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东流不复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水东流不复还- 第8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

    找不到杏花村,不如到齐山去看看。齐山不高,东西长,南北窄,山奇石嶙峋,山坡植了许多桃树和杏树,树枝的花蕾已经含苞欲放。

    春天就要来了!萍的心情立即变得开朗起来,忘记了找不到杏花村的遗憾。回来趁人少的时候,他们俩一人折了一大捧杏花树枝。

    师弟们看到他们捧着一大捧杏花树枝回来,忙洗了一大堆罐头瓶子,然后,把插满杏花树枝的罐头瓶子,摆遍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窗前、床头、桌……屋里到处充满春天的气息!

    萍在贵池玩了近一个星期,除了打麻将闹了点小小风波,没有一天不愉快,但今天是最开心的一天!

    未完待续

    附:秋浦河

    秋浦河发源于源头李吴山古属秋浦县,今归石台县珂田乡至贵池杏花村杜坞入长江,全长10公里,从南向北纵贯全区,沿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古石城遗址,有昭明钓台,有仰天堂等古迹名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数游秋浦,留下脍炙人口的《秋浦河十七首》,如“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成为秋浦河秀色的真实写照。

    附:春风醉雨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诗而得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池州人心中明白,贵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西有个杏花村,而且村中还有一口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能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的村志,恐怕只有池州《杏花村志》了。应当说,这全赖于杜公这首千古绝唱《清明》诗的巨大效应。杜牧在会昌四至六年44—46年出任池州刺史期间,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之后,历代名士慕名纷至,古村不断修建。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然而,千古杏花村,风雨流年,沧桑有变,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古杏花村十二景惨遭毁灭。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杏花村带来了生机。194年11月21日原贵池县政府提出,“将杏花列为县花”、“清时节作为杏花节”以及“把贵池变成杏花城”的美好构想。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贵池市在距昭明院遗址不远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杏花村公园———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佳节,这儿成为池州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壮志豪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十二景”中的杜湖,指的就是秋浦河入长江的那片水面。湖岸有杜坞庄、杜坞山,山谷里有渔村叫杜坞村。自古秋浦河有渡,称杜坞渡,篙撑桨摇,渡了千年百载。当地政府于1990年月,在“碧澄长似秋”的秋浦河建起了一座雄伟的杜坞大桥,结束了千年摆渡的历史,给杏花村杜湖名胜架起了一座壮丽的彩虹。1997年底,贵池市委、市政府把复建杏花村、开发杏花村景点作为确立“杏花村名牌”战略,将恢复建设杏花村的古迹摆了重要日程,此举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

    当年黄公酒垆的黄公井,史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当地杏花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杏花村酒厂先后开发了“杏村”、“牧童”、“九华山”3个注册商标的系列名酒,推出几十个品种的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为千古杏花村又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新千年世纪之交,随着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杏花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海外华人、欧华公司老板詹晓荣先生为古老杏花村所吸引,掀开了杏花村复建工程的序幕,建起了杏花村古井门坊、黄公酒垆和标志性的街心古樽雕塑。最近,池州市政府正着手组织绘制杏花村整体工程的蓝图,千古名村无限美好的明天,将在“两山一湖”的旅游热线,竖起一道亮丽的风景。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丁育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4月05日



………【第九十三章 杏花村之争】………

    :40:1025先说一个笑话。

    一次,萍和兴在贵池逛街,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人不停地说着话,他们就停下来听他说些什么。

    这是一个“文疯子”,不打人,不骂人。身脏兮兮的,穿的比游本昌演的济公衣裳还要破。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文疯子”说话流利,口才出众。不仅如此,“文疯子”还出口成章,满嘴的诗词歌赋,言必称“三皇五帝”,唱的也是古人、古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萍简单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看,老表,贵池的疯子都这么有文化!”兴笑着说。

    “是啊!高素质的疯子,还真是第一次看到,看来这里真是藏龙卧虎啊!”萍感叹道,“只可惜疯了,脑子不能做主了!”

    这虽是说的笑话,但皖南的文化底蕴非常令萍敬畏。

    再说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萍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先后完全颠倒——原来的县、区,甚至镇,变成了大市,地级市;原来的市、县降为区。池州和贵池就是这样,池州原来是镇,贵池是县;现在池州是地级市,贵池变成区。小的变大,爬到原来大的头。不仅仅是池州和贵池是这样,全国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比如,江苏的淮安和淮阴,湖北的荆州和沙市……笔者不一一列举,朋们如果有兴趣去查看,看看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有,留言告诉大耳郎。

    杏花村之争有来以久。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杏花村,有人说十几个,有人说二十几个。总之很多。

    杏花村之争主要发生在山西汾阳杏花村安徽贵池杏花村之间。别的地方不成气候,不具实力。

    一个清明节,两个杏花村。

    每到清明前后,人们时常想起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情景。那温暖扑面的春风,那迷迷濛濛的细雨,那村前村后含笑迎人的杏花,那湿漉漉的石板路,那小路两旁的小酒店——尤其是杜牧那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把清明、酒、杏花村边接在一起了。

    两个杏花村争论不休。

    安徽贵池杏花村说,第一、“清明时节雨纷纷”所描绘的清明时节情景,正是江南风光,应指江南早春景象,绝非华北地区黄土高坡的山西汾阳景色。第二,说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山西省汾阳县境内,严重违背史实。据历史记载,杜牧当年曾在池州当过两年刺史,对当地情况熟知。该诗所指“杏花村”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贵池,自古以来,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山西汾阳杏花村说,公元30年左右,唐代大诗人杜牧由并州南返,路过汾州杏花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且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汾酒又为中华名酒。

    安徽贵池杏花村说,我们那里也酿酒,两《唐》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没有杜牧到过汾阳一带的记载。

    汾阳说者举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为证,贵池说者又说《并州道中》也并不可靠。

    ……

    山西杏花村汾酒欲借“小杜”扬名,原也无可非议,但似乎杏花村更应该在烟雨中的江南。是的,自古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据说,其境内的杏花村唐代古井“黄公井”就是历史见证。

    “官司”一直打到国家工商总局。

    2001年,一位欧洲华商在池州申请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而此前已拥有“杏花村”酒商品类商标的山西汾酒公司随即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2002年9月,就在国家商标局发布“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初审公告期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2年9月29日、11月17日两次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接到山西方面提出的异议后,国家商标局极为慎重,先后经过审核和复审两个阶段,一直到2009年11月23日,审理终结,核准安徽省池州市黄公酒泸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历时7年多的“杏花村”商标之争才尘埃落定,而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也从此一分为二,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但又有学者提出异议。说,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见于杜牧《樊川别集》,而《清明》一诗,《樊川诗集》、《别集》和《全唐诗》却都没有收录,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此诗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学者们说,从读诗的角度来探讨“杏花村”,认为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学者们认为,在没有更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姑且将《清明》当做杜牧之作来读。“杏花村”三字,杜牧诗外,还见于唐时其他诗人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句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因为朱陈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欲以此来证明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理由是,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我们假设那个有酒肆的村庄叫“北辛村”,杜牧诗句如果作“牧童遥指北辛村”,便显呆板无味,而作“杏花村”,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此即古人常说的诗贵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谓意象须佳。杜牧的《清明》诗,与许浑、温庭筠等人诗,因为均是春日之作,其时杏花正开,所以多与杨柳对举,指开有杏花的村庄为“杏花村”。宋代名词人周邦彦《满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