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实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鸦片战争实录-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六章 虎门之烟(3)
在二万箱中,查顿?马地臣商行的鸦片占七千箱,占第二位的是颠地商行,约为一千七百箱,两者差距很大。
  据美国领事彼得?斯诺的报告书说,美国人根本没有鸦片,只有为英国人代卖的鸦片一千五百四十箱,已经全部退还给义律。
  烟深海国
  阴历二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九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送来报告说,鸦片趸船已送来了缴出的鸦片。
  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海关监督豫厚庵等一起,从广州乘船去虎门监察鸦片的缴出。
  钦差大臣乘坐的船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烟深海国”四个字。
  没收的鸦片共有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和二千一百一十九袋,比义律申报的还要多一千多袋。除去包装,净重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合一千一百八十八吨。
  装鸦片的容器主要是芒果树木材做的,一百二十斤重的箱子长约一米,宽和高各为五十公分。象虎门这样偏僻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能装进二万个这样木箱的仓库。因此在广场上围起坚固的木栅栏,搭起带漆盖草的临时仓库。周围戒备森严,有监督的文官十二人,军官十人和士兵一百人昼夜巡逻。
  据林则徐的日记记载,开始接收鸦片是阳历四月十一日,全部接收完毕是五月十八日,实际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此事必须认真进行。在皇帝的身边有反革新派的权臣,稍有差错,他们便会借机拖后腿。
  在虎门接收鸦片的原因,除了它靠近伶仃洋外,还准备从这里由水路运往北京。如果从陆路运送,要雇用大批的伕子,在各地歇宿也需要大批的人员警卫。如果装到船上,把船舱严封,那就省掉许多麻烦。
  但御使邓瀛认为把这么多鸦片运进皇都会引起轰动,而且路上也有被盗换的危险,反对运送。
  把鸦片运往北京的目的,为的是以实物向皇帝证明已经完成任务。
  北京与广州之间的距离,乘快马也需要跑二十天。广州发生的事件,稍有谎传,北京也很难凋查。所以凡是重要的事情,最好是看实物证据。
  道光皇帝采纳了邓瀛的建议,认为林则徐说的话不用证据也可以相信。他在上谕中写道:“朕断不疑其稍有欺饰。”命令就地处理,要林则徐“即在该处督率文武员弁,公同查核,目击销毁。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
  林则徐接到这个上谕后,立即研究了处理鸦片的办法。
  上谕中说要“销毁”。销同消,即消灭的意思。毁是毁坏的意思,并不意味着要火烧。但一般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烧掉。所谓“化为灰烬”,就有着“一点不剩”的意思。
  不过,鸦片用火烧也不能把它消灭。经试验证明,在鸦片上浇油,用火烧,其“残膏余沥”渗入地中,然后把土挖起来熬煮,还可以再制二成到三成的鸦片。
  调查鸦片的性质,了解它最忌的是盐和石灰。
  因此,林则徐在虎门镇口海边稍高的地方,令人挖了两个池子。据说池子纵横十五丈有余,即约五十米见方的池子。
  为了防止鸦片渗透,池子的四周钉上木板,池底铺着石块。临海的一面建有闸门,相反的一面挖有沟道。
  首先把水从后面的沟道引入池中,投入大量的盐,把从木箱中取出的球形鸦片块切成四半,投入盐水池中。
  这样让鸦片在盐水中浸上半天的时间,然后投入一块一块的生石灰,于是池面上逐渐冒烟,好象沸腾似的。池子上搭着跳板,许多伕子站在上面用长木棒搅和,加快鸦片残块的溶解。
  于是瞅准退潮的时刻,打开靠海岸边的闸门,把溶解的鸦片放入海中。
  最后用水清洗池子四周的木板和底部,彻底清除鸦片的残渣。两个池子轮流地用这种方法处理了鸦片。
  大量的鸦片当然不可能很快处理完。这一工作从阴历四月二十二日(阳历六月三日)开始,仅在五月五日端午节休息了一天,到五月十五日(阳历六月二十五日)才处理完毕。    .
