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40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午时分,杨业挑选出八千兵马,带着壮丁与弓箭手撤向金台屯。

    “杨将军,切记,坚持四天后,无论前方发生了什么,立即向遂城撤退。”

    “宋公,”杨业跪下。

    “起来吧,”宋九看着一队又一队人马踏上浮桥,眼光平静,不管未来如何,最少近四万民夫,一万六千多名壮丁与弓箭手,四千多名伤员,基本平安返回了。

    在这时候,余下的宋朝兵士心神都有些恍惚,于是耶律休哥果断地组织主力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宋九喝道:“杨将军,走。”

    杨业拨马离去。

    宋九又喝道:“传令,放弃第一第二道防线,往第三道第四道防线撤退。”

    又是一番血战,宋军终于撤到第四道防线,兵力压缩在一起,终于牺牲了无数将士,将辽军击退。

    然而这一退,前面两道防线全部丢给了辽军,粮车墙推到大军后方,壕沟推平。宋军全部压缩到拒马河边这个扁长的区域里,那么辽军骚扰会更加得功。

    太阳落下又升起,到了第二天,辽军攻击力又缓了下来,然而在换班时又发起了一次猛烈的攻击,将最后一道防线也撕得七零八落。然后在吃晚饭时忽然再次发起一次猛攻。然后到夜间又突然发起一次强烈的夜攻。

    这种不定时的猛攻,挑动着所有宋军的神经,也一点一滴地将士气削弱下去。

    好在后面传出两个好消息,三万九千余民夫与数千名伤员成功抵达雄州城,在向后方继续疏散。杨业也到达金台屯,如宋九所料,与辽军发生了一起短兵交接后,因为宋军士气悲壮,加上杨业的英勇,将辽军击退。然后杨业成功地在金台屯构建了一道防御阵线,壮丁与弓箭手以及第二批伤员向遂城平安地转移。

    第三天,最重要的一天开始了

    

    开封还不知道前线的恶化。

    潘美将应州与朔州的一些将吏与耆老送到京城。

    赵匡义召见。

    其中一个长者说道:“久陷边隆,有粟不得食,有子不得存养,不想到余年重睹日月。”

    赵匡义感慨万千,赐以衣服冠带。

    实际这些归顺的汉人对赵匡义多少产生一些误导作用。

    两国开战,边境的百姓最苦,不仅是辽国边境的百姓。也有一些汉人想投奔宋朝,但不是多数。

    想要燕云汉人向往宋朝,还是宋九在宫中说的话是最正确的,第一个宋朝要努力内治,使百姓富裕,安居乐业,第二个就是狠狠地打击,使整个燕云地区残破,那么汉人便会认为辽国不能保护他们,反过来就向往宋朝了。

    这两者缺一不可。

    军事强大,内治不行,不能使燕云汉人归心,毕竟在韩德让协助下,辽国越来越重视幽州汉人的生存了。

    内治强大,军事弱同样不行,因为燕云汉人认为宋朝不能保护他们,是弱小国家,不会认可。

    如果听这些老者拍马屁的话,后果会很惨的。

    不过赵匡义仍然很高兴,只是他忽然想到了宋九的那封长奏,心上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些百姓刚送出宫,王继恩带着刘全圭进宫。

    “陛下,败、败了。”

    雍熙北伐开始,王继恩去了易州调拨粮草,不是粮草在易州,而是易州离前线近,呆在易州可以以最快速度观察到战场形势,再根据情况下达粮草调动命令。

    但在宋初,赵大赵二对太监防范很严,曹米崔三人资格有多老,因此王继恩呆在易州成了空气人。

    曹彬岐沟关兵败,王继恩迅速逃到雄州,正好遇到了刘全圭,于是将他带到京城,事态严重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曹彬让王继恩消失,也让王继恩不满,因此抢先来京城报告前方消息。

    两人几乎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赶到了京城。

    “败了?”

    刘全圭忽然大嚎起来:“陛下,救救宋公吧。”

    他是最早撤离的一批人,但不是撤离,而是命令后方布防。后面发生的情况他不知道了,然而看到辽军越来越多,甚至小皇帝来了,太后来了,宋军现在兵马不少,可是三军大败,士气低落,离后方又很远,一百多里的后退之路,无疑会成为一支死亡之路。

    “快说说是怎么一回事。”

    “郭二死了,王枕死了,大黑死了,死了好多人,拒马河都一度让死尸堵塞,战场上躺满了死尸,宋公受伤了,宋公杀人了,杀了三个敌兵”刘全圭说完后又泣不成声。

    如果潘美与曹彬杀三个人不稀奇。

    但若换赵匡义、赵普、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战场上亲手杀死三名敌人,那会造成什么样的轰动?

    可是谁都不想要这个轰动。

    王继恩道:“陛下,还是让奴婢来说吧。他是河中坊人氏,因为素性勇敢,让宋相公挑选出来做门客侍卫,曾陪宋相公去过辽东,这次又陪宋相公去了前线,一直呆在宋相公身边,对前线情况比较了解。”

    然后他根据一路上从刘全圭嘴中听来的消息,经过加工后一一禀报。

    可能与事实略有偏差,但大约经过都说了出来。

    “陛下,救救宋公吧。”

    赵匡义却不能回答。

    军事上是他的短板,可他也是一个高智商的人物,听了王继恩禀报,也迅速判断出宋九用意。这是用生命在为后方兵民赢得一份生机,尽管他仍然不知道宋九在那种情况下,如何将一万多兵士组织成型,发起冲锋的。好象史珪、杨业、符昭寿与刘知信各部并不在一起。

    赵匡义当然想救,不仅是宋九,几万民兵,还有五万多禁兵,那是最精锐的禁兵,可是怎么救?王刘二人从前线回来,再到诏书送到前线,有这时间,黄花菜早凉了。况且就是来得及,前线是什么状况,有多少兵马逃出来,有什么将领逃出来,那些人可用,现在不得而知,如何下诏书?

