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第3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雌搿
  程颐哪儿受过这个,苏轼在他的眼里一直是个油嘴滑舌的极品市井小调的高人,青天白日之下竟然敢对他无礼!
  大怒之下,他转身就走。还好他理智尚在,没选择和苏轼单挑,和宋朝第一文豪打嘴仗,他铁定当街吐血。程颐走了,官员们比刚出皇宫时兴致更高,一路踏歌走向司马光的灵堂,集体行礼,然后各回各家。
  回家之后,又有新的笑料传来。苏轼意犹未尽,在家里给程颐起了个绰号,叫“鏖糟陂里叔孙通”。鏖糟陂是开封城外的一个地名,非常偏僻,土里土气。这句话连起来读,意思就是在那个偏僻的没人去的冒傻气的地方有个人叫程颐。
  哇哈哈哈,全开封的官员们都拍案叫绝,苏轼骂人都这么有水平!实在是高!程颐在没进京之前,不管有多大的名望,本质上就是洛阳伊水边上的一个农民,鏖糟陂里,亏他想得出来。
  欢笑在继续,在人们的心中,甚至在苏轼的心里,这只是一时的调笑,人生是需要嘲笑以及自嘲的,这本是社交的一部分。可是谁能知道呢,就是刚才的这些小玩笑,让北宋走上了灭亡之路。
  官场的噩梦开始了,宋朝在这时开始变味儿。
  宋朝是最风雅的时代,截止到司马光去世,北宋官场是一种雍容端穆的气质。每一个官员都讲究举止礼仪端庄,哪怕身为宰执,都会因为发言时声音过高丢官罢职。
  在宋朝,一个没有风度的男人,不是男人。
  这一点在司马光吊唁事件上也得到了体现,苏轼讽刺得轻描淡写,程颐离去时口无恶言,仍然保持了各自的风采。只是私底下怎样就不好说了,比如在翰林院内部。
  帝师、侍读平时都在翰林院坐班,苏轼、程颐每天都要见面,午饭也得一起吃。厨子们开始作难了,河南的老夫子仁慈得像和尚,从来不吃荤,他们得给做素菜;出身美食之乡的蜀川苏学士却是位举世闻名的饕餮,此人无肉不欢,就算在流放的途中,也想方设法吃猪肉。
  生来的死冤家,早晚出事。
  年底十一月,馆阁人员的考试开始了,两人又斗了一次,程颐还是输家。作为当世第一大儒、理学始祖、帝师的身份,馆阁考试的出题人竟然不是他,而是嘻嘻哈哈伶牙俐齿的苏轼。
  苏轼很开心,他决定出个有难度、有力度、切实际、能发挥的题目,一句话,得体现出他苏轼本人的性格、水平。
  平心而论,他达到目的了——“今朝廷欲师仁宗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举其职而或至于媮;欲法神宗之励精,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而流于刻。”
  翻译成普通话是,现在朝廷想恢复仁宗时代的忠厚风格,但是怕没有压力官员们得过且过(媮,苟且),想延续神宗时期的励精图治,但又怕各大监督部门不能真正理解,执行得过于峻刻严厉。
  这个题目怎么样呢?
  非常不好说,每件事都有不同侧面的体现,每个人又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所以说到底,就看什么人想从什么角度去说事了。
  考题刚一公布,立即有人跳了出来。贾易、朱光庭,这两人是台谏官,他们弹劾苏轼大逆不道,这个题目严重污辱了仁宗、神宗。一个是苟且,一个是峻刻,我们至高无上的皇帝就是这样的吗?
