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巨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陆海巨宦- 第2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说到“莫氏愿与阮氏共守安南”时极为动情。那意思就是说我们莫氏为了安南的黎明百姓。愿意自己吃亏,和阮家平分天下。

李彦直却冷笑起来。道:“什么丹书铁券!这是你们发得的?我奉朝廷命令,吊民伐罪,巡抚安南,阮信小小一个地方豪强,也敢抗拒?就冲这个我就容不得他!不用说了,你这就下命给他,限他三日之内解甲,十日之内到升龙来请罪,那样我还可奏请朝廷,放他一条生路,否则的话,就等着阵前受死吧!”

莫正中莫文明没想到这几日对安南大小政务都未加干涉地李彦直,在这件事情上会这么强硬,眉头都皱了起来,可他们手头并无兵权,该怎么做根本就没话语权,莫文明道:“可是黎氏那边……”

“那边我也会下令给他,”李彦直道:“黎氏最好是乖乖听话,撤回清华去,若敢犯我虎威,我也会叫他知道代价!”挥手送客,道:“就这样吧,你们尽管安心办理政务,怎么对付阮家和黎家,我自有主张。”竟不容他二人对此事再置一语!

第二日,升龙方面便在李彦直的授意下谴责阮信起兵害民,又以极强硬的态度呵斥黎氏,要他赶紧退到清华去,等待升龙这边的处分!

哪个地方的老百姓都一样,喜欢政府对外采取强硬态度,升龙地区的士民对黎氏感情已淡,听说他们来犯边都极为愤怒,见升龙政府态度坚决却又多了几分好感。

阮信气得哇哇大叫,他反口责骂莫家兄弟引狼入室,但他这么一个莽夫,打舆论战如何是李彦直的对手?

这段时间李彦直极力约束兵将不得外出,除了帮忙维持治安之外,尽量使老百姓和士林感觉不到大明军队的存在,对各种和士林最贴身地民生事务他又全不插手,任莫氏折腾去,做了好事有他一份背后支持的功劳,出了问题则由莫氏去背黑锅。他本人却巡回于升龙城内各处学校讲学,或到城郊宴请乡村父老,极尽亲民之能事。蒋逸凡在旁组织安南有名的诗人士子,把这些事迹都写成诗文,传播了开去,使李彦直到达升龙虽只短短半月,但其文名已是深入人心,士阶级也好,老百姓也罢,都把他看作一代儒宗,都道大明是来了一个大宗师,却多忘了这位“宗师”背后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与之相对的,阮信的种种荒淫无耻却安南地官员被揭发了出来,如克扣军饷,如残杀百姓,如侮辱文士,如奸淫妇女——这些也都是确有其事,只是蒋逸凡一系将之加以强化传播而已,百姓士子本就不喜欢阮敬,又听说过一些阮信飞扬跋扈的事迹,厌乌及乌,在蒋逸凡的宣传攻势之下无不将阮信视为虎狼一般的恐怖分子,至于这头虎狼说的话,传到升龙地区能起到的作用自然就微乎其微了。

这也就罢了,在确立儒家信义的同时,李彦直又嘱咐莫氏将阮信的粮饷供应断了!

安南的国本乃是洮河三角洲的农业带,北部山区边关并不产粮,一切供给全靠升龙调配。由于三角洲是平原地带,无天险可守,北部边关又是面向大明,精兵强将历来聚集于此,无论是黎氏莫氏还是阮氏,捏紧粮饷供应都是其控制北部边关军力地不二法门。

莫正中心里虽不愿意现在就将阮信逼上绝路,但面对李彦直这样“堂堂正正”地要求却毫无还手之力。是啊,阮信眼下是在对抗升龙啊,那升龙断他粮饷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若是不断,反而显得莫正中心中有猫腻呢。

莫正中是安南地老派官僚,控制朝政以后早把产粮州县的官吏都换了,他玩起政务倒也得心应手,这粮饷他说断就断,这一来可就把阮信逼上绝路了!

