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官场迷信实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官场迷信实录-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可以认为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既然“九”和“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为何太和殿面宽为十一间呢?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改为十一间。为何改为十一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上好的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建成九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十一间,以缩短跨度。
  故宫午门上的主建筑正楼,面阔进深均为九楹,共有九九八十一间。皇宫的装饰陈列品,如佛堂里供奉物的重量,不是###七十二斤,就是九九八十一斤。178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的71岁寿辰,共造铜佛、金佛20691尊,合为九的2299倍。《诗·小雅·九保》中有“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的祝辞,诗中连用九个“如”字,诗名又曰“九保”。清代皇帝庆贺生辰,官员们都要向皇帝敬祝“九保九如”之语,含万寿无疆之意。在宴席上,要把水果、蜜饯、点心等摆成九九之象。伶优表演歌舞杂技,要演九九八十一个节目,名曰“九九大庆会”。所以,阎锡山把面南背北的“登基”时间定在于“9”字上。时有好事者对扩大会议和北平政府及阎氏的“登基”打趣说:“民国十九年九月九日九时,共四个九合为‘四九三十六’,三十六计走为上着,扩大会议岂能久乎?故阎仅面南背北9天而已。”
  阎锡山就职时,扩大会议派王法勤常委代表监誓。会场上布置得十分隆重,当中悬挂着孙中山遗像,左右两面青天白日旗。阎锡山身穿青缎子长袍,外罩马褂,两撇小胡修得齐齐整整,站在主席台上,汪精卫居右,谢持居左。三人在总理像前行三鞠躬礼。接着,乐队奏乐,全体起立唱国歌。阎等人声调不一地唱道: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磐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唱罢,阎、汪对平津记者团发表谈话。阎谈尊重言论自由,谈到以后施政方针,说一定要做到社会安宁,政治廉洁,取民有制,财政公开,只有做到这四点,才可以实行训政。汪精卫谈待唐、冯、张、李各委员中再有几人就职后,便依照国民政府组织大纲第五条之规定,议决各部部长,提请中央党部同意。
  9月11日,汪精卫对《新晨报》记者谈了约法。记者问:“约法起草,最后进行如何?”
  汪答:“约法为训政时期之根本###,亟应迅速制定,俾国人有所遵循。且我们动辄反对蒋介石之独裁,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方可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而数十万武装同志在前线火拼,全国民众在后方一致赞助革命战线,最后之要求,即在一个‘法’字,如是政府机关组织,方有准绳,而人民公私权利,方有保障。前日扩大会议,已将约法起草委员会组织条例公布,现正由扩会聘请海内法学专家,期克日竣事,已发出公函,征求同意,俟汇齐复函,即可发表,其人数为6位,易于集事,如前此之天坛制宪,及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国宪起草,筑室道谋,卒鲜有成,且其范围,既经商定,人民公意,即可纳于此范围之中,正式公开起草之期,大约亦不甚远,扩大会议同人之意,无论前途如何艰辛,必齐力赴之,以完成此国家根本###,而达国民之渴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阎锡山“面南背北”(3)
记者问:“政治会议筹备如何?”
  汪答:“政治会议之性质,系受扩大会议之委托,讨论建议一切政治问题及设计事项,故特设专门委员会,俾便从事工作。最近筹备已有头绪,大约将与各部部长先后发表,而主要目的,在集中各方人才,遵照总理亲爱精诚遗教,共谋国家之建设,其人选亦不在少,且可陆续加入,务使全国隽彦,均能敬谨延聘。”
  记者问:“外传国府发表宣言,已由先生起草,确否?”
  汪答:“将来国民政府成立,当然发表宣言,唯此次宣言须由国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其宣言内容,必为全体国府委员之共同意见,而各部部长之意见,亦必尽量采纳,现在国民政府委员会,尚未召开,兄弟亦未起草此宣言。”
  记者问:“前方军事如何?”
