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49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定藩,雪莲!

从这两个名字就不难看出,杜睿出征之时,对短时间内解决吐蕃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好在杜睿运筹帷幄,将士拼死用命,吐蕃战事一帆风顺。

“也不知道夫君如今是不是瘦了!”一直都很安静的可卿突然说了一句,“听人说吐蕃地处高原,气候多变,这会儿骄阳似火,下一刻便是漫天风雪,夫君定然是受了不少苦的!”

可卿一句话,众女的心顿时沉了下去,杜睿在前方厮杀,她们如何会不担心,若是杜睿当真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话,他们这一大家子孤儿寡妇可怎么活。

众女不约而同的在心中打定了主意,下次再有战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杜睿去了。

“众位姐妹!”汝南公主不忍见众女如此担忧,急忙岔开话题,道,“来!都不要说这些了,如今睿郎率我大唐王师平灭吐蕃,此乃天大的幸事,为我们的夫君干上一杯!”

众女也学着男人的样子,纷纷起身,端起酒杯,道了一句:“饮胜!”

#¥#¥#¥#¥#¥#¥#¥#¥#¥#¥#¥#¥#¥#¥#¥#¥#¥#¥#¥#¥#¥#¥#¥#¥#¥#¥#

与此同时,吐蕃,逻些城内。

吐蕃的重建工作依然在进行着,捷报发出去已经过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算起来的话,圣旨也应该到了。

“圣旨到~~~~~~~~~~”

伴随着一声尖利的甩腔,一个内监捧着圣旨到了逻些城外,跟随而来的还有一队侍卫,以及杜睿的那个老熟人。

杜睿强忍着内心的激动,自打当年他自泉州出海远洋,已经多年未曾见到过杜鲲鹏的,只是听人说他辞了官,在四处游历,却不成想居然到了吐蕃,看那一身紫绶朝服,杜睿很快就猜到了他此来的目的。

“杜兄!久违了!”

杜鲲鹏见着杜睿,也是难言激动之情,当年在杜陵隐居之时,两人互为挚友,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份友情却从未淡过。

“承明!许久不见了!”

杜睿笑着,将众人引入了原先吐蕃赞普的王宫,而后率领众将正要跪接圣旨,却被前来宣旨的内监止住了。

“宋国公!奴才此来,圣上已有口谕,众将为大唐社稷,不辞劳苦,浴血沙场,特别恩命,诸位将军不用跪了!”

众将闻言,顿时一阵激动,跪接圣旨乃是惯例,如今李承乾恩命众将不用跪,这乃是天大的殊荣。

“末将谢恩!”

这时内监才展开圣旨,扯着公鸭嗓宣读了一番,内容无外乎就是此次平灭吐蕃,众将劳苦功劳,将众将好好夸奖了一番,回朝之后会有极其丰厚的赏赐,而后就是宣布杜鲲鹏接任吐蕃都护府的大都督之职,最后责令杜睿即可班师回朝。

接了圣旨,众将都是喜气洋洋的,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再没有什么是能得到皇帝嘉奖更让他们高兴的事情了。

杜睿接过圣旨,吩咐人带传旨太监等人下去歇息,对着杜鲲鹏恭贺道:“杜兄!此次受命镇守吐蕃,兄长总算是可以一展胸中才学了,小弟恭喜兄长!”

杜鲲鹏笑道:“有何值得恭喜的,为兄此来也不过是捡了个现成的,要是没有贤弟与诸位将军浴血。拼杀,我便是有冲天之志,也无处施展!”

杜睿引着杜鲲鹏坐下,问道:“兄长!此来吐蕃,不知心中可有成算!”

杜鲲鹏道:“昔年也曾在吐蕃游历,对吐蕃民情,山川地理倒也了然于胸,只是有一事还需贤弟代为解决,不然的话,为兄这吐蕃都护府都督的位子,只怕也做不牢靠!”

杜睿笑道:“兄长有事,尽管吩咐就是,小弟自然尽力!”

杜鲲鹏道:“倒也没什么旁的事,吐蕃平定,百废待兴,唯有这钱一途,为兄还不知该如何解决,临行之时已然在圣上面前夸下了海口,不动用朝廷的一文一两,如今大话说出去了,贤弟总不能看为兄的笑话吧!”

杜鲲鹏说得轻松,可在场的众将一个个眼睛都瞪得老大,钱还是小事,这可是天大的事,修葺城池,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哪一样不用钱,没有钱,哪一样能做得成。

方才见面的时候,众将见杜睿对杜鲲鹏甚是恭敬,还以为此人定然才学过人,不然的话怎能与杜睿结为好友,如今看来这分明就是个大话王,这等大话居然赶在皇帝面前说,难道此人不知道死字该怎么写了?

