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抗日突击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空降抗日突击营- 第55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有了上述四大经典回答,当袁房以一名唯一与会中国人的身份起身提问时。所有人都一致认为,他将代表名义上的中国做出理所当然的反击。

而这个反击,随即将不可避免地落入早就事先做好的圈套中,然后以一个世界性的笑料,去慢慢抵消即将到来的那个新式武器造成的巨大冲击。

可是谁能想到,这个看上去年龄不过三十的记者袁房,竟然莫名其妙地发出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而且还莫名其妙地直奔看上去最弱的丘吉尔而去,这一切太出乎意料了吧?

当现场所有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部集中到了丘吉尔那张老脸上,原本一直做出半梦半醒样子的他,脸上标志性的肥肉顿时愤怒地抖动了起来。

妈的,那个混蛋高卢雄鸡戴高乐,中国人给了他什么好处,这睡狮能随便给人吗?

“袁房先生,你这是一个逻辑递进关系上的推断,这个”

丘吉尔说着,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的确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但此时此刻,在这种场合,这个问题就非常yīn险了。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掉进别人挖好的相互关联的陷阱中,但如果避而不谈

一刹那间,丘吉尔感觉到满头大汗,似乎一下子全部涌了上来。

这时,杜鲁门侧目向他望来,而坐在更远一点的斯大林,则颇有深意地举起了手中的烟斗,低头划燃了一根火柴,然后才看似不经意地扫了一眼过来。

就在这时,袁房突然再次一笑,举手示意道:

“新闻官先生,作为一名来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国度的新时代中国记者,我的问题其实在说出口的一瞬间就已经自我完成了回答。所以我的问题问完了,谢谢阁下给予敝报的这次采访机会。”

几天后,当袁房微笑着款款而坐的照片,登载在无数大报小刊上,并在第一时间送到孟遥手中,孟遥一下子笑了,盯着报纸就对岳军说:

“能让世界第一大老狐狸哑口无言,我们的袁房袁大记者算得上第一位了。呵呵,给他记上一个特等功。”

许久未露面的陆涛、高志远,这时不禁相视一眼,随后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

自从乔巴山率领他的死忠投身突击营,从而一举开创了突击营从未有过的大和平时代,蒙古境内竟然再也没有了不时响起的枪声,以及那些层出不穷的暗杀和社会破坏等活动,作为三巨头之一的陆涛、高志远,便彻底抽身而出,两人一个坐镇政务院大搞经济建设。一个执掌五大总部之首的总政治部,手握国策与军令大棒和舆论导向,一时间风生水起。不知不觉中竟也让突击营多年以来都想推进和改善的一些官僚主义和骄娇二气作风,一下子等到了巨大改观。

而在最敏感的乔巴山任用上,突击营也拿出了绝无仅有的诚意和魄力,将突击营第二统帅的位置,毫不犹豫地给了乔巴山,从而也用事实解除了乔巴山及其追随者的惶恐不安和忐忑恐惧心理,也让本身还是很有领袖能力的乔巴山。真正焕发出崭新的激情与活力,主动承担了巡视全蒙古原有旧牧区并调研、走访牧民,同时还联系并召集了多次具有规劝蒙古王公贵族之意的高层会议。为孟遥期盼已久的安定、团结祥和的社会局面,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尤其可贵的是,他还在一周前,亲自将斯大林帐下最为倚重和重要的蒙古大公云强。秘密派来与他谈判的连续多个使团。全部送到了孟遥面前。

当然,这份真诚和忠心,也带给了乔巴山巨大的现实回报。现在不仅陆涛主动让出了原本属于他的老二位置,而且内部高层也逐渐认可了新的突击营四巨头这一新的最高领导阶层。

现在陆涛和高志远,两人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突击营的社会构造和经济建设中,庞杂而事无巨细的事务性工作,也使得两人已经很久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孟遥面对面见上一见了。

而能够让两人突然放下手里的工作,联袂找来。当然不是大事就是要事。这一点对马路遥是心知肚明的,而且两人一过来就将各自手上的一打报纸甩在他的桌上。倒也让他偷偷窃笑了一下:若不是美苏两国这么联手闹腾一下,恐怕这两位还会闷头于政事吧。

将两人迎进来,然后亲手泡上两杯新茶,孟遥这才从岳军脸上将目光转到了陆涛和高志远身上。

“你们怎么凑到一块了,不是誓言不拿红旗不相见吗,莫非”

所谓红旗,是三人之间的戏称,指的是各自的成绩。比如陆涛接手政务院之后,在乔巴山分担了二把手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久,便誓言要将本年度社会生产总值提升30个百分点。而高志远则豪言,今年要让全蒙古12岁以下的蒙古族少年儿童入学率完成百分之六十以上,同时要让入学后的蒙古族汉字普及率达到标准以上。

呵呵,像这样的好事,孟遥当然求之不得。这不就是后世的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嘛。如此好事,如此好人,怎么突然擅离岗位了?

“这是怎么回事,北极熊果然要在北方四岛动手了吗?”

陆涛说着,将面前的一张刊登着斯大林接见朱可夫等将领的巨幅照摊开,唾沫星子多少有点四溅的样子。

孟遥抹了抹脸,转而望向高志远。高志远两眼一瞪,也是将桌上的报纸同样铺开大声喝道:

“别看我,这报纸上杜鲁门的手指在什么位置,你给我们俩说说。”

孟遥嘿嘿一笑,揉着鼻子道:

“这还用我说吗,那边是北方四岛,这边当然就是琉球群岛了,一东一西,一美一苏,不这样联动他们怎么能惊动二位大驾呢?”

“少跟我们嬉皮笑脸,赶紧的,我们准备如何出招?”

