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明真相-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料“水分”更多,习、裴两位史家不仅随意发表主观评论,还把相当数量的野史资料收入了自己的著作中。
  后世常有人对习、裴二人进行清算和批判,但人们对陈寿却从来都是深信不疑。一千七百多年以来,没有人发现《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史料“水分”,没有人识破陈寿的春秋笔法。在陈寿《诸葛亮传》的引导下,人们一代代地误读着诸葛亮,一代代地“绑架”着诸葛亮。而世人所认识的诸葛亮,也离真实的诸葛亮越来越远了。
  近来有学者扬言,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但他们一出手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有人说诸葛亮借刀杀人害了关羽,还有人说诸葛亮一直想做皇帝,甚至有人给诸葛亮戴了个“一代奸相”的帽子。这些学者看似是要挤去史料的“水分”,实际上却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绑架”诸葛亮,他们根本就没有把真实的史料放在眼里。
  回望千百年来诸葛亮被“神化”的历程,再目睹当前诸葛亮被“妖魔化”的现象。我们不禁感慨不已:历史是多么容易被人扭曲。于是,还诸葛亮以本来面目,便成为本书的最大宗旨。
   。。

第一篇  卧龙之志(1)
年轻时的诸葛亮,胸怀远大志向,梦想建功立业。但经过长期的为官生涯后,他开始向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只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经欲罢不能。他只能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名利之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是无数中国人借以勉励自己的名言。这八个字,取材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乍一看,诸葛亮似乎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但当我们考察诸葛亮事迹时,就会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恰恰是与功名相缠绕的一生。从游学荆州,到陇亩高歌;从结交于望族,到娶妇于名门;从亲友争相推荐,到刘备“三顾茅庐”;从担任军事中郎将,到登上丞相之位;从平定南中,到北伐曹魏……这一切都说明,诸葛亮与功名之间,具有着躲不掉的关系。即使他想品味“淡薄”,享受“宁静”,又焉能做到呢?
  那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告诫儿子去做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饱尝了被名利所累的痛苦,他不愿意再看到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由于连年征伐却总是无功而返,蜀汉国力消耗严重,诸葛亮身体也越来越差。他想罢手,但又谈何容易?开弓没有回头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经是欲罢不能了。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足足准备了三年。但他依然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次北伐几乎是他的孤注一掷,也是他最后的名誉之战。此时的他没有豪迈,没有风光,有的只是几分悲凉。人生的感悟在那一刻突然闪现,于是他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那份《诫子书》。
  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真可谓语重心长,又可以说是金玉良言。它饱凝聚了诸葛亮对自己人生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啊,追逐功名的人,必定会为功名所累。做人还是平淡一些好啊。
  只可惜啊,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些点领悟到这一点呢?
  游学荆州
  诸葛亮14岁那年开始在荆州游学。与他一起游学的还有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和汝南孟公威。那时的诸葛亮有个很奇怪的习惯:抱膝长啸。放到今天,谁要是动不动当众抱膝长啸,肯定会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但在诸葛亮那个圈子里,人们认为这是孤高冷傲的表现。
  但孤高冷傲的“抱膝长啸”并不意味着“淡泊名利”,相反那正是一种欲求功名而不得的心情泄漏。
  诸葛亮对他的三个游学同伴说“你们三人如果做官,肯定能做到刺史郡守。”三人便问诸葛亮,那么你能做到什么官呢?诸葛亮笑而不答,但那意思是很明白的了:比刺史郡守还要大的官是什么呢?
