩。爱家必爱家乡,千万不要推延。机会且莫错过,别人着了先鞭。奉劝诸君努力,荣誉流传万年。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来是“皇权不下县”,县是最基层的政权机构。所谓“山高皇帝远”,就成为县以下广大农村无法无天的普遍现象。清末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兴办实业、修筑交通、兴办社会教育等社会事业,都要进入农村,因而需要设立各种组织,开展各种工作。自清末以所谓“地方自治”为名开展农村社会建设以来,各地已经取得了不少实际经验和效果。但都没有阎锡山这样严密系统。可以说,山西进行“村本政治”的建设,以省级政府的名义推行村治实验,在全国的村治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阎锡山是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把政权渗透到村一级,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方势力对农村社会控制最严密、时间也最长的一个。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阎锡山的进取和改革精神。当时挂名的中央政权,顾不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政策指示,而在全国范围内,也还没有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办法。他把山西作为一个独立于外的“国家”来治理,是在特殊条件下一种大胆却又有效的选择。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他的政治抱负或者说野心。他的“用民政治”的设计,主要是依照日本军国主义对社会的统治模式,但又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以推行发展经济的为主的“六政三事”和以灌输儒家思想和军国主义为主的国民教育相结合,把农村置于严格、严密的控制之下。其目的,是以军国主义方法管住分散的农户,再以儒家“王道”、“仁政”的教化控制人们的思想,管住人心,让百姓不敢造反也不能造反。从而维持一个安定的社会基础,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社会秩序。应当说,这比其它多数军阀只知道掠夺,只知道榨取,也只能使社会更加混乱的行为确实要高明得多,进步得多,更合乎人心和正义。后来的南京政府,基本上是以山西村治为蓝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村制建设的。从组织体系上完成农村自治机构构建的过程,县以下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系统,首先是有利于阎锡山的专制统治,其次也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安定。梁漱溟先生是在近代致力于搞乡村建设的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试图从教育入手,通过不断的改良,真诚地希望能够解决中国农村的破败落后问题。但他的愿望在军阀各自割据一方的大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而已。因此,他在看到山西村政建设的成就之后,对此表示高度的赞赏。他1922年来山西,考察了山西村政建设,在对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演讲时说:“现在全国各地都乱到极点,个人自由的权力,全被剥夺无遗。……如广西、广东、湖南、四川、陕西……,哪处不是民不聊生!连我们最低要求的生命都保不住,还讲什么别的权力。山西这方面,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可以赞美地方政府有一种维持治安的功劳。”应当说,阎锡山大力进行村政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对于动乱不定和灾祸频发的冀、豫、鲁等省,山西成为一个较为安定富裕的地方。因此,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述各地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致使与它们相邻的晋东、晋南一带的不少县,移入人口占到很大比例。如后来成为上党战役主战场的长治市屯留县,二、三十年代就进入大批移民。至今,在县域人口中,山东移民占到三分之一,河南移民占到三分之一,而祖籍山西者也只有三分之一。象这样的县,并不在少数。

2003年春夏之际,中国人民为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经过的那段曲折过程,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受到这件事的触动,有学者以确凿的史料为据,说到八十多年前发生在山西北部的一次肺疫防治情况。当时的疫情非常严重,而且发生在交通不便且十分贫瘠的北部山区,无论是防还是治,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阎锡山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对晋北各县实行交通封锁,督促各级官员严格检查,依照清洁隔离、埋尸封室的各种规定,迅速行动。果断地采取了主防不主治的决策,动员和组织百姓严密防范。聘请在晋的各国医生、牧师和教士帮助,给专家以医务全权,依靠科学技术对付疫情。很短时间内,就动员起社会各界的力量,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通极其不便,信息难以通达,社会公共设施更是无从谈起,民众的文化知识、卫生习惯及生活条件也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应当说,在意外灾难面前,山西的基层社会结构,特别是村政建设显现出了有效的动员和组织功能。

发展近代工业 建设铁路 实施“十年建设计划”

阎锡山从大连返晋后,一方面为了在蒋介石面前表示自己从此埋头不问政治的驯顺,另一方面,也是总结中原大战失败的教训,更加认识到,实力的表现是军队,但其深厚的基础在经济。经过连年混战,尤其中原大战的极度损耗,山西的财力已经枯竭,再不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将难以在山西维持下去。因此,他抓紧时间,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造产救国”的口号,动员和组织全省力量,为发展经济而努力。他亲自编写了一首《希望将来歌》,在省内传唱。其歌曰:“无山不树林,无田不水利,无村不工厂,无乡不职校,无人不劳动,无人不入校,无人不当兵,无人不公道。”在大力宣传鼓动的同时,他还以军事长官的名义,向时任山西省主席的徐永昌提出建议,建议由省政府出面制订建设计划。徐永昌本人对经济工作不熟悉也不热心,就以省政府的名义,约请阎锡山主持这一工作。经过这一番程序性的表演,阎锡山以“桑梓之谊,不容推辞”为由,出任山西省政设计委员会委员长。