“将军,我们还有一个月的蓄积,”阮信的参军禀告说,“可是我们不能再等一个月了啊!”

若等到粮饷将尽,那大军就乱了,那时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其实阮信对李彦直的大军也颇为忌惮,毕竟那是威震四海的精锐部队啊,在升龙又是以逸待劳——可现在他已经没有选择了,要么是束手就擒,要么是等着饿死,再要么,就只有铤而走险了!以阮信的脑袋,在现在的局势下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来了。

“杀吧!杀回升龙去!夺回安南!驱逐明寇!”

跟着便不顾北面俞大猷的虎视眈眈,直接扑往升龙。

阮信叫响了“驱逐明寇”口号,还真引得十余个地方群起响应,且那十几个地方所在的位置,刚好有将升龙包围起来的趋势。一时间安南境内硝烟四起,莫正中、莫文明都甚是担忧。

李彦直却稳如泰山,笑谓众人道:“他来得正好!”

命唐举在城北小七里湾驻防,准备迎敌,“且守他一守,不用急着决战。”

又命殷正茂率领偏师,由莫家的人引着,先把周围那十几支响应叛乱的地方势力给平了。

蒋逸凡问李彦直将以何计对付阮信,李彦直道:“阮信手里的粮饷,怕只有一月的份吧。”

北部边关有多少存粮,升龙这边的兵部是有数的,而升龙这边的家底,蒋逸凡殷正茂等早就到有司翻阅过了。

“对。”蒋逸凡回答说。

“如果他守住边关不动,那么那粮饷就能支持一个月,可是大军一动,一个月的粮饷最多就只能敷用半个月,也就是说,唐举只要扛住他半个月……”

蒋逸凡接口道:“那阮信就玩完了!”

“不是阮信完了。”李彦直道:“他不会那样就玩完的,我估计以他这样人的性格,一到平原地区,军中又缺粮多半就会纵兵劫掠乡村,以劫养兵了!”

蒋逸凡醒悟过来:“若他真这么做,虽能苟延残喘,但结局只会更惨!一旦民心厌战,恨贪官污吏甚于抵触大明,就不止是阮信完了,而是安南完了!”

“胡说八道!”李彦直骂了他一句,说:“安南不是完了!而是去蛮夷而进于中华!你跟了我这么久了,怎么说话还这么没分寸?”

蒋逸凡哈哈大笑,连道:“对,对,都督教训的是,那时候安南便去蛮夷而进于中华了!进于中华,进于中华!”

第六卷 陆海巨宦 之六十一 七里湾

时当夏季,安南位于热带,在这个季节里实在不是人过的日子。

唐举在升龙东北的小七里湾排布防线,他手下有一万三千多人,其中六千人是广西新军,四千五百多人来自江浙,剩下的多来自闽南。此外,还有一支七千人的安南部队也归他指挥。广西人对安南的这种天气最适应,闽南人也还好,江浙籍的就有些受不了了,尤其是部分来自苏北的士兵,在连日的湿热酷暑中已病倒了一片。

“蒲伊啊母啊!”唐举敞开了衣服散热,已经有点发福的肚皮露在外头,看起来有些奇怪。他是闽南人,又常在山地行走,自认为对湿、热本都耐得,可来到这里还是不习惯,这里的天比福建更毒辣,这里的水也让他喝的不习惯。

但怎么不习惯,他也还得撑下去,作为升龙北部防线的最高将领,在开战以后他就奔跑得比普通士兵还辛苦。

小七里湾是一条半椭圆形的曲线河湾,面对东北刚好有个凹处,洮河的一条支流在此经过,连带着方圆二十里内的湖泊,连成一片水乡。河流与江心岛交错存在,有些江心岛已经开发成了沙田,有些则还是原始森林,真是一片极好的战场。