  按照上谕的指示,高级官员都亲临现场,并让一般的民众观看。
  这种向民众公开,也许是为了作为一种“证明”,以代替把鸦片运往北京。一九三五年中国准备在伦敦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展出许多故宫的珍品时,有人指责“政府要把国宝卖给外国”。当时政府决定展出前在上海举行公开的展览会,在伦敦展出返回后,再次在南京公开展出。其目的就是要让民众的眼睛来代替“证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虎门之烟(4)
上谕中还说也要让夷人们“共见”。英国人当然不愿来看自己的鸦片被销毁。美国人C?w?金谷曾把他去虎门观看的情景记载了下来。这位金谷为了送还日本的漂流民,曾乘坐被日本幕府所击退的那只著名的莫利逊号美国船 。由于预告这只莫利逊号的到来,而产生了渡边华山 的《梦的故事》和《慎机论》。从而把渡边华山置之于死地。历史往往在奇妙的地方紧联在一起。
  从清朝方面来说,认为没收这种明文规定的禁品乃是一种合法的措施;而且上缴每箱鸦片赏赐茶叶五斤,表现了天朝的宽宏大量。
  而英国方面却认为这是对英国国民及其财产所施加的非法的压迫,感到十分愤慨。
  为了表明这种愤慨,义律命令英国人全部退出广州的夷馆。如果所有的外国人都退出广州,那就会更有效地表现愤慨之大。但义律是英国的官吏,只能以命令的形式强制本国的国民。
  义律曾要求美国商人的代表欧立福特“协助”,一起退出广州,但遭到了拒绝。
  从美国人来说,以前广州的大部分贸易都由英国人所掌握,现在英国人要退走,商业权就会轻易地落入自己的手中。
  但从英国的商人来说,尽管因有义律的命令,他们不得不退出广州,但只要美国人还留在广州,他们还可以通过美国人的渠道,继续进行贸易。
  所有的英国人退出了广州,并没有象义律所想象的那样起到戏剧性的效果。英国奉行重商主义,他们十分重视国际贸易。而中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把国际贸易看作是对外夷的恩惠,没有这种贸易就不会发生纠纷,反而觉得对自己有利。可见两国之间的观点、看法不一致的地方太多了。
  权臣在内
  林则徐到广州赴任之后,把自己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向公行和夷人发出的谕帖的内容等,详细地奏报了北京。道光皇帝对此嘉奖说:“朕心深为感动。卿之忠君爱国,域中化外皎然。……”
  但皇帝身旁的权臣不高兴。
  有的人向皇帝上奏一些找碴儿的事情。如御史步际桐就上奏说:处理了鸦片,让夷人具结,仅凭这些并不能保证根除鸦片,应考虑更为恰当的办法。这应该说是一种抽象的无理的要求。
  北京已开始制定禁绝鸦片的法律。严禁鸦片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国策,但保守派仍然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企图使其缓和。
  “不应视民命为草菅!”——直隶总督琦善在其奏文中竟使用了这样的词句。不能把人民的生命看作是遍地生长的
  杂草!这话完全对,但其目的无疑是想缓和吸食鸦片死罪沦。
  在林则徐下台后,琦善是鸦片战争的“善后者”,他处心积虑的处处与林则徐作对。他的思想当然是主张弛禁论的——也许说是反严禁论更为恰当。
  琦善曾在他的奏文中说:把吸食鸦片者定为死罪,乃是“率土普天之大狱”,断不可兴。
  让我们看一看他这么说的理由:
  剿灭一般的叛乱,杀死叛徒也不过八千人或一万人。如把吸食鸦片者定为死罪,那就要杀戮几十万人。如苗族、壮族那样狞猛的种族,了解到要处以死刑,不可想象会甘心垂首受缚,势必聚众抗拒。福建沿海好斗者甚多,对他们以死罪相迫,有可能逃往海岛,与外国人勾结。一旦天下大乱,百万;高族将为亿万之汉族所消灭。
  因为皇帝正在热中于消灭鸦片,正面泼冷水的话当然不能说,但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保守派的大官儿们还是尽一切力量采取了。
  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仅在这一天休息了一天。就在这一天,北京的朝廷公布了“禁烟章程”。提出这个章程的代表人是肃亲王。
  这个禁止鸦片的法令是以黄爵滋奏文的精神为基础,根据林则徐的严禁办法而制定的。
  这个章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沿海奸徒,开设窑口(鸦片店),囤积鸦片者,首犯斩首后枭首示众。同谋者、接引者、护送者及知情而
  受雇船户,处绞刑。吸食犯给予一年六个月期限,限满不知悛改者,不论官民,均处以绞刑。
  在一年六个月期限内吸食者也要处罚,只是不判处死刑,平民“拟杖流”,在职官吏流放新疆充当苦差,兵丁发放近边地方充军,宗室送往盛京(奉天),有职者革职,有爵位者剥夺爵位,永不叙用。戒掉鸦片仍持有鸦片者,杖一百。官兵搜捕鸦片犯时,如遭到抵抗,准开枪,格杀勿论。……

第六章 虎门之烟(5)
这个章程确实刑罚严明。章程公布时,道光皇帝下的圣旨中也强调要“永远遵行”,并说:“朕惟姑息非所以爱民,明刑即所以弼教。”最后还叮嘱说:“朕言出法随,决不宽贷。”
  但是,这三十九条章程中,第十条的条文令人担心。这一条说:“吸食之案,只准官弁访孥,不许旁人讦告。”
  可能有人认为,由于刑罚太严,这一条是为了慎重。其实这可能是保守派的巧妙的抵抗。
  当时革新的官僚刚刚产生,如宣南诗社的集团,为数很少。绝大多数官吏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且官官相护。所以当官的接受贿赂,在当时已成为谁也不觉得奇怪的家常便饭。
  如果当官的暗中搞鬼,这个禁烟章程就有可能变为一纸空文。
  看起来貌似坚固的大堤,  早已被蚁穴所穿通,保守派的高级官员面临自身的危机,是决不会束手待毙的。
  林则徐也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只是依靠皇帝的热情才投身于禁烟工作的。
  在销毁完鸦片之后,林则徐又开始研究夷人是什么样人,夷国是什么样国家这类的问题。
  他在赴任之前,已经收集了一定的情报,形成了他自己的概念。但到广州后实际所接触的夷人,跟他形成的概念并不吻合。
  他住在广州越华书院的官邸里,热心地研究了外国情况,并尽量收集了大批的资料。他经常同公行的成员、买办、通事谈话,特别是公行总商伍绍荣经常被他叫去问话。他刚到任时,让公行的人住在越华书院附近,有什么问题,深夜也把他们叫来问话。
  林则徐还让袁德辉等懂英文的人加入自己的幕僚,让他们翻译了外国侨民的机关杂志——如传教士郭士立和裨治文等执笔的《中国丛报》和《地理大全》等。前者就是所谓的《澳门月报》,后者译为《四洲志》。林则徐被左迁赴新疆时,把这些资料交给了住在扬州的宣南诗社同人魏源,魏源根据《四洲志》而著了《海国图志》。
  据说,日本嘉永三年(一八五零),《海国图志》由中国的贸易船传到长崎。平户藩家老叶山高行藏有其中的一本,吉田松阴来平户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