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式管理-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洋人讲伦理,不是偏向个别性,便是偏向全体性。前者发展为个人主义,后者又发展成集体主义,都是一种偏道思想。中国人一直秉持“二合一”的态度,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种极端的想法,合在一起,形成“交互主义”。既不偏向个人,也不偏向集体,讲求“在集体中完成个人”,是一种中道主义。

对中国人而言,佛教所主张的“人人具有佛性”,与我国固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基本上并不相同。佛教所说的是人的先天性,即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则是后天性的修为,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体认尧舜的价值,才能够成为尧舜那般的人。

基督教的“民主”观念,对西方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民主化,也和我国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一样。这是实际从事管理活动的人,不能不慎重的。

大家心中有数,中国人的伦理,比之任何民族发展得都早,而且最为妥善。我们不能因为实际上并没有贯彻实践而否认这种事实,而应该下定决心,从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将我们的伦理与西方现代所开发成功的管理科技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中国式管理,并且加以发扬光大。惟有如此,21世纪才能够有别于20世纪,呈现崭新而可爱的局面,人人愉快而自在。

人伦关系,便是以伦理的观点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上司永远是上司,必须礼让他三分。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坚守这“三分”的分际,却不可以明言,用言语明白地宣称“上司太过分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当中,以夫妇为基础。家人卦清楚地标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妻相处出了问题,就谈不上什么管理。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必须从人际关系中来考验其道德修养。而人际关系中,又以夫妻最为密切,这一伦都做不好,遑论其他。齐家的重要性,表现在个人的修身推展为团体的管理。夫妇相处得好,立业、治国才能够合理有效。组织文化,如果能够重视同仁的家庭,从员工的夫妇来考察同仁的管理,相信必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家庭和谐,乐在工作才有实现的可能。

人伦关系的重点,在“公正”而“不公平”。古希腊和我国一样,主张“公正是道德的总枢纽”(Justice is summary of all virtues)。但是在注解上,有明显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必须合法而公平,我们却以为公正是合理(理大于法)而且实在不容易公平。

对上要有礼貌,但不可以谄媚、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过分宽松、纵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过分熟不拘礼。这中间的轻重分寸,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适当拿捏,这样,才称得上公正。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以致造成很高的难度。除非用心体验,不断改善,很不容易达成良好的人伦关系。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轴第三节  多元化社会更需要共识(1)

世界如果不能统一,人类即将趋于毁灭(One World,or none)。地球村的形成,原本是人类自求多福的惟一途径。要求生存,必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大同绝对不是一同,世界统一并非一致地接受某一种文化的洗礼,全体人类都过着同样的生活。大同必须包容小异,也就是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允许各色各样的生活方式,共存共荣,彼此都能够互相欣赏。

在往昔交通不便、资讯不发达的锁国时期,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大多采取闭关自守的策略。对于和自己的文化不一样的东西,都斥之为异端邪说,尽力加以排除,以确保自己的单纯和一致。

就整个世界来看,不同的民族,具有不一样的花样,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然而,就同一民族而言,则语言、文字、血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可以说相当一致。换句话说,不相同的文化,分别存在于不一样的地区,力求相安无事,适当地限制交流。

自从美国、前苏联两大阵营对立的情况解除以来,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加上越来越不能限制,使得原本各据一方的不同文化,到处交流,互相冲突,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同样一个区域,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花样。那些原先十分有凝聚力的血统、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于意识形态,似乎一下子丧失能量,再也拘束不了人们的行为了,更难以规范众人的思维。

相当一致的闭关时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必强调什么企业文化。整个社会,大家的想法十分相近,不论哪一家公司,都要按照社会风气所允许的方式,来进行经营管理。员工不论来自何方,彼此的观念相当接近,有一些奇怪的言行,马上为同仁所觉察,所制止。

现代多元化社会,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因为同一地区,大家的想法很不一致。各人有一套主张,而且都言之成理。这种情况,对于喜欢讲道理,怎样讲都有理的中国人,更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意见相当分歧,非常不容易整合。有些人看到中国人民主化的结果,越来越混乱。管理民主化等于胡作非为而不受限制,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乱说乱做,都可以找出相当的理由。形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反伦理、不道德局面,令人心痛不已,便认定中国人不适宜实施民主化的管理。

这种见解,显然又陷入“民主”、“不民主”的二分法陷阱,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最好把民主和不民主合起来想,才能够顺利地在现代这种“嘴巴上说民主,心里头想的并不是西方那一套民主”的中国社会,建立起合理的企业文化。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轴第三节  多元化社会更需要共识(2)

一般的说法,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不到7年的公司,根本谈不上企业文化,因为什么时候要倒闭,谁也没有把握。生存期间超过7年,就需要用心建构企业文化,以期生生不息,永续经营。

