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 作者:老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血 作者:老茅- 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弘图是流放,不是被杀,老茅上一章写错了,已改正。

  关于更新有许多读者表示不满,老茅也是读者,遇到喜欢的书恨不得作者一天更新数万字,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老茅码字的速度一直不快,现在只能保持每天六千字。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七十一章江北

  江北淮安,这座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一度与扬苏、杭、扬三州并列的大城此刻正杀声震天,城下无数穿着大明红色军衣的官兵正在沿着云梯向上攀爬,队伍的最前面已经杀上了城头,与一支同样穿着红色军衣的军队杀得难解难分,不时有人惨叫着从城头掉下来,又有更多的人补充上去。

  这里是刘良佐、刘泽清两人余部的最后老巢了,徐勇、方国安、张天禄、张天福、施风仪、黃国琦、李洪基、李化鲸、刘之干这些人刚刚叛乱时声势浩大,其中光刘良佐部四总兵名下步兵十万,骑兵三万,刘泽清部下步兵五万,骑兵二万,水军二万;总共二十二万大军,而且水陆步骑齐全,一路攻城掠地,好不快活。

  只是黄得功统领大军刚一进攻,叛军就显出了原形,由于谁也不服谁,二十多万大军分散各地,每处比起黄得功来兵力都不占优,素质更是差得太多,黄得功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往往在叛军刚到一地就突然出兵,叛军只顾抢掠地方,无心应战,一触即溃,四散奔逃。

  黄得功与其说是与叛军作战,更象是检验自己的行军速度,短短二十余日,刘良佐部下总兵徐勇、方国安战死,张天禄、张天福见识不妙,拼命向北逃窜,黄得功部追之不及,才让两人溜走,施风仪、黃国琦本来是水贼出身,被刘泽清收复不久,见到黄得功部势不可挡,干脆丢下部下,只带着小部分骨干窜入大湖,重新当起了水寇。

  只有李洪基、李化鲸两人拥着刘泽清的侄儿刘之干逃入淮安,凭借着淮安城池固守,淮安也是黄得功部唯一要啃的硬骨头,只要攻破淮安,这场江北两镇余部掀起来的叛乱就可以宣告结束。

  “砰、砰、砰。”数十名膀大腰圆的士兵推着一辆巨大的撞车正在撞击着城门,撞车每撞击一下,连带着整个城墙都在摇晃,城门两旁,数辆已经损坏的撞车静静的躺在一边,它们身上火烧,巨石所砸的痕迹清晰可见,上面的斑斑血迹更是诉说着此战的惨烈。

  又是一声巨响,城门终于经不住了,哗啦一声裂成两半,砰然倒地,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一条笔直的城中大街显露在这支攻城的军队面前。

  “万胜!万胜!”城外的大军欢呼声响了起来。

  一名将军模样的人拨出长剑,斜指着趟开的城门:“骑兵,进攻!”

  隆隆的马蹄声响起,无数的骑兵从城门风驰电掣般涌入,叛军看到城门被破,已是惊慌失措,面对骑兵的冲击,更是吓破了胆,撒腿就跑。

  “城破了,城破了。”城中到处是惊慌的声音响起。

  正在城头舍生忘死,拼命阻挡着明军攻城的叛军顿时土气大溃,步步后退,数名明军轻松的来到原先撕杀最为惨烈的一杆大旗旁,将绣着斗大刘字的大旗旗杆连砍数刀,大旗轰然倒地,另一杆飘扬着黄字的大旗冉冉升起。正在城墙沿着云梯向上攀爬的官兵暴发出震天般的呐喊:“万胜!万胜!”

  淮安府最为华丽的府第内,刘之干坐在椅子上呆呆的出神,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二十多万大军就这么完了,他本以为就是破不到南京,至少可以占领江北,到时大清南下,他以江北之地相投,即使不能象吴三桂,孔有德他们那样封王,至少高官厚禄少不了,没想到还没等到清人南下,他已经败了。

  一名满身污血的军官闯了进来,见到刘之干还在发呆,连忙道:“官军已经进城了,少帅赶快逃吧。”

  “逃,逃到哪里去?”刘之干冷然的问道。

  那名军官嘴唇动了动,眼下淮安被数万明军围得水泄不通,刘之干目标如此大,又如何能逃出去。

  “不好了,不好了,李洪基,李化鲸已经降了,官军正在往大帅府过来,少帅,赶快逃吧。”又一名军官闯了进来,向刘之干禀道。

  “哈哈,大难临头各自飞,本少帅也不怪他们,只是他们难道以为到了此时投降就有活路么,蠢,真蠢!”刘之干大笑起来。

  两名军官见到刘之干一幅疯狂的模样,摇了摇头,互相望了一眼,默契的转身出了刘府,将身上沾血的军衣脱下,融入到淮安百姓当中,他们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黄得功的军纪相对于他们来说好的太多,并不会进城之后大屠杀。

  就在两名官军走出刘府不久,府中一片火光升起,熊熊的大火很快席卷开来。

  城外,一名亲兵纵马来到主帅黄得功的面前:“报,侯爷,刘之干在府中纵火身死,淮安叛军都已投降,马总兵和田总兵请侯爷入城。”

  黄得功皱了一下眉:“纵火,烧得怎样了。”

  “回侯爷,由于我军进入及时,刘府只有大厅部分烧光,其余没有损失,府中找到十余具尸体,其中已经确认刘之干就在其中。”

  “好!进城。”黄得功大为满意,历经一个月,这场叛乱终于平定了,只是他心头还压着一个阴影,皇上不知怎么样了。

  大兵入城,街道上几乎看不到百姓,只是从两边鳞次栉比的建筑还是可以看出淮安的繁华,黄得功扫了数眼便收回目光,自己不可能在这座城池待太久,至多休整一天就要出发,左良玉的大军还要等自己去破,皇上,你可千万要等着微臣到来。

