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妓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妓卷-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为关盼盼黯然神伤,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泪。捧着诗笺,大诗人爱不释手地反复吟咏,心想:张愔已经逝去十年,尚有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既使如此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追随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
  白居易对关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这时为何又要劝她以死殉情呢?这并不是他有心要伤害关盼盼,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能以死殉夫,实是女人的一种崇高无上的美德。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为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关盼盼接到诗笺,先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因而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张仲素见状,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哭了不知多长时间,渐渐地,关盼盼似乎已从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顶顶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了深深的内疚。于是,他托多方相助,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白居易六十六岁以后,官职是太子少傅,分管东阳洛阳之事。这时的他,年已垂暮,雄心大减,不再积极参予政事,而隐居在洛阳香山。自知来日不多,因而忍痛割爱,把心爱的骏马送给他人,并让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百年之后,两位妙龄佳人重演关盼盼的悲剧。从他的这一行动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经为逼死关盼盼而深深内疚了。
  后来,燕子楼因为关盼盼的故事而成为徐州的胜迹,历代均加以修茸。楼上至今仍悬挂着关盼盼的画像,神情秀雅,容貌艳丽绝伦,过往的游客,不但仰慕其风貌,更为她的贞情而感叹。
  殷桂英化鬼死缠负心郎
  唐宣宗大中年间,江南重镇徐州发生了一件怪事:新科进士王魁被赐官为徐州佥判,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不到三年,竟然引刀自刺身亡。对此事,众人议论纷纷,不解其中原故;而知情者都说:这是负心人应有的下场!
  要知事情的来龙去脉,还需从王魁中进士前说起。王魁是莱州人,出身贫寒,却禀赋独厚,不但人长得相貌堂堂,而且极富才情。为了摆脱窘困的生活境况,他读书十分用功,只盼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跳过了龙门,飞黄腾达。也算工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岁时,他就顺利地通过了州县的乡贡考试,成了举人。到大中十年冬天,京城举行进士会试时,他筹备了盘缠,进京参加考试。且满有把握,踌踌满志。
  唐代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项目繁多,而最让读书人感兴趣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高宗以后更形成进士科独盛的局面,士大夫们都以进士出身为荣耀。唐宣宗时期,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大多是贵族世家子弟,因此考试不甚严谨;而应考“进士”科的大多是平民阶层的读书人,都想通过这一途径彻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光耀门庭,因考取进士之后即可赐官,所以朝廷对进士的选拔十分严格,非博学多才、远见卓识的人难以通过。王魁虽长于诗文,但仍经——即阐明政见之文稍差,因此也象大多数应试者一样名落孙山。
  心气颇高的王魁原本是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应试的,一旦落第,无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顿感前途暗淡,渺渺茫茫。发榜后,便忧心郁郁地回到家乡,整日枯坐书斋,长吁短叹,不知如何是好。同窗的友人安慰他道:“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如今只不过二十四岁,虽然暂时受挫,仍可东山再起啊!”为了转移他的情绪,友人又怂恿他到烟花柳巷中寻些开心,等心情平复后,好再做拼搏。
  在友人的挟持下,王魁心不在焉的来到莱州城中的花柳之地,穿过弯曲窄狭的巷道,走进一处幽僻精巧的小宅。只见院内柳丝成荫、花木扶疏,一座小楼画梁雕栋。也许是听到了推门的声音,他们刚跨入院中,楼里就走出一位姑娘,她云髻半编,淡妆浅抹,一身杏红罗裙裹在发育初成的苗条身段上,随风轻荡,似一团舞动的火苗。看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然美目流盼,已藏着万种风情。从未涉足风月场合的王魁,一刹间被姑娘的美艳弄得不知所措。姑娘殷勤地把他们引入楼中客厅坐下,又亲自奉上香茗,摆上瓜果,热情大方。王魁只看着她忙来忙去,就象一只蝴蝶在屋中翩翩起舞,不由眼睛怔怔发痴。友人又把姑娘介绍给他,此乃当今红极一时歌星殷桂英,尤其善于弹弄琵琶。姑娘嫣然一笑后,也不推辞,取出一面琵琶低头舒指就弹奏起来,纤纤玉手上下抚弄,如水如泉的音乐便从琵琶中流出,轻轻回荡在客厅中,王魁顿感摇荡在云雾之中。一段情弹之后,殷桂英轻启歌喉,唱了一首小调,歌声幽怨婉转,就象一只夜莺在倾诉心声。只听得王魁如醉如痴,弹唱完后,三人品茗清淡,竟又是十分投缘,虽然身份迥异,心意却融融相通。不知不觉已到撑灯时分,桂英又备好酒菜深情地举起酒杯对王魁说道:“酒乃天之精华,妾为地之美物,王君拥美物而饮精华,一定是来年登第的吉兆。”这话可真说到王魁的心坎里去了,他听了大喜,张开双臂把桂英拥人怀里,接过她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晚餐后,友人识趣地走了,只留下情意相投的王魁与桂英。夜深人静,满院的花香透窗而来,两人春心激荡,只觉相见恨晚,畅叙之后、又相拥着走向绣床。
  金鸡报晓,晨光朦胧,桂英娇怯地靠在王魁胸前,细语道:“郎只管专心攻读,准备来年应试,一切所需,均由妾来张罗。”王魁感激不已,当即指天发誓:“今生若有显达,决不辜负佳人一片真心。若有相负,苍天可惩!”两人起身洗漱完毕,桂英捧来一方罗巾请王魁题诗,王魁挥笔写下;谢氏筵中闻雅唱,何人戛玉在帘帏;
  一声透过秋空碧,几片行云不敢飞。
  受到王魁盛赞的殷桂英到底是何等人物呢?细究起来,她还本是出身于官宦人家的一位小姐,后来因父亲牵涉到一桩政治案件中,使得家破人亡。年方十岁的桂英被一家著名妓院的鸨母看中收在门下,鸨母见这小姑娘天资独厚,于是下了大工夫培养,一心想栽培一棵诱人的摇钱树。殷桂英果然没让人失望,不但人长得越来越秀丽,诗书歌舞也造诣颇深,十三岁开始接客,很快就艳名鹊起,红透了莱州城。十六岁遇一富商,两情相悦,鸳鸯难分,于是富商以重金为她赎身,并置下这所楼院,金屋藏娇。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富商一次外出经营身遭暗算,从此桂英又失去了依靠,为了生计,她不得不重操旧业,但多以歌乐待客,很少以身相酬。
  这次遇到了王魁,也许是缘份所定,惯见红男绿女的她,却被大志未酬、满怀落寞的他引动了芳心;见王魁也对自已有意,使她心意笃定,不但以身相许,还不惜拿出自己的血汗积蓄,一心帮助这位布衣书生成就大志。从此,王魁在桂英的院中住下,红袖添香,专心攻读,两人形同思爱夫妻。
  善解人意的桂英为王魁把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王魁则心无旁骛,日夜攻读。秋去冬来,转眼又到了礼部会试之期,桂英精心为王魁准备好行装和盘缠,送他进京。临行前夕,两人彻夜不眠,难舍难分,整夜交颈互诉衷爱、互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