事实上,公司刚成立的时候,用不着企业文化的约束,大家在蜜月期间,自然尽心尽力,对于权利、义务,并不十分计较。当时忙于开拓市场,东西卖不卖得出去,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没有心思去想一些别的。市场没有问题,财务跟着伤脑筋起来。往往销售得越多,财务越吃紧,因为周转相当困难。大家看见老板披着风衣,抓紧手提包,经常为钱而奔忙,也就没有太多的怨言。等到市场、财务逐走上正轨,人事问题必然正式登场。原本没有意见的地方,现在也有了抱怨;本来认为无所谓的,现在也开始计较起来。于是,企业文化就成为修己安人的一套准则,也是管理有效的基础。

在企业文化多元化社会中,组织内部形成共识的意思是企业要想生存,必须上下一心,成员具有相当接近的看法,以期步调一致,产生同心协力的效果。

中国式管理的特色之一,是组织同仁因道结合。大家合则留,不合则去。在多元化社会中,结合少数志同道合的人,为达成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

企业和政府是不同的。政府并没有选择人民的权力,生为国民,政府一定要加以接纳,顶多在犯罪有证据,或者以莫须有罪状把他关起来,甚至于杀掉,否则必须承认他是组织的一分子,无法将他排除。企业就不是这样,有权力选择组织的成员,只让通过筛选、面试、试用的少数志同道合的分子进入公司,成为组织的一分子。企业可以选择成员,若是放弃此项权利,让不是同志,甚至于破坏分子进来任职,等于有门而不知设防,有人而各行其道,不但难以管理,而且不容易持续生存。

社会相当一元化的时候,企业的作风稍有不同,也相去不远。社会日趋多元化的时代,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必须倍加小心,合理地加以调整。

管理者重在决策,组织中如果没有人能够拍案定夺,样样要公听、公证,而且意见纷扰,莫衷一是,请问如何有效管理?民主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比专制政府来得缓慢,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明证。

没有人赞成独裁,因为一个人再有智慧、有能力,也绝对不可能万能到样样精通的地步。百密一疏,稍微有一些差错,独裁的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民主的历史,两百多年来也出现许多弊端,不是为资本家所控制,便是为黑道所操纵,黑金民主,大家也相当反感。中国人知道把民主和独裁合起来看,找出二合一的形态,即为专制。凡事未定案之前,十分民主,大家有意见,尽管说出来,谁都不用害怕。但是一旦拍板定案,相当独裁,这样就是这样,有意见便加以制止,违反的必定秋后算账。这种中国式的民主,其实就是专制,或者叫做开明的专制,大家为了迎合潮流,把它称为民主。以这样的形态,来建构我们的企业文化,形成我们的共识,应该比较符合实际的需要,更有助于凝聚同心,产生协力。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轴第四节  依理应变以求时刻都合理(1)

如前所述,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特色: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这三大特色,其实是一以贯之,目的在依理应变,以求制宜。在变动的环境中,尤其适用。

为什么说依理应变,而不说依法应变呢?因为从时间的观点来看,“法”是“过去”的产生;“情”是“未来”的埋伏;只有“理”才是“现在”的指标。

所有法令规章,都是居于“过去”的经验,在“过去”的时候,所设想而订立的。往往时过境迁,执行起来就觉得窒碍难行。若是强制执行,必然引起反弹。人情是为了“未来”而设想,希望在“未来”有所获益。一旦危急,对“未来”丧失信心,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情况,远比大难来时要同担来得容易而多见。

当前所面对的“现在”,既不能完全依据过去所订立的法来因应,也不可能寄望未来的情立即显现,发生当下生效的效果。完全依法办理,不是被视为刁难,便是被当做不用心、不负责任。寄望未来的情,即为临渴掘井,或者临时抱佛脚,反正来不及了。现在的情况,最好依“理”来应变。因为理会变动,具有弹性,可以因时制宜,产生合理的效果。

中国式管理的总体目标,在求“时中”,就是“时时都合理”的意思。时间变动,理也跟着改变,所以随时应变,可以解释为“随着时间而合理应变”,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权变”的特色。

依理应变必须掌握下述三个要点:

第一,依理应变绝对不是求新求变。中国人从易经的道理当中发现:“变的结果,有80%是不好的;只有20%堪称变得良好”。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便是人生离不开“变”,而变的结果十有八九不好,因此时常不如意。求新求变偏重“变”的一面,实际上是一种偏道思想。我们必须将“变”和“不变”合起来想,从二合一中把二看成三,找出一条“不可不变,不可乱变”的合理应变途径,而不是一心一意求新求变,终久造成乱变。

第二,依理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