唐举将自己的部下分为鸟铳团、火炮团、近战三部、水军三部、冲击大队。鸟铳团和火炮团是不用说的了,近战三部是卫护部队。水军三部都是海军转为内陆水师,冲击大队是五百二十名经过严格训练地荆楚刀手,乃是精锐中的精锐。这里是没有骑兵的,就算北方有马运到这里,很快也就会脱毛,跟着病死,根本不能存活。取而代之的。是从附近征集到的上百艘小船,水军三部驾驶着这些小船在小七里湾来回穿梭。在本地渔人的指点下熟悉这里的水势、地势、搁浅处。

此外还有郑屈所率领地七千名安南士兵,唐举将之安排在了边角上作为配合兵力,并不太倚重他们。

诸战斗部队各就各位,唐举却得处处跑,这头看看火炮团、鸟铳团安置的地点对不对,根据他地作战经验随时调整,那边看看近战部队有无懈怠。跟着又驾驶小船巡检水军三部,在这酷暑之下这么奔波,让他连战甲都穿不上了,一开始是只穿短衣,后来短衣都穿不了干脆赤膊,没两天下来全身就晒得黝黑如铁,军士望见,非但不觉得长官不够庄重。反而为长官如此卖力而自我激励振作。

李彦直不是被局势牵着鼻子走,而是以大战略布局来一步步推动局势的发展,所以早于阮信南下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布置了小七里湾的攻防,所以唐举的时间其实很足。殷正茂曾质疑过若阮信不走小七里湾怎么办,但看看地图。没等李彦直反驳他就自己推翻了自己的质疑——阮信要想绕过小七里湾,他就必须多走好长的路才能到达升龙,在粮饷不够的情况下这么做很危险,而且升龙和小飞龙岗也还有兵马,明军又位于整个大战场地圆心,要是阮信绕走迂行,他们仍然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应付。

天气虽然不好,但这种不利的状况对双方来说是同等的,唐举唯一担心的是会下大雨,使明军的火器无所用其长。那事情就不好办了。可这里是安南啊。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域,要想连续十天半月的都晴空万里实在是太奢望了。唐举也只好让鸟铳部队和炮兵部队都将火药保护好,将枪炮包好,同时没人都准备好刀剑、弓矢,万一阮信是在雨天到达,这些部队就要作为辅助队伍投入战斗!

很显然,阮信在谋略上根本就不是李彦直的对手,他果然带领大军,直扑升龙,也没绕行,就朝小七里湾开来。他地行动,在蒋逸凡看来就像他也是李彦直的手下,一步步地按照李彦直的安排行事一般。

但是,运气对明军来说似乎不是特别好。阮信的前锋距离小七里湾还有半日路程时,鸟铳团和火炮团的军官抬头望天,只见一片乌云随风飘来,赶紧下令收了枪炮,准备好肉搏的家伙。

水师部地军官则密切留意水势的动向,以备出击。

阮信是个凶猛而粗鲁的大将,局势又逼得他不得不拼命,所以他行军的速度相当的快,一路不断有安南情节浓郁的民壮在“驱逐明寇”的口号下聚集到他麾下。阮信从北部出发时只带来了三万两千多人,结果一路附骊而来的人竟超过了出发部队,虽然莫氏向各地州县发布了抵抗阮信的命令,但这些命令都没有得到遵从,就像当初莫文明带着唐举进击升龙一般,阮信这一路竟也做到了兵不留行!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阮信全军都为之士气大振,参军们和部将们都说道:“这是民心所向啊!只要将军到达升龙,振臂一呼,升龙十余万军民一定会倒戈而为将军前驱地!”

阮信也深以为然。

他和他地参军、部属们的这种看法,倒也不是盲目地乐观,至少有远、近两个前车之鉴在:远的是仁宣年间,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大明的军力虽然强大,但由于吏治腐败,一有安南豪杰揭竿而起,留守官兵便左支右绌,后来安南方面形成了一支正规的常备部队,很快就把大明的势力逐步排挤出去;近的就是唐举对升龙的攻击,既然唐举能够借由莫文明这个傀儡的向导,以不多的兵力迅速夺取升龙,那么手握重兵、又作为更能代表的安南、更有自主能力的大将,有什么理由打不赢这场仗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