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功课。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信用卡额度全部用完,要储备一点存款;也不要把自己在朋友当中的信用花光,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找到支援;计算最坏结果的可能性和杀伤力;凡事做一下第二手准备。使我们能够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并顽强生存下来。

寻找生活真谛

我们时常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在现代社会,干净的食物、水和住所已经不成问题,于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过得再好一点。有了第一套公寓之后开始追求Townhouse,有一辆富康之后还希望拥有兰德路虎。然后呢,是否应该在海边再买一套度假时住的房子,一年有两个假期可以去欧洲或者东非旅行。欲望永无止境。每一次你总是想:等我有了足够的钱以后就开始去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但是当生活水准上到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又产生更大的欲望,为了补上这个大洞开始更努力地工作。渐渐忘记了自己真的想干什么。当这种追求难以达到的时候,就会痛苦不堪。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不一定要达到某个固定不变的目标,而是要不断地体验,去尝试新的东西,有更多的经历。价值观非常重要。包括你的人生方向,以及对生活中主次部分的取舍。

有信仰的人是坚强的。复原力强的人的价值观多年来很少变化,并且在困难时期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看看名人的传记,有几个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有信仰,清贫时可以有境界,不为别人的一时成就而心情焦灼。

所有自己种下的种子,在或远或近的将来总会有结果的。

找到有效的迅速摆脱恶劣情绪的方法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自己上中学时候听来的一个笑话。邻居家的姐姐在一间住宿制的外语学校念书,她有一个胖墩儿同屋。据说有一次同屋的妈妈给她送了一大盒巧克力来,作为一整个星期的零食。吃完晚饭这位同屋坐在宿舍的床上,抱着那盒巧克力,一边说“我好不开心呀”,一边就往嘴里塞糖块。结果可想而知,在晚自习以前,她就把整盒巧克力都吃光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压方法,例如跑步、呐喊、捶打沙包、喝酒等等。据说以情绪压抑著称的日本人,有的公司就会设立一间“发泄室”,里面都是软垫和沙包,而且隔音效果奇佳,让情绪糟糕的员工可以进去捶打、吼叫一番。发泄完出来之后就又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现在很多国内企业也采用一些方法帮员工“发泄”。可以匿名发表意见的内部局域网上的留言版就是一种。有的公司在会议室的白板上钉上各个老总的照片,员工可以随便在下面写自己的意见,有的人还拿这些老总照片练习“飞镖”。

大吃一顿是很多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缓解恶劣情绪的方法。俗话说捧着饱足的胃,会觉得活着还是好的。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容易多吃;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因为巨大的失望或者悲观情绪,所以才会暴饮暴食,反正也不在乎形象了。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喜剧片《瘦身男女》中,郑秀文就是因为感情失意而吃成了大胖子,后来“瘦身”成功的同时也找到了真情。影片结尾,另外两位失意的俊男美女,本来都很窈窕的,也开始暴饮暴食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太过危险,容易有后遗症,一旦心情好转起来,外型想扭转过来还没那么容易呢。

有些什么办法可以有效的迅速的让你摆脱恶劣情绪呢?有的人说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听音乐,总是把两盘心爱的CD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听着就会镇定下来,就算是悲伤的时候听着音乐的时候也会升华到一个比较美丽的境界去。“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这说的可能是写作。而有的人就觉得安静地一个人呆一会儿最有效,任何声音,哪怕是音乐在那个时候都让人心烦。即使只是原始的哭泣,对很多人来说也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大哭一场之后会觉得轻松许多。总之,这得自己实验。

想出解决办法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善于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的人,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解决办法,从而渡过难关。

有个故事说一位科技新贵和一位老富翁偶然坐在一起,年轻人就问老人当年是如何致富的。老头说当时他穷得口袋里只剩下五美分了,于是花这五美分买了一个苹果,晚上没有事儿的时候就把这个苹果擦得非常光亮,第二天以十美分卖了出去。又用十美分买了两个苹果,晚上没事儿的时候把它们擦得非常光亮……年轻人以为自己将会听到一个老套的白手起家的故事,不过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老头接着说:第三天,他就继承了一笔20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转折很有戏剧性吧。电影里总是充满了这样的漂亮转折,主人公某天早上一起来就发现生活完全不同了。

现实生活中就算开始朝着新方向努力,也得要好长一段奋斗期之后才会有所成就,境况是慢慢的好转起来的。倒是可以学学那位老富翁开始两天的灵活脑筋。

拜传媒发达所赐,日日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灾难时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现代人饱受锻炼的心脏应该比50年前的人强劲许多。近年来世界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战争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震荡,更使人们认识到:拥有“复原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简约生活

只有一只皮箱,就可以随时出发,满世界去,这种随性潇洒的感觉让人羡慕。35岁以前,不变的也许只有E…mail地址,我们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和住处;我们很少负担得起也不太喜欢过大的房子,只能买得起一所小公寓,所以要学会简约的生活。