  “侯爷,饶命啊,饶命啊。”大街上一声突兀的声音打断了黄得功的思绪,两名身穿甲胄,三十多岁,留着山羊胡的武将在数名军士的押送下从旁边走过,见到黄得功顿时拼命喊叫起来。

  黄得功扫了一眼就认出两人正是昔日刘泽清帐下的宠将李化基,李化鲸两人,他厌恶的挥了挥手,示意部下将他们拖下去,李化基、李化鲸两人的喊声越去越远,不久就嘎然中断,这两人已经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七十二章扩军

  在九江整编完左良玉的余部后,王福并没有多驻留,这座城池的血腥味太大了,即使是过去了七八天,血腥味依然在城中挥之不去,以致王福宁愿一直住在军营也不愿住进城中,如今处理完后事,王福马上命令全军拨营启程。

  大军顺流而下,浩浩荡荡组成了一支十余里的船队,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到达了安庆,到达安庆后,王福命令大军停了下来,在安庆休整。

  其实这次大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充其量只是一次长途行军,按理并不需要什么休整,王福留在安庆的目的与其说是休整不如说是为了扩军。

  左良玉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最终只剩下了五万军队,江北四镇只剩下了两镇,而且是人数最少的两镇,弘光朝建立初期的百万大军,仅仅过了数月就只剩下不到一半,真正能为皇帝所控制的军队只有二十万左右,其中还包括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六万京营。而皇帝一手建立的嫡系羽林卫更是只有一万人。

  虽然王福知道,没有刘良佐、刘泽清、左良玉这些毫无忠义,只知荼毒地方,最后助纣为虐的军阀,弘光朝应当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只是别人却不一定这样看,在外人看来,大明自相残杀,实力已减毁了大半,这或许会加快清军的南下也不一定。

  为了自保,这点军队绝对不够,何况手中突然多出了六百多万银两子,如果不在清军南下之前尽量扩军,留这些银子有什么用,若不是九江太过残破,青壮又几乎死光,王福在九江就会开始扩军。

  一万羽林卫太少,王福打算一举将羽林卫扩充到五万人,以前羽林卫仅限制在一万人是因为财力不够,以王福的内库,只能养起这一万人,现在不同,有这六百多万两银子打底,多招四万人,起码应付一年的军饷和物资补给不成问题,而且剿灭两刘和左良玉后,朝廷原先发给他们的军饷可以省下来。

  两刘共有军饷一百二十万两,左良玉有一百八十万两,整编过后的金声恒部一年所需不过一百万两,从这里可以省下二百万两,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地方上自行收的税赋,这部分税赋比朝廷给他们的军饷还要多数倍,如今这三人覆亡后,税赋自然也收归朝廷,虽然朝廷不可能象他们一样如此搜刮地方,只是增加二三百万两税收还是可以的,有这些多出来的银子,王福倒不愁养不起这五万羽林卫。

  有了五万羽林卫,只需要一年训练,王福相信就有和鞑子对抗的本钱,真正的满八旗也不过四五万人左右,倒是蒙古八旗,汉八旗人数多一些,只要羽林卫有和满八旗一拼的本钱,其他军队大明比鞑子更多。

  安庆和九江一样,因为有着长江航道的缘故,交通极为方便,四万羽林卫当然不可能都在安庆招,以安庆为立足点,即可以派人到安徽各地,也可以沿水道上江西、湖广招蓦,这样选择的余地才大,能够招到更多的精兵。

  为了安抚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三人,王福将三人都封为伯爵,其中李成栋封为东平伯、李本深封为西平伯、柏永馥封为北平伯,三人封爵后,果然大为欣喜,对于没有扩充他们所部也并无不满,王福将三人封爵,其实还有另一个用意,那就是故意要让三人可以和高杰平起平坐。

  安庆停下来的第二天,五千羽林卫就分散各处开始了招募新兵的工作,五两银子一月的高薪吸引了无数青年来到招蓦处,羽林卫每到一个地方,每个地方就宣起了一股参军的热潮。

  甚至其中不泛有功名的读书人,若是太平时期,读书人绝对不会去参军,只是现在正逢乱世,加上天子刚刚登基不久就诛杀了两名跋扈的藩镇,又亲自领兵击败了另一名起兵谋逆的藩镇,这充分显示了天子的武功,一些有眼光的读书人敏锐的感到大明奉行的文贵武贱政策随着天子对武功的重视很可能掉过头来,与其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走上那条独木桥一般的科举道路,不如直接到军队中去碰碰运气。

  羽林卫的选拨还是以跑步为主,跑步最能衡量一个人身体的综合素质,不过,对于报名的读书人还是有优待,只要没有身体缺陷,基本上报名就收。

  如果有时间,或许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毕竟王福要的是精兵,可惜时间不等人,准确的说鞑子不会留给王福太多时间了,羽林卫新兵早一天招募成军,王福的安全感就多一分。

  在安庆的第三天,王福接到黄得功平定江北叛军的消息,这简直是天大的惊喜,王福马上传旨,将黄得功升为靖南公,而黄得功帐下几名总兵也加封伯爵衔,同时命令黄得功等人不可放过追走的张天福,张天禄两名叛逆,最好追杀他们时借机收回山东。

  对于皇帝封黄得功为国公,马士英很不以然,大明已经很久没有封国公了,黄得功才升靖南侯数月,又加封为国公,大明的爵位岂不是一下子变得不值钱了,何况若是黄得功以后再立下大功怎么办?他大笔一挥,将皇帝封黄得功为靖南公的旨意驳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