    忽然他身体摇摇欲坠,王继恩连忙将他扶住:“陛下,陛下”

第四百十四章 铁血之路(十四)

    又是一个傍晚,晚霞似是在天空涂满了鲜血。

    两天多的苦战,再度倒下了两千多名宋兵,还有近千名宋兵受了重伤。

    然而这不是最可怕的消息。这几天看到太多太多的死亡。

    最可怕的消息是斥候带回来的。

    宋九猜对了一半,看到杨业在金台屯,辽军也有些急了,从侧面调出许多军队,攻打杨业。然而这时候杨业手下八成是骑兵,而且个个都是哀兵,加上杨业十分强悍,虽中了两箭,仍身先士卒,在杨业带领下,辽军又被杀退,若非宋军困乏,此役说不定会取得一场辉煌的大捷。

    这两战更坐实了杨无敌的美名。

    面对这个杀神,辽军怂了,惹不起就不惹吧,大军徐徐向东北方向赶来,沿途又有陆续的援兵抵达。

    用意很简单,逼向岐沟关河南,将河南占领,宋军就会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然而辽军却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从金台屯到岐沟关并不远,他们速度却很慢,到了傍晚时分,离拒马河还有二十几里路,似乎有意放宋军一条生路。

    东面有路,白沟道是大道,而且是最近的道路,逃吧。

    萧燕燕与耶律休哥会有这个好心么?

    郭守文,范延召,史珪,杨延昭,田绍斌,刘知信,李继宣,呼延赞八名大将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即便“小人”史珪也是一个成名已久的老将。

    可此时个个都不作声。

    当然耶律休哥不会有这么好心,这是耶律休哥将金台屯生生切断,逼迫宋军走白沟道。防止围得太急了,宋军狗急跳墙,让辽军伤亡惨重。甚至人家这几天就象没有看到拒马河上的浮桥

    这是阳谋,马上撤退,可以想像,在白沟道上耶律休哥肯定布下了一个大口袋,准备将宋军装进去。

    若还是不撤退,那么到了明天,可以抽调更多军队到河南,将宋军包围。当然,宋九不可能在这里坐以待毙了,那么只有一个结果,求救,耶律休哥便可以从容地围点打援,扩大胜利果实。一旦围住,这几万兵马早晚还得崩溃,甚至自动崩溃。

    “耶律休哥”郭守文苦笑道。

    宋九说了多次,不可小视这个人啊。然而还有许多宋将在边境陆续胜利后,再次得意忘形。

    可现在呢。

    呼延赞道:“管他们,撤吧,不就是一百来里路吗,杀吧。”

    “那就退,”宋九苦笑道,他原计划还是白沟道,但现在走白沟道,却是两样的结果。

    又对郭守文说道:“郭将军,挑选几名勇士,前往雄州,让他们尽量抽出一些兵力,到达白沟屯接应。”

    “好。”

    实际若是轻装前进,可能速度快一点,一天就能到达白沟屯。

    但是不可能的。

    甚至可能援兵到来了,正好送耶律休哥的开胃点心。

    但也不大好说,也有可能信送到雄州,再调派救兵,又要两三天时间,耶律休哥不会在意。

    更有一种可能,雄州兵力空虚,即便有一些逃兵逃到后方收拢起来,也无法聚集了,再加上各堡砦防备辽军南下,前线抽不出兵力援救。这种可能机率是最大的。

    最后是什么,只有天知道了。

    那就准备撤退。

    然而新的问题来临,无论耶律休哥在白沟道上布下了一个怎样的口袋,眼前还有无数辽军,谁让人家兵力多呢?

    就是想要撤到河对岸,也要必须留下一支兵马死死挡住辽军的攻击。这是真正的死死的,只要谁留下来,谁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死!

    那个留下来。

    史珪附在宋九耳边说了几句。

    “这怎么可以?”

    “宋公,慈不掌兵,必须取舍啊。”

    

    “朕就是想救,派谁去?”赵匡义苦笑道。

    能打的都送到前线了,要么驻扎在西北,或者其他要地,京城里也有一些能打的,都是老家伙。

    然而现在就是要快,这些老家伙会骑马,可能架得住一千多里长途跋涉么?

    王继恩道:“陛下,奴婢都想到一个人。”

    “谁?”

    “奴婢去岭南时,曾经看到过一个小将,宋相公与潘将军对其皆交口称赞,此时正在京城。”

    “谁啊?”赵匡义迷茫道。

    平南汉一战中,主要是潘美的功劳,兵力也不多,将领同样也不多,不过也有一些表现好的将领,十来年下来,都陆续成长起来。

    “是郢州防御使尹勋的儿子尹继伦。”

    “朕知道了。”

    赵匡义第一个妻子就是尹崇珂的妹妹,其实尹崇珂的妹妹还是潘美妻子田氏的表姐妹。这个不管了,宋朝权贵喜欢联亲,亲套亲那能套到天边去。尹崇珂父亲是尹显,尹显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一个老三,两人岁数差距有些大,叫尹勋。不过与他的大侄子尹崇珂相比,两人差距也很远。尹勋在任时擅杀部属,多有不法,不过考虑到他是二弟的亲戚,赵匡胤便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尹继伦就是这个尹家老三的孩子,好象才三十几岁,在平南汉时,王继恩说他是小将倒也可以。

    虽是亲戚,但赵匡义对尹继伦不大熟悉,问:“他行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