誰知道杜睿听了,非但没有丝毫为难,反而显得胸有成竹,笑道:“兄长还是老样子,小弟心中在想什么果然瞒不过兄长!”

杜鲲鹏也笑道:“贤弟在这逻些驻足不行,难道当真就是为了修葺这逻些城,眼睛还不是盯着那西南边吗?”

杜睿倒也不隐瞒,点头道:“兄长所言不差,小弟确实记挂着那天竺!”

天竺!?

众将闻言都是大惊,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吐蕃刚刚平定,杜睿怎的又将目光对准了毫不相干的天竺,难道杜睿还打算将天竺也一并取了不成!?

第五篇 风云 第六十四章 议征天竺

在场的人听到杜睿的口中居然蹦出了“天竺”这么个词,都觉得脑子有些不够用了,方才还在说,怎么才能治理好吐蕃,怎的一下子又和天竺扯上了关系,要他们不惊讶都不成。

唯独席君买的眼里精光闪烁,一双眼睛睁得老大,若有所悟。

秦束琢磨了半天,还是不解其意,忙问道:“兄长,安定吐蕃,这和天竺有什么关系?”

众将也是不解,纷纷出言相询。

还是杜鲲鹏不想让众将再费思量,解释道:“杜大帅的意思就是说,若是出兵灭了天竺,这钱财问题就解决了,推行郡县就是最好的选择。”

“灭天竺?”

众将闻言都着实吃了一惊,一个个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难以置信。

秦束问道:“可是就算把天竺灭了,能弄到那么多钱财么?我在长安时也见着过不少天竺来人,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分明就是缺衣少穿的,他们会有钱!?”

天竺有没有钱?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天竺很有钱,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有,作为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即便是生民穷的要死,可那些寺院之中的金银财宝,确实堆积如山,这大概也是佛教国的一贯传统了。

杜睿前世曾到过泰国,就曾亲眼见到过一个普普通通的手工业者,一家九口的温饱问题还没能解决,却倾尽所有给寺庙捐献了十几颗宝石,为的就是向佛祈福,保佑全家人。

天竺也是如此,作为一个等级制度森严,远胜吐蕃的国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祈求来世,而上层阶级要通过宗教来达到控制这个国家的目的,对于佛,自然也是不能吝啬的。

可是和众将解释这个,显然没几个人能听得明白,杜睿思索了一番,道:“天竺地域广阔,气候温热,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若是灭了天竺的话,大唐就会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金银粮草就不会有问题,足够吐蕃都护府使用。”

杜鲲鹏这些年来行走天下,对于天竺也不算陌生,接口道:“岂止是够用,应该还有很多节余,朝廷还可以支用。”

薛万彻闻言,皱眉道:“可是天竺也是个大国,其实那么好灭的,如今吐蕃覆灭,我们虽然得到了那么多的牛羊,可是要攻入天竺,道路却难行,牛羊能带过去的不多,要是短时间内灭不了天竺,我军陷入了困境的话,可就不好办了!”

薛万彻的担忧的确有些道理,但是杜睿却根本就没放在心上,答道:“天竺虽然是个大国,却是四分五裂,彼此间连年征战,与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相似,大唐若要灭天竺,应该费不了多少事。”

杜睿之所以这么有把握,还是因为大唐的历史上,曾出过一个王玄策。

后世的历史学家喜欢将王玄策当成一个外交家,但是杜睿更喜欢将其称为一个将军,统帅。

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但是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世绩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杜睿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简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在原本的历史上,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曾经奉命出使天竺,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罗顺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

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见他们的财货多,贪婪之心大起,竟派了两千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泥婆罗,也就是后世的尼泊尔。

在泥婆罗,王玄策与泥婆罗王阿姆修瓦尔曼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泥婆罗借得七千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一千二百名精锐骑兵,凑凑合合组成一支上万人的杂牌军。

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就带着这么一点儿军队,王玄策踏上了复仇之路,对印度发起进攻。

阿罗顺那当然不把王玄策这点军队放在眼里,出动数万象兵前来围攻。王玄策沉着应战,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打得阿罗顺那丢盔弃甲。

其时,天竺一方的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汉代时,常惠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此战过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一一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王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在王玄策的指挥下,这支杂牌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攻城略地,打得阿罗顺那闻风丧胆,无路可逃,印度兵将与唐军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法,只得去投靠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

然而,王玄策接踵而至,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

王玄策大概是考虑到即使把东印度灭了,大唐离得太远,得不到好处,只能便宜靠得近的泥婆罗和吐蕃,这才接受了尸鸠摩的求和,放了东印度一马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至此,王玄策的复仇之举非常成功,回到长安,向太宗献捷。太宗大喜过望,封王玄策散朝大夫。

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