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 第6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居住,庭院里都是杂草,只有几个老太监来伺候,每天吃的只有残羹冷炙。不久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玄宗一病不起,史书上说肃宗碍于张良娣不敢去探望,恐怕是他没脸去,只是遣人侍候玄宗的起居,对外只传言玄宗有病未愈。

上元元年,七十八岁的玄宗病逝于西内的甘露殿。唐肃宗正在病中,忽然听到父亲病逝,心情郁悒之下自己的病势也更加严重。第二天颁布诏令让太子李豫监国。过不多久肃宗也命在旦夕。这时宫中又发生内乱,张良娣与李辅国本来是内外勾结,唇齿相依。后来李辅国专权,张良娣也受到他的挟制,以此两人产生了许多嫌隙。等到肃宗病得快不行了,太子李豫即位已经是迟早的事,李辅国见机转到了太子这边为自己将来打算,并且暗中帮李豫对付张良娣。

张良娣恨李辅国咬牙切齿,便想先除去他而后快,她召见李豫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都出自他的手里,而且擅自逼迫上皇,犯的罪上天都不会饶恕他!他心中所忌讳的只有我与你二人,现在皇帝正在弥留之际,李辅国连结程元振阴谋作乱,应该先下手诛杀了他们!”李豫声泪俱下说:“皇上病得这么厉害,不好去向他请示,假如忽然杀了李辅国,必然会使皇上震惊,这件事慢慢再说罢。”又含糊应付了几句,张良娣说:“太子先回去,慢慢商议也好。”

李豫前脚刚出去,张良娣便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进来密议。张良娣说:“太子过于仁弱,不能诛贼臣,你可不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同时许诺除掉李辅国后顺便废了李豫让李系做皇帝,李系本来非常痛恨李辅国,便一口应承下来。接着张良娣命内监段恒俊挑选了二百个精壮的宫卫太监,给了他们兵器衣甲,潜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同时假借肃宗名义矫诏让李豫前来长生殿,企图在李豫进来时趁机杀了他。

不料事情泄了密,程元振听到张良娣的阴谋急忙告诉李辅国。当下二人号召党徒去探听消息。恰好李豫接旨到来,正要进殿门,李辅国、程元振立即上前拦住说:“宫中有变故,殿下千万不要轻易进去!”李豫说:“有什么变故?现在有中使奉旨召我,说是皇上大渐,我难道就可以怕死不进去么?”程元振说:“社稷事大,殿下还是应该慎重。”说着指使手下簇拥李豫去了飞龙殿。

接着程元振与李辅国诈传李豫的命令,号召禁兵闯入宫中搜捕越王李系、段恒俊。张良娣听到兵变的消息,急忙跑到肃宗的寝室内躲避。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竟带着禁兵闯入肃宗的寝室,当着肃宗的面去扯张良娣的头发。张良娣哀求肃宗救命,肃宗一急闭住了气,上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李辅国将张良娣拖了出去,并将依附张良娣的几十个人一起用链子牵到冷宫拘禁起来。位七年,改元四次。享寿宫女内监都惊骇而散,五十二岁的肃宗独自卧在床上没人去管,受到这一场惊吓,不一刻就咽了气。李辅国见肃宗死去,就用绳子勒死了张良娣。其他越王李系、段恒俊等也被诛杀。张良娣有一个儿子只有三岁,取名为李侗,李辅国想要斩草除根,便亲自去捕杀李侗,待去了才发现这个三岁的孩子早被吓死了。

过了四天后,李豫即位,历史上称为代宗。李辅国手握兵权,军国大事全由他说了算,甚至对代宗说:“大但内里坐,外事自有老奴处分。”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辅国,不知道有代宗。

唐肃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他一生中几乎只宠幸了张良娣一个女人。张良娣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良娣只是一个封号。不过张良娣也确实出类拔萃,不论在长相、智谋,还是性格上,她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关键是填补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点。但是正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在处境危险的境遇下张良娣表现了一个女人最闪光的那一面,而在坐享其成的时候她又不惜一切为自己的亲生孩子打算,导致了宫廷的一系列变故。是是非非难有评价的标准,或许人性的险恶正是环境的复杂所促成。

第73节: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

唐宪宗(778~820年),即李纯。唐代皇帝。顺宗子。公元805~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李绛、裴度等人宰相,利用藩镇间矛盾。先后平定刘辟、吴元济等的叛乱。其他的藩镇也表示归顺。他在藩镇暂时臣服朝廷的形势下,骄傲奢侈,广事收纳地方官的“进俸”,户口流散因而更甚。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死。

永贞元年八月,在位仅八个月的唐顺宗在宦官俱文珍的逼迫下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为太上皇。李纯即位,是为宪宗。宪宗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夏绥、浙西、淮西、淄青的叛乱,收回了江淮财赋,其他藩镇也相继降服朝廷。

浙西观察使李■厚赂权幸,得到了盐铁转运使的肥职,史称其“割剥六州之人以富其家,或劫杀其身而取其财”,后来被调为镇海节度使。夏蜀叛乱平定以后,朝廷又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藩镇多畏惧入朝。李■的心里也忐忑不安,宪宗授李■左仆射,遣使到京口讯问他入朝的行期。李■杀死留后王澹举兵造反,兵败后被械送京都。

李■被擒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姓郑的侍婢跟随着他。夜里李■撕自己的衣襟,在上面写下自己内心的冤屈,以及以往治理军政的功绩,并说他自己是被张子良所出卖。写完后,李■对郑氏说:“你把这份状子藏在裙带里。假如我有机会当堂申辩,就会成为宰相或者杨、益二州的节度使;假如没有申辩机会,就要受到极刑了。一旦我不在人世,你一定会被没入掖庭,皇帝问起来你就把这份状子给他看。”郑氏含泪应诺。