  大帽子压过来,苏轼马上反驳。第一,这个题目切中时弊,哲宗时代处在岔路口上,宋朝要往哪里走,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何况馆阁人员是未来的顶级高官,他们参与进来,正是为将来打算。第二,他不是只出了这一道题,这道之所以当选,是由皇帝钦点的。
  御笔亲点,应该没事了吧。事情大了,谏官是什么,每天的工作就是想着怎么挑皇帝的错,苏轼想抬出皇帝来压人,纯粹是妄想。
  贾易、朱光庭加大力度,制造舆论,一定要苏轼低头认罪。这时终于有人看不过眼了,另一位台谏官吕陶出面,他认为苏轼的考题没有问题,宋朝是允许大臣说话的,就算仁宗、神宗活着的时候,也时常有人挑他们的错,为什么这时就不行了呢?明显是有人别有用心。
  他请皇帝注意,贾、朱两人是河南人,都是程颐的弟子,程颐和苏轼在百官去司马光府上吊唁时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情况,很明显是自成一党,欺负他乡人。
  哦,大家的眼前一亮,还有这样的内幕。可是转眼间看向吕陶的目光也变得复杂了,没别的,因为吕陶本身是四川人
  说同乡,大家都是同乡;说结党,不是哪一方单独结党!苏轼脑袋都快大了,吕陶简直是越帮越忙。可是这才是个开始,突然间有人插进来一脚,这人既不是河南帮,也不是四川帮,看上去一点关系都没有,却是点燃火药桶的最后一根烟头。
  王岩叟。
  这又是一位言官,本来和苏轼没有任何瓜葛,可他对苏轼的指责是最可怕的。苏轼罪不可恕,他在本质上坏掉了。首先他把两位皇帝的业绩当考题,任由臣子们评判就是错的。当错误发生后,又把责任推给现任皇帝,错的就不只是业务能力,还有道德品质!
  言官队伍里集体喝彩,王大人威武,同样是言官,看人家这力度。苏轼也知道危险了,这次他没再口头答辩,而是拿起了笔。
  拿起笔的苏轼是个可怕的存在,就像同样一句我爱你出自如花姐姐或者包租婆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事,由苏轼来阐述完全有两个结局。
  他居然能影响到圣旨。
  考题事件涉及了祖宗,小皇帝是不能沉默的。官方在上一次贾易、朱光庭弹劾苏轼,苏轼作出口头答辩时,给出的处理结果是赦免苏轼无罪;这一次苏轼笔答之后,官方把上一次的圣旨收回来了。
  王岩叟大怒!
  敢情他出手了居然还比不上贾、朱两人。圣旨赦苏轼无罪,是指有罪而不罚;追回了赦免诏书,那是认为苏轼根本就没犯罪,言官们指责错了。
  这时就看出了王大人和贾、朱两人的区别,无论是贾、朱两人,还是四川籍的吕陶,从传统上来说都是宋朝官场上的边缘势力。河南自古文风不盛,川人从苏轼开始才走出低谷,怎么能和王岩叟相比。他有自己的圈子,那一直以来都是北宋官场的核心力量。
  他在御史台、知谏院的本职部门里转了一圈,又到三省六部里走了走,随意地和几个同僚交换了些意见,突然间把矛盾无限制升级。苏轼算什么,考题不重要,他把火烧到了皇宫深处最神秘的地方。
  王岩叟说:“愿陛下不以牵制之爱而夺是非之正,天下幸甚!”希望皇帝不要因为某些能影响你的人的特殊喜好而混淆视听,这样天下才会有福。
  某些人是谁呢?整个官场都知道,可没人敢说。这是苏轼的最大护身符,只要有这个人在,天下虽大,却没一个人能伤害到他。
  透露个小秘密,几年前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屋子里发呆想心事,一个朋友来找我,说被他女朋友当面无视了,郁闷得深夜暴走,很想撞墙。
  那女孩儿对着月亮说她最爱的是苏东坡,那个有才、专情、人性各方面都完美的伟人我听着心里都难受,这么好,你嫁他去得了,还出来逛什么街嘛。对不起,我也犯酸了。
  这就是苏轼的护身符,各个时代的女人都爱他、珍惜他、保护他,在北宋哲宗初年时,这种爱护是无敌的。在乌台诗案中,弥留之际的曹太后为他求情,在神宗去世后,他迅速升官重回京城,无论谁反对都没用,这是为什么呢?苏轼本人或许是在几年之后的一个晚上才偶然知道的,可坊间八卦早就传遍了京城。
  那天晚上他在翰林院里值班,这是两制官的工作特点,皇帝的命令随时都会从宫里传出来,每天12个时辰,必须至少有一位翰林在班上等着。那晚苏轼的遭遇很奇特,宫里有人来,却不是传命令,而是召他进宫。他见到了高太后和年幼的哲宗。
  高太后问:大学士进京前的职务是?