“如何出招,当然是左右开弓绝不手软啰”

一边说着,孟遥一边将陆涛、高志远一手一个拉到巨型沙盘前,眯眼在北方四岛、琉球群岛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群岛之间,来回巡视道:

“按照我们四人年前召开的战略布局会,以及驻日特遣军和北海舰队两军动员会部署,孙浩波已经回到了他原来海军的位置,现在暂代琉球群岛军政决策大权,手握北海舰队一支驱逐舰编队,一支潜艇支队,另有一个旅的增援海军陆战队,加上琉球自有海陆空驻军,麦克阿瑟占不到便宜。”

“至于北方四岛,除了择捉岛有我们原来的代表性的一个陆战连,其余三岛都还没有派部队上去。所以,在朱可夫扬言要派军夺岛之前,我想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正式亮出我们原本的真实面目了。”

陆涛、高志远闻言顿时脸上一喜,异口同声道:

“这么说,空降军这个旗号,这时候你终于决定正式亮相世界了?嗯,恰如此时,恰如其分,不然不足以吓退一东一西这两个庞然大物哉。”

“不错,不仅如此,我还要向四人团自请战令,也要为突击营新的开疆拓土大业,做一份我的贡献”

乔巴山的声音,不知何时忽然从门外传来,同时霍顿兰夫那特有的大嗓门也随后响起:

“营长,还有我,请营长在派出我们那犹如天兵天将般的空降兵出击时,一定也被老夫我投下去,哪怕只给我一个连,我也要跟着大家去南洋开创一番新天地。”

不用说,乔巴山、霍顿兰夫看来早已被突击营的南洋战略弄得神魂颠倒,如今在美苏联手出招后,两人再也沉不住气而联袂找来了。

这是如今新的四人团,于今年制定的最后一个建国前的战略动作。其核心内容,就是在挑逗或者美苏主动开启争端后,立即以“空降军”本来面目,分别在北方四岛和南洋出击,从而吓阻美苏的进一步战略动作,尽可能使历史轨迹还原到原来主线上。

而针对南洋派出军团,除了大将级别的宗华在南洋诸国中疲于奔命和分身乏术,目前的确尚无一个主帅级别的人物坐镇。也正因为如此,在最近的几次四人团会议中,乔巴山也是几次请缨,自我降格也要求去南方第一军群,哪怕执掌其中的陆军金三角特别集团军(下辖三个dúlì旅),或者陆军南洋特别集团军(五个dúlì旅或常设旅),他也愿意。

这个提议,老实说四人团中的陆涛,倒是颇为意动,而高志远则态度十分不明朗。当然陆涛的出发点,肯定是有他的考虑,乔巴山去了孟遥就不能再轻易过去,而高志远则是更多地徘徊在不愿乔巴山太过涉水军权之上。

但无论怎样,现在都是到了必须决策的时候了。

第四卷抗日烽火第681章、北方四岛

苏联《红星报》在原来蒙古的乔巴山时代,曾经有一支强大的驻库伦编辑记者队伍,除了总部占有一座极其宏伟的大楼之外,在各盟还有记者分站。突击营以步步为营的“新城联建”战术成功拿下蒙古全境后,孟遥便下令将这座蒙古人的首都名称由库伦改成了乌兰巴托,但其首都地位却没有完全保住,只是成了蒙古人民联邦政务院的所在地,而位于那片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塞外江南绵延大山之中,原来的突击营蒙古基地依然还是最高军事统帅部所在地,所以现在人们基本上将当前的蒙古以地理划分,将蒙古形象地称之为南蒙古和北蒙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红星报》以及《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法兰西日报》等美英法苏国的报纸,方才得以在北蒙古首府乌兰巴托继续留存。而南蒙古首府蒙古基地,他们却至今都没有一家申请获得批准入驻。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原来老蒋亲自找孟遥要的一个记者站名额,老毛亲自点名派驻的一个名额,以及孟遥出于平衡和消息输出考虑而特批的几个名额,目前在外界津津乐道的蒙古基地,分别驻有这几个与突击营有着特殊关系的中外记者站:

已经算是台…湾的《中央日报》,已经随大军渡过长江并在南京建立了第一个南方记者站的《新华日报》,持有极大民主精神和民粹思想的《大公报》、《申报》,然后就是战前德国的《德意志报》。

而谢尔科夫作为苏联声名卓著的军报《红星报》驻外记者站名义上的站长。实则暗中是有双重身份的:笔头还算过硬的编辑记者,以及少校军衔的军中契卡。

同时,作为有幸没有在蒙古改变了主人的前提下得以继续留在原地的外国记者站。在敏锐地觉察到近两天突击营非同寻常的军事调动之际,让谢尔科夫又是高兴又是惊疑的是,就在他为情报传递和解析头痛时,突击营新闻宣传局的那个局长岳军,突然亲自出面将他们这些外国记者头头脑脑全部请了过来。

来后也没多的废话,直接宣布突击营将史无前例地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实兵空降作战演习,而他们这些外国记者。将作为特邀嘉宾随军观摩。

这一下,谢尔科夫一下子彻底放心地裂开大嘴笑了起来:这意味着,他可以不加掩饰地将情报陆陆续续送回国内了。

很快。身在莫斯科的云强,在契尔柯夫的邀请下,立刻会同谢尔科夫派回来的《红星报》一名记者,连同相关的《消息报》《苏维埃日报》等官方大报的头头脑脑。一起赶到了克里姆林宫。

在看上去十分愤怒的斯大林身旁。站在面似沉水的朱可夫。

为期一周的突击营空降大演习。每一个精彩瞬间,以及每一处值得记录的战术要点,都被清晰地记录在无数的照片上,如今正分门别类地一一摊开在众人眼前。

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最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