不积攒身外物

去旅行的时候,很多人会冲动地买下一些平时都不会看一眼的“路边摊”货物,因为觉得既然是旅行就要买纪念品。除了送给朋友的礼物,家居杂志里也时常介绍要在家中展示自己去世界各地旅行带回来的物品。于是我们就挑了诸如贝壳贴画、有民族特色的木雕人像、蜡染的壁挂等等回来。其实这些东西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都有,小商品市场里多的是,摆在家里多半会徒然破坏气氛。纵然是更有特色的一些旅行纪念品,买回来以后也多半就是放在那里占据空间,然后落满灰尘,最后在某次大扫除中被清理掉。也许旅行的时候买一些能穿、戴在身上,或者其他实用的东西更好;就算什么也不买也真的可以。

要控制自己的拥有欲,否则很快就会有太多零碎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身外物太多,然后不断的找更大的地方来放置它们。有了更大的地方以后,再买更多的可有可无的东西。简直是恶性循环。北京那么贵的房价,就算非常“平民”的五千元一平方米,来放你那些一年也穿不了一次的衣服是不是太可惜了。有时候觉得浪费一点钱也好,奢侈就是变相的慈善嘛;不要浪费水、木材、以及其他的资源。要经常维修自己的房子、家具和机器,只用稍微花一点功夫和金钱就可以使它们焕然一新,而不要总是增添新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众多的电脑厂商们为着自己的利益,都鼓吹应该三年就更换一次电脑;而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苹果电脑的发明人史蒂夫沃兹尼克,现在却致力于在社区小学里教孩子们如何继续使用已经使用了十多年的“老”电脑。英国正在大力推行一场“再设计运动”,与传统的设计相比,“可持续性设计”在减少废料、降低能源与材料消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过程本身必须进行重新设计,其中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废物利用。遵照“再设计”观念建造出的办公大楼,向南的坡面墙上贴着双层玻璃集成光电池板,由45000个光电池提供73千瓦的电力,可供350台电脑的运转之需,能提供的“绿色能源”占整座大楼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一群由建筑师、信息技术专家和环境专家设计的充满想象力的新千年住宅,采用智能采光与通风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和生活废水循环利用……这些设计使得它比起一般房屋来能节省50%的能量、40%的耗水量。

有太多杂物,人好像也因此被“坠”住了。想到自己“满坑满谷”的家私就不愿意移动,恐惧搬家,害怕迁徙,也排斥一切变动。在小公寓里保持一点“大学宿舍”的简单随意感觉,其实会让人心态年轻,感觉上总是还有空间。且慢修建有四面从地板到顶棚大书柜的专用书房,减少那些“为装饰而装饰”的无用摆设吧。日常拎的挎包总是要比一般的大,里面可以装下“全部家当”。出差旅行的时候包又总比别人的小,自己可以拿得动,可以轻松地看风景,不用求人帮忙;包内总有余地以便放入行程中增加的物品,而不用在旅行结束时增加一个笨重的大旅行箱。

显示品位的东西一两件就好了。生活简单但是要精致。有的东西应该够旧、够随意、够不起眼,却还同样地昂贵。投资一只名牌皮包胜过一堆乱七八糟的七彩衣服。消费是个人风格的投射,不要只是贪婪地将奢侈品搬回去。开始我们注重价格与功能,然后宁愿花费甚至比商品本身更贵的价钱在包装上,而现在重要的却是“态度”。这样的“新吝啬主义”实在是有许多实际的好处。例如用500块钱做出1000块的排场,聪明人总是有这种本事。

学会简约,就意味着要学会丢弃。凡是超出带一只皮箱即可搬家之空间预算的物品通通要从拥有目录上删除。同样的东西有了新的一定处理掉旧的。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东西要定期清理。只用一个牌子的柔软纸巾、雪白的床单,这些东西决不可以凑合。可以穿破破的牛仔裤,内衣却非常昂贵。虽然很难做到,但我们总是期望衣服两件、长裤两条,可以替换,塞进随身的背包里就能出发。

如果不是超级发烧友,不用看见邻居家买了40英寸的大电视自己也咬牙买一个,不管这个庞然大物摆在自己色调柔和的家里是多么的不协调。前几年中国人家家比着买彩电的劲头就是这样,而且电视总是被安排在家里客厅最中心的位置,所有的装修和家具、装饰都围绕着电视来展开。这也显示了生活内容多么贫乏。而美国人都住大房子用小电视,电视机不是唯一的中心。现在中国人比拼着买车的状况也是如此,北京街头跑的奔驰汽车比德国本土还多,一般人也把一半甚至全部的财产用来买车,用排气量最大的、最豪华的。相反,富裕的欧洲人倒是流行开小排量的小车,从拥挤的停车处开出来的时候先把前面的车顶开、再把后面的车顶开,车身有些凹痕、擦伤也不在意。总之什么都要比,多么累呀。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节能的、环保的总是好的。

一本时尚杂志上的“生活方式”栏目曾经配着巨幅照片介绍一位全美头号LV包收藏者、坐拥两辆宾利车、手戴25克拉钻戒、房子大得像迷宫的美国名女人,她的母亲是出生在韩国的日本人,父亲是高加索和印地安血统的美国黑人。文章说她有着超人的物欲,而且决不打算节制。她的家里到处都是从索斯比拍得的Gianni Versace早年设计的昂贵家具;七只宠物个个身着名牌;一长串彼此相连的更衣室,甚至每一个更衣室都与一个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