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3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论地位,两人是天壤之别,宋九乃是朝廷的副相,杨业仅是一个降将,就是他那个什么大将军在宋朝眼中同样什么也不是。然而杨业虽迎了出来,并没有诚惶诚恐。

    宋九叹息一声。

    做人是要有傲骨的,没有骨气还能成为名将吗?

    但可能这个骨气后来导致他与潘美之间发生矛盾,那么结果只有一条,必死。

    宋九坐下,杨业神情平淡,略带着一种惋伤,倒是他夫人有些戚戚。不是折氏没骨气,而是怕宋九上门找麻烦,当年她可是用剑直接往宋九脖子上架过的。

    宋九道:“折娘子,你勿用担心,你们折家对朝廷忠心耿耿,两国交战,各为其主,过往了就过往了。”

    之所以找上门,不是报复,一是好奇,二是想拉一下关系,省得狼牙谷事件重新上演。

    “宋公有大量”

    “不知宋公上门有何指教?”

    “我闻听你有数子,皆能征善战”

    “我是有七子。”

    “真七子啊”宋九心中嘀咕道。

    杨业继续说道:“不过其他诸子还小,只有长子与二子稍稍能上战场。”

    “能否让我见上一见。”

    杨业莫明其妙,不过还是将他几个儿子喊来,一一介绍,长子杨延朗(因避讳后来改名延玉),次子杨延昭,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杨延昭才二十一岁,其余的十几岁,几岁,因此杨业听宋九说个个能征善战,很是不解。

    宋九同样莫明其妙,杨延昭是老二,为何后来成了杨六郎。

    难怪前世说杨家将乱演又(*),明明穆桂英是杨文广的夫人,却成了杨文广的老妈。

    但这时候宋九误会了,杨六郎确实排行老六,之所以这么排,他还有几个堂哥,也就是他大伯杨重勋的孩子。

    宋九忽然灵机一动,问:“他们谁能单独领兵作战?”

    杨业犹豫一下说道:“长子延朗能勉强之。”

    “他呢?”宋九指着杨延昭问。

    “延昭做一裨将可以,单独领兵恐不能。”

    “这样啊”

    “不知宋公何此一问?””

    “让我想一想,”宋九道。他刚才产生一个想法,北汉拿下了,即将到来的是宋辽大会战,有那个妖人耶律休哥存在,以自己这半坛醋大约是想不出破解办法了。

    但战术不行,战略上可以,毕竟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儿金手指。西夏对宋朝造成了多大牵制作用?因此他将眼光继续放在辽东,关注着乌舍国。虽然一批武器开始向乌舍国发运,然而宋九还是认为力度不够,无他故,燕颇等人军事能力不行。

    然而从国内选派将领,有能力的不会过去,愿意过去的没能力,又对契丹人陌生。因此他想到了杨家将。真正的杨家名将杨业,杨六郎,但现在杨业说杨六郎青涩,只有杨延朗行,可宋九根本不知道这个杨延朗在历史上做过什么。

    而且那个杨家将也让宋九担心,若是因为自己,让杨延朗死了,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气

    最后宋九还是没有说。

    说了一番客气话,宋九回去休息。

    赵匡义开始安抚百姓,还要让刘继元派人将那些继续在反抗的官员将领招降。

    这时潘美忽然说道:“陛下,臣在城中听闻太原有王气,望陛下将太原城移于汾水之东。”

    “丈人,这有些不妥吧。”宋九说道。

    大家古怪地看着这对翁婿。

    “小九,有何不妥?”

    “太原已成为我朝的城池,河东也成为我朝的河东,它也是未来国家的重要大门,移于汾水之东,一旦外敌南下成功,恐无险可守也。”

    隔着一条汾水,姓质截然不同。

    在河西,太原城北与西皆是群山环绕,南边是沼泽与洼地,东面是汾水,因此易守难攻。但移于河东,却是一滩平原与甘草地,将变得与开封城一样。

    潘美说道:“是如此,然而有此城在,百姓恐始终不甘,陛下仁爱,不杀百姓,若有人蛊惑人心,万一有变,你可负责得起?”

    宋九不能作声了。

    北汉军队战斗力并不强,然而很奇怪的是,这些将士在其他地方不行,但一入太原城,个个就象喝了鸡血一般,或者城中有一个大祭师在施展蛮化图腾,还是那种耐久姓的。

    就象这次,十几万大军奋勇惨战,还活活攻了一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宋九并不知道的是若无他的推动,武器,经济,史上这次生生强攻了两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当然,城中没有大祭师,更没有所谓的王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原城成了北汉百姓精神上的象征。如果自己强行劝阻,万一有事,自己悲催了。

    沉思后,默认了岳父的做法。

    说到底若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城池再坚固也不行。就象开封,城池不是不坚固,并且因为幽州在契丹人手中,赵匡胤为防契丹人南下,于城外广种树木,最后还不是被金人攻破?