  汝州团练副使。
  如今何职?
  翰林学士。
  你知道为什么会升得这样快吗?
  苏轼迟疑,小心地回答说:是陛下的错爱。
  不。高太后摇头。
  苏轼更小心:是太后的赏识。
  不。高太后仍然摇头。
  苏轼一下子站了起来:臣虽不才,尚知自爱,并不敢结交亲贵,图谋官职。说这话时他很痛心,升官不是官方的意思,就只剩下了同僚、上司的推荐,这对他来说是种侮辱,还被太后当面质问。
  却不料高太后说:升你的官,是神宗皇帝的遗命啊。他当年吃饭时看文章,看得入迷,每当那时,内侍们都知道那一定是你写的。他说你是奇才,只是可惜没来得及召回你,他就去世了
  苏轼痛哭失声,太后、皇帝也都流下了眼泪。
  这三种泪水各有缘由,时间长了才会看清楚。现在只说这件事,到底是神宗爱苏轼,还是高太后本人喜欢呢?
  一个谎言而已。
  神宗爱才,乌台诗案不杀苏轼是证明,但要说他有遗命召苏轼回京重用,就是搞笑了。他病危后连皇太子的册立都说不出话来,还有安排苏轼的闲心?退一万步讲,真有这样的命令,高太后就一定会执行吗?笑话啊,她这样听儿子的话,还会抹杀儿子一生的事业印迹吗?
  她想做,她才会去做,这是元祐时期的铁律,唯一的主旋律。这时王岩叟明知道她是苏轼的后台,仍然动了苏轼,没有效果之后,居然直指后宫,把事儿挑明,给她曝了光。
  高滔滔女士很愤怒,她很不理解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敢挑衅她呢?比如这个王岩叟,一个普通京官而已,居然敢用她孙子的名义来警告她。
  没有王法了嘛!
  当然她绝不会去想,王岩叟是言官,别说她只是太皇太后,就算是皇上本人,也是照说不误。问题是,皇帝在高滔滔的眼里什么都不是啊,这一辈子她见得最多的就是皇帝,上至仁宗、英宗,下至神宗、哲宗,哪个都拿她没办法,一向无法无天惯了的,突然间被个小小的言官顶撞,她很不适应。
  不适应的结果是,她使出了之前战无不胜的必杀招数——撒泼骂人。
  在宋朝的历史上,北宋、南宋各有一位皇后是极品,她们没说没管,无论什么事、面对的是什么人,她们都敢第一时间龇牙咆哮。南宋那位到时再说,北宋的就是这位高女士。她剽悍到了何种程度,有件事表现得很生动。
  她丈夫一辈子只有她一个老婆,这可不是宋英宗本人的专情指数太高,实在是高滔滔太狠了。某年某月英宗突然春心萌动,想搞些小动作,想想不敢,他走了个迂回路线。尽管他很不喜欢继母曹太后,但还是请她老人家求个情,让他娶个小老婆吧。
  曹太后答应了,她觉得很不好意思,高滔滔是她的外甥女,三从四德当年也是学过的,现在居然嫉妒到了这种地步,让丈夫连一个小老婆都没有,真是有辱家风啊。
  后面的事才让她真正地受辱。在她想来,官面上她是当时的皇太后,宋朝女性第一人,法定的号令天下;从私人角度上说,她是姨妈。无论怎么说,高滔滔都只有听话的份儿。于是她派了个内侍去,替她传了这个话。她满心以为,高滔滔会按规矩办事,除了无条件接受之外,还得亲自到她宫里来一趟,表现出认错的态度。
  她想得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