省政设计委员会抽调了200余名官员和专家,分头起草计划案。在阎锡山的亲自指导下,按照他的意图编出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当时,有计划地进行经济社会建设,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一家。阎锡山要求:“前三年以政治为中心,后七年以经济为中心。”也就是说,在巩固他的统治的基础上,他对加强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视的。他倡导积极做事而反对无所作为,针对传统官场中庸碌懒散的风气,他强调:“中国的官吏以为不贪脏不枉法就是好官吏。现在时代不同了,务必依照已定计划案积极办事,如果办不到就科以贻误罪。”

《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共分三篇:总则,省建设计划之部,县、村建设之部,将规划的范围下伸到乡村一级,也是很有特色的。

成立西北实业公司,是十年建设计划的重头戏之一。西北实业公司,作为发展工、矿业的统管机构,由阎锡山亲任总经理,足见他对这一事业的高度重视。公司之下,筹办和建设的工厂有15个,范围包罗万象,涉及民生的各个方面。计有:西北煤矿第一厂,西北煤矿第二厂、西北炼钢厂、西北发电厂、西北洋灰厂、西北窑厂、西北木材厂、西北电化厂、西北制纸厂、兴农酒精厂、西北火柴厂、西北毛织厂、西北印刷厂、西北皮革制造厂、晋华卷烟厂等,此外,还有大型兵工厂壬申制造厂、壬申化学厂和育才炼钢机器厂改组而成的11个工厂,也统一划归西北实业公司。这些工厂是:西北机车厂、西北水压机厂、西北农工器具厂、西北铁工厂、西北铸造厂、西北机械厂、西北汽车修理厂、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西北枪弹厂、西北化学厂、西北电汽厂。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不仅供应本省需求,还有相当数量行销周围省区。

西北实业公司的创建,不仅使山西的军火工业更加发展壮大,而且对山西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起了重大历史作用。它的发展,则使官僚资本主义在山西工业中比重占据了主导地位。山西从30年代起开始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地带,太原则成为华北的工业重镇。西北实业公司造就的数万产业大军,也为推动中国工人运动,为抗日战争做出过巨大而卓越的贡献。其企业的技术进步,也曾达到较高水平。西北实业公司不仅在山西的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全国经济中也占有了相当的比重。据南京政府“1928——1936全国最重要工业”的统计,全国时有产业工人四十余万,西北实业公司的工人总数近一万九千人,占到了全国工人总数的4·7%,而其中机器业的工人则占到了全国机器业工人总数的40%左右。西北实业公司为山西近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以它的企业为基础在太原形成的重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西北实业公司是阎锡山政权的所谓“人民公营事业”,在这个名称上,阎锡山也动了脑筋。不称“国营”或“省营”,是为了防止被蒋介石官僚资本吞并。而实际上,也仍然是山西的官办企业,其业务范围至为广泛,大至钢铁、煤炭,小至火柴、香烟,军需、民用,无所不包,实行垄断性经营,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排挤和打击,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山西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后来,随着阎锡山日益走向反共、反人民的深渊,西北实业公司也变作他的工具,在它的挤压下,山西民族工商业由盛而衰,山西的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而停滞不前。

而同蒲铁路的修建,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一个值得赞赏的成绩。

从北往南,从东往西,山西境内山峦重迭,沟壑纵横,很多地方只有曲折蜿蜒的小路,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地影响着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山西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县境都有煤炭,而且储量丰富,品种多,质量高,但因山川阻塞,运输落后,资源优势无法发挥,“捧着金碗讨饭吃”。同蒲线贯穿山西南北,北起大同,南到晋西南的蒲州,总长达一千多公里。它通过全省人口密集的几大盆地,把山西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串通起来,对于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在中国的修建,有识之士早已筹划过多次,但都因缺资金而成为空中楼阁。阎锡山决心要修这条铁路,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他曾说:“日本的铁路交通非常方便,遇到战事,政府一下令,只要三、四个钟头就可以把军队调回东京。我们修一条纵贯山西南北的铁路,将来有事,北起大同南到蒲州的军队,半天就可以调回太原来。”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兵工修路的办法,亲自担任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总指挥。筑路工程中的土石方,均由兵工完成,调动了60师、69师、71师、72师、正太护路军、炮兵独立第一旅和各师旅中的工兵,约3万多人参加修路工程。兵工修路,调度指挥方便迅速,质量也比较有保证,只给兵士发低微的津贴费,成本就降低了许多。阎锡山对采用这个办法很是得意,曾经表示:兵工筑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