    赵匡义对这个王气更忌惮,于是同意潘美的意见。

    军民开始建设新城。

    但宋九又找到潘美。

    建新城也罢了,潘美将街道从“井”字形改成了“t”字型。

    平常没有事,顶多变相地延长了距离,但它在防御时会出大问题。井字型的街道皆是横竖街道,战时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兵力物资调到危急处,战马也可以狂奔。

    但t字型街道不同了,不但使得距离变长了一半,也不利于战马奔跑。这会使防御能力更加下降。

    于是宋九说道:“丈人不能这样做,若是这样,不如不建城墙。太原离胡人近,国家有盛有衰之时,一旦处于低谷,胡人南下,有太原城在,就可以成为重要门户。但若太原失守,胡人大军可以轻易抵达洛阳与京城。子孙将会受害之。”

    潘美犹豫不决。

    宋九又劝道:“丈人,你恐王气在,移城我理解,但过犹不及了。”

    最后被潘美采纳。

    它只是一件小事,大军徐徐后撤回。但不是从潞州这一线,而是爬越了太行山,到达镇州。

    宋九感到不妙,赵匡义在镇州开始将诸将聚集,有曹彬、潘美,崔彦进,李汉琼,刘遇,米信,田重进,还有宋偓与宋九、赵延美、赵德昭等人。

    赵匡义说道:“朕想讨伐契丹。”

    大家显然很失望,拿下北汉,赵匡义只字不提封赏,却要摸老虎的,因此一个个沉默不作声。

    宋九坐在下首,赵匡义这种心理他能理解,拿下了太原,做到他大哥与柴荣没有做到的事,信心高度膨胀,这才变更了计划。

    但是

    想了想,他还是站起来说道:“陛下,攻围太原城一个多月,每天血战,随后协助百姓筑新城,又攀越太行山,天气炎热,军士困乏,再战易成师老之军。再说太原有功,陛下还没有赏赐,臣担心下面诸将士心中不乐也。”

    本来有一次发财的机会,那就是攻破城池后,大肆掳掠,虽然太原穷,终是一国之都,然而在赵匡义制止下,大家伙几乎什么也没有捞到。

    宋九话刚落音,崔翰说道:“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契丹又不备,取之甚易,时不可失。”

    “崔卿此言极是,宋卿,朕也知道将士有些困乏,正是如此,所以不赏也。一旦行赏,将士失去动力,更无战意。若等将士恢复体力,契丹那边同样有防范,收回幽州更难。契丹使者觐见朕时,朕就说过,朕出兵太原,若契丹遵守和约,朕恕之。否则战也。宋卿勿言。”

    当然,有这个勇气是好事,可是打一个太原城,还耗了三代人的努力,幽州同样城高墙固,不比太原差多少,况且它背后非是北汉,而是强大的契丹。兵贵行速,但不能用在幽州上。

    打到现在,又修新太原城,爬了一座太行山,到达镇州,然后再打,将士能不累吗?那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疲军之师。

    然而这时候潘美在朝他狠狠瞪眼睛。

    宋九还是不甘心,赵匡义又喝道:“既得陇,复望蜀!”

    得陇望蜀在后世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人心不足,但在这时却是一个褒义词,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将隗嚣围在西城,四川公孙述派兵援救。刘诱留盖延与耿龠弇率兵围之,又写信给岑彭说如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

    还有一个出处,曹拿下张鲁,司马懿进谏说刘备以武力与欺诈俘虏了刘彰,蜀人未定就去争江陵,这个时机不能错过。曹却说人就是苦于不知足,已得陇,还望蜀。最终未听,导致最后后悔莫迭。

    一个得陇望蜀,雄心勃勃造就了丰功伟业,一个得陇不望蜀,最后汉中大败,三国。

    宋九不能作声了。

    不然以后宋军大败,赵匡义能怪罪正是因为自己进谏,而丧失良机的。

    那边潘美又在狠挤眼色。

    宋九道:“如那样,如今粮帛耗之一空,若战幽州,必须调运大量粮草物资武器过来,押送到前线,这必须要对那边地形熟悉,同时也要有一名重将协助,以防幽州人劫持供给,臣恳请以杨业助之。”

    “准。”

    诸臣将散后,潘美将宋九拉到一边说道:“陛下意已决,你何必招陛下不快?”

    “丈人,你认为这次出军有几分胜算?”

    “无论胜负,关你何事,看看有谁反对过,你是文人,难道不知袁绍帐下谋士田丰的故事?”

    “陛下非是袁绍。”

    “陛下不是袁绍,但你能否说服陛下,若因为你的强行进谏,三军士气动摇,这个后果你能不能负担?败就会有人追究你的责任,胜了你就是一个笑话。”

    “也是”宋九在眼前浮现着一个瘦削老者的身影,呆了一呆。

    “而且郭进”

    “丈人,郭进是怎么死的?”宋九猜出郭进必死,可具体细节仍不大清楚。但潘美做为军方的最高层人士,未必不会不知道。

    “郭进勇猛过人,除了田钦祚,有几个能敌,但郭进不能忍,实际过了这一关,他同样会海阔天空,老郭未过去啊。”

    宋九终于明白了,难道监军军事天赋非得要与主将相当吗?若此,王侁有什么军事能力?之所以让军事能力能拿得出手的田钦祚去做监军,正是赵匡义对郭进不放心。郭进开始没有明白,从白马山回来,看到田钦祚种种产生不满,于是告御状。赵匡义小做处罚,但继续让田钦祚做护军,这时候老郭隐约明白了。

    仍田钦祚还在继续挑衅郭进,郭进说了几句,田钦祚将真相捅破,赵匡义不放心了,郭进还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在绝望之下自杀。

    郭进是立下大功遭遇的悲惨下场,其他大将如何做想?

    所以明知道不可为,也没有人敢进谏劝阻。甚至宋九喊出这些大将的心声,也没有人敢附和。

    “丈人,以这种心态,你认为能拿下幽州吗?”

    “谁知道呢。”

    “若是败,有什么方法减少损失?”

    “败吗兵败如山倒,谁有本事能减少损失。”

    “丈人,你知道的,如今这支大军久经沙场,乃是一支劲旅,如果灭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