  从诸葛亮的这个“笑而不答”,我们看不出丝毫他的“淡泊名利”。
  后来孟公威思乡心切,打算到曹操那里做官。诸葛亮便说:“中原有那么多士大夫,你何必非要回家乡呢?”一句话便暴露了诸葛亮游学荆州的目的:做官。
  (《魏略》: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诸葛亮想做官,这本无可厚非。但多年以后,他却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说了这样的话:“我原先只是个平民,在南阳耕着田种着地。我只想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没想过要在诸侯里扬名立万。”
  (《三国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上这句话,曾被很多人认为是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体现。但在当时那种背景条件下,诸葛亮实际还达不到那样的思想境界。他之所以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为了强调自己在先主刘备眼中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让刘禅对自己言听计从。所以,他紧接着就对刘禅说了下面的话:
   。 想看书来

第一篇  卧龙之志(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国志。诸葛亮传》)
  那意思便是:我本来是想隐居田园,但先主的“三顾茅庐”让我为之而感动,使我打消了隐居的计划,于是我下决心要好好报效先主。
  由此可见,即便诸葛亮年轻时有过“淡泊名利”之念头,那也是非常脆弱的,是经不起“三顾茅庐”的。所以有人说,诸葛亮的“躬耕南阳”是一种雅趣,而并非其真正的志向。
  形象策划
  诸葛亮的确曾躬耕南阳。但躬耕不代表隐居。他实际上是躬耕南阳,志在天下。所以,人们总能听见他在吟唱着一首叫《粱父吟》的歌: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诗意在批评战国时期齐相晏婴的“二桃杀三士”。既然一代名相晏婴都被诸葛亮批判。那么诸葛亮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有两句话经常挂在诸葛亮嘴边,一句是:“我是卧龙”。另一句话是:“我就是管仲,我就是乐毅”。
  于是,诸葛亮的志向很清楚了:第一,我是卧龙,我不会是一辈子修地球的命;第二,我要做像管仲那样伟大的政治家,我还要做像乐毅那样伟大的军事家。
  那时候,几乎人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吹牛说大话,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和徐元直却对此深信不疑。徐元直曾为刘备效力,他在刘备面前大加赞赏诸葛亮,他说诸葛亮是卧龙,您应该屈驾拜访他呀。这也直接促成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发生。
  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还有一个人,叫司马德操。当时他是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孔明、庞统。他这样夸奖这两个人:“世间识时务的儒生精英并不多,而这精英中的精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卧龙孔明,一个是凤雏庞统。”
  “卧龙孔明,凤雏庞统”是一个叫庞德公的人的发明,此人乃司马德操的好朋友,是襄阳地区的名门望族。另外他还有两个身份:诸葛亮姐姐的老公爹、庞统的亲叔父。
  当然,得到庞德公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为了结交庞德公,诸葛亮经常在其床下长拜不起。
  庞德公是一个形象策划大师,他不仅包装了“卧龙孔明”和“凤雏庞统”,也包装了一个司马德操,他称司马德操为“水镜”。什么是“水镜”?像水一样透彻明净呗。也就是说司马德操善于识人。由善于识人的“水镜先生”去推荐“卧龙”、“凤雏”,又有谁能不相信呢?
  (《三国志。诸葛亮专》: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襄阳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令不止。)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篇  隆中对策(1)
为后人所仰视的《隆中对》,实际上很早就被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因为那里面隐藏着一个极大的军事缺陷。诸葛亮之所以打动刘备,并不是因为他能够“未出天下,而知三分”,而是因为诸葛亮第一个盘点了刘备的政治资本,使刘备对未来的疆场驰骋增添了几分信心。
  在徐元直和司马德操的推荐下,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诸葛亮。于是便有了流传千载的“三顾茅庐”。
  为什么“三顾”后才得以见到诸葛亮呢?可能是由于诸葛亮喜欢外出访友,所以不容易见面;也可能是诸葛亮想认认真真准备应对刘备的“面试”,以便给刘备一个深刻的印象吧。
  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后,果然抛给了诸葛亮一道面试题。这道题的大致内容是:“我不愿意看到汉室王朝大厦倾倒,所以就不自量力地去伸张正义。可惜我水平不高,智谋短浅,直到现在还一事无成。请问,面对这种情况,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三国志。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似乎已经准备了一份演讲报告,流传下来的报告版本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这样的内容:“曹操实力强大,你别和他争;孙权也挺厉害,你该以他为援但千万别打他的主意。荆州和益州是两块很好的地方,它们的主子都没有什么大的能耐,所以你可以考虑从这两个地方下手。”
  这份演讲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将军你是帝王的后代,你以信义而著称于天下,又能思贤若渴,广结天下豪杰。所以如果你能拿下荆州和益州,好好管理这两个地方,然后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便从荆州、益州两面同时发兵北伐,那么你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到那个时候,天下就是你的啦。”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