李■被送到长安城西南腰斩。等到李■被杀的时候,京城起了弥天大雾,三天都不消散,有人还听到鬼哭的声音。果然不出李■的预料,唐宪宗从李■的侍婢手中得到他留下的帛书,内心颇为疑惑他的冤情,从皇宫里取出几件黄衣赐给已死的李■及其子弟,命京兆府收葬了李■。

李■叔父的儿子李鸽是宋州刺史,听到李■谋反的消息恸哭了一场,强令妻子奴婢,无论老幼,都根据脖颈的尺寸制成枷锁,自拘到观察使面前请求治罪。朝廷怜悯他们,所以从轻发落。

李■的宗属大都官居要职,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挑选的歌妓婢妾都是当时冠绝于时的美色。他到浙西吃了败仗之后,没收后配在掖庭的婢妾中,除了这个姓郑的,还有个姓杜的,都是姿色艳丽,一时无双。

姓杜的婢妾名叫杜秋,历史上也称做杜秋娘(娘是古代妇女的泛称,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杜秋娘是唐金陵人,入宫以后得到了唐宪宗的宠幸。说起杜秋娘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但是提及一首非常有名的《金缕衣》应该都有印象,其诗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就是杜秋娘所作,写的是光阴易逝,青春难留,要在最年轻的时候恣意欢乐,不要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空自后悔哀叹。这首诗也是杜秋娘传奇一生的真实写照。

杜秋娘原是金陵的一个青楼歌妓,她天然丽质,即使不施朱粉也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女子。而且谈吐诙谐,能歌擅诗,成为纨绔公子声色场中追逐的对象。镇海节度使李■听说了她的艳名,便去与杜秋娘相会,一见之下十分倾心,于是要将她带入府中充为侍妾,杜秋娘也欣然相从。李■娶秋娘为妾时已六十七岁了,而秋娘芳龄只有十五岁。“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意思是人不风流枉少年,但是风流也离不开权势财富作底子。李■看中了杜秋娘色艺双全,杜秋娘也看中他的权势。

李■的府中艳妾如云,都是一时之选,但是杜秋娘一首《金缕衣》就足以让她们失色。李■对杜秋娘极为宠爱。李琦掘铜山铸私钱,造盐填私囊,拥兵自重而图谋反叛。等到李■死后杜秋娘作为罪犯的家属被没入掖庭,她顾眄依依的窈袅身影深深地吸引了唐宪宗。宪宗心动之下便召幸了杜秋娘。因为她才貌过人,一度受到宪宗的宠爱,给她赐名为杜仲阳,做了宫中女官。

宪宗的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娶了升平公主,著名的《打金枝》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的轶事。因为郭子仪功烈卓著,所以朝廷对郭氏与别的宫妃不同。郭氏生下了穆宗李恒。元和元年进册为贵妃,元和八年群臣先后三次请宪宗立郭氏为皇后,当时宪宗后宫多嬖艳,怕郭氏得到尊位后钳掣他不能肆意,因此找借口推脱。

后宫里的美女虽然很多,但杜秋娘凭借她在青楼为歌女的阅历深深吸引着宪宗,始终在宪宗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宪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宪宗后期开始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丹药多有毒性,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无故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弄得宦官人人自危。元和十五年,宦官陈弘志毒死了宪宗,穆宗李恒继位,秋娘这时已三十多岁,但风韵不减当年,她又被穆宗召幸。为了掩人耳目,穆宗命杜秋娘为皇子漳王的褓姆兼教师。穆宗也很短命,杜秋娘后来又经历了敬宗与文宗两朝。文宗太和年间,漳王受诬陷被废除,唐文宗诏赐杜秋娘归老还乡。

等她被朝廷弃置回家时衣食无着,过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一些名士听到她既老且穷的困境都十分同情哀伤,杜牧为此写下一首长诗,记叙她的身世经历。后世以杜秋娘泛指美女,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有时也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李■的另一个婢妾郑氏就是他临终前托付帛书的那个,也有人说当初在裙带里藏着李■帛书的是杜秋娘,但是宫闱事秘,世人对于真相不得而知。

穆宗即位后,尊郭氏为皇太后,凡朔望三朝都率百官到宫门为郭氏祝寿。郭氏在兴庆宫颐养了多年,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都得到皇帝的孝顺尊敬。唐宣宗与郭氏本来是名义上的嫡母子关系,但是宣宗却对郭氏十分冷淡。挑起皇帝对郭氏仇恨的是宪宗的生母郑氏。

郑氏当初是李■的婢妾,郑氏及笄的时候,有相士说她将来会生下一个天子,当时李■心有异志,便将她纳为侍妾。李■败亡郑氏没入宫掖后成为郭氏的侍女。那时候太皇太后郭氏是宪宗的贵妃,宪宗在贵妃宫里出入时看见郑氏姿容艳绝,便召幸了她。郑氏本是个有罪的人,忽然得到宪宗的宠幸使其它嫔妃都十分气愤,一腔郁闷发泄在郑氏身上。只要宪宗不在眼前,郑氏便会受到包括郭氏在内的后宫嫔妃的随意打骂,但她想到自己罪婢的身份只有眼泪往肚子里吞。

郑氏被宪宗纳入后宫,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李怡,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母亲的关系,李怡幼年时寡言少笑,宫中都以为他是白痴。待他稍大了些被封为光王,更加韬光养晦,不让别人猜到自己的心事。

会昌六年六月,唐武宗病重,宫中的宦官谋立李怡,因为他们认为李怡是个白痴,当了皇帝好被他们控制。当时武宗有五个儿子,年纪都很皆幼弱。三十三岁的武宗死后,宦官便立李怡即了帝位,是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