  汪答:“连日所接前方来电,对于军事报告,均谓有绝对的把握,胜利可操。”
  翌日,汪之讲话于《今晨报》一版登出。
  阎锡山、汪精卫、谢持三人分别就职之后,阎即将汪起草的通电签署拍发,分请唐、冯、李、刘、石、张于所在地就职。通电发表后,李宗仁、刘文辉、石友三均先后在所在地就职,唐绍仪无表示。唐虽是老资格的国民党员,虽从北洋时起就担任要职,但时下已无实权,也就罢了,唯张学良不发就职通电,阎、汪、冯、李都寝食不安。
  9月13日,阎锡山离北平赴前线劳军。并向报界宣布,俟劳军毕,即返北平,主持国民政府各事。
  张学良非但不发就职通电,东北四省市的国民党员且于9月10日电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提出了反对北平扩大会议的八项理由,并称扩大会议的参加者是“军阀余孽、失意政客、野心党痞,不逞之徒”。同日,张学良亦在沈阳北陵别墅召开了东北军高级会议。提出出兵勤王,攻打阎、冯联军。9月18日,也就是阎锡山“面南背北”后的第九天,东北军出兵进关助蒋,很快,阎、冯联军大败。阎只做了9天的“皇帝”梦便破灭了。
  

阎锡山叩拜李牧庙
阎、冯联军大败后,阎锡山从太原逃到五台山河边。但蒋介石仍不放他,密下了手谕,令各省市负责人“缉获阎逆,就地正法,以绝后患”。阎得知后,十分害怕。便又上了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向佛爷烧香叩头,求神佛保佑自己闯过这一关。11月29日,阎身穿青布袍子,黑缎子马褂,外披一件青色毛呢便衣大氅,头戴土耳其式毛线套帽,脖子上围着一条大毛线围巾,脚蹬直贡呢压条老棉鞋,完全是一副老掌柜的打扮。天未明时,阎便乘坐“道济牌”小卧车,从河边村驶出,朝忻州方向奔去。同车的有其亲信张培梅和李汝骧,二人也均扮做商号伙计模样。
  车过雁门关时,阎锡山让司机停下,他慢步来到了关前。这雁门关坐落在山西代州西北25里处,是内长城的三关之一。关的左右依傍挺拔的高峰,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南来北往的飞雁只有从此关上才能飞过,故名“雁门关”。雁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视为“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底三关,咽喉全晋”。雁门关口共修筑了三道关门,关上雁楼一座。在第一道门上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两边联文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重第一关”。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宋时大将杨业父子,均常年驻守雁门关。后人为其筑庙修阁。阎锡山行至李牧庙,在李牧像前点了三炷香,心中默祝李将军保佑自己重返山西,再掌大业。接着,又拜六郎阁。之后,到了关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峰拱峙,苍茫无际。猛然间,阎锡山想起古人“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想到自己今日败北,不由得一阵酸楚,禁不住接连叹了两口长气。
  阎锡山在雁门关伤感了一阵之后,又上车继续北行。将近黄昏,车抵大同,因西来火车未到,阎令张培梅觅一栈房休息。时山西军队退至大同者甚多,大小栈房,几乎都被军队占据,门前都派兵把守。阎、张、李到了一个叫“连升客栈”的门前,打算进去找个房间,刚要往里走,守门的士兵见他们是买卖人模样,便大声骂道:“瞎了眼的狗东西,看不见这里住着军队么!快滚蛋!”
  若是以往,这个士兵如此骂阎锡山,脑袋早就掉了,可今非昔比,阎锡山不敢暴露身份,三人只好忍气吞声地退了出来,阎对张培梅道:“这些狗东西,不知跟谁学的,如此厉害。”
  三人无奈,只好又找了间极小的栈房歇息,栈房极其龌龊。阎也顾不得许多了。张培梅、李汝骧安排阎坐下休息后,李留下伺候阎,张培梅便到了火车站,经他打点,买通了站长,答应将阎等三人安排在火车头内。是夜,一辆从包头方向开来的货车到站。阎等三人上了这车的车头,车头内到处是黑煤。张、李扫了个空地,又取出了几张报纸,铺在上面,阎坐在了上面。就这样,经过一夜又半日的行程,阎总算秘密地到了天津。阎初住在南桂馨处。因阎、南之间略有嫌隙,阎心忐忑,颇不自安。到津的次日,即移他的妹丈薄以众家中。阎在薄家中住了数日,又移到了日租界秋山街12号,这是一处有花园和洋楼的公馆,人皆呼为“张家花园”。
  阎锡山到了天津的行踪,立即为戴笠所侦知,戴急把此情报告了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阎离河边来到天津之前,张学良曾派兵沿平绥、平汉两路详细搜查,因阎化装逃遁,张学良的苦心未达。蒋介石听罢戴笠报告,下令戴笠设法将阎干掉。因阎住在日租界内,一时不好下手,戴遂派人伺机,终因阎防范严谨,戴派的特务未能得手。戴的行踪,被阎所察觉,阎深感天津不安全,急令张培梅与日方联系,最后,由日方进行了安排。21日晚,日船“武昌丸”停泊于法租界4号路的河岸。法租界的巡捕房也于当晚派暗探和巡捕20人,在码头警戒保卫。阎的亲属和随从等于22日零时3刻上了船。阎于1时45分乘4320号敞篷汽车到达码头。3时,“武昌丸”起航直奔大连。
  

“有锡则乱,无锡则安”
阎锡山于船上闭目端坐,半日不语,忽睁眼对其亲信、原第三集团军行营办公处处长梁航标说:“有我则乱,无我则安,我难道成了一害?”
  梁不知其言之所指,乃唯唯,未敢置可否。阎这话中之意说的是甚呢?原来,1929年南京编遣会间,阎去了南京,休会期间,忽然心血来潮,到了无锡一游。阎等先看了东林书院,又泛舟五里湖上,游览了蠡园。阎对功成隐退、经商致富的范蠡和西施赞叹不已。言谈之间,看到西面一山突兀,甚为奇特。遂信口问道:“那是何山?”
  向导答:“锡山。”
  阎听了不解道:“既有锡山,贵县又何称无锡?”
  向导答:“锡山原来有锡,所以叫锡山。也正是因为有锡,引得老百姓去采。一时之间,采锡者蜂拥而至,豪强占地霸产,引起了不断的械斗,常有人被打死,官府忙乱,百姓亦有苦难言。也不知什么时候,锡采完了,老百姓反到安定了,一派太平景象,后来,这县就改为无锡。我们无锡人有一句话,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无锡人不以无锡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