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到一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从孔子被汉代大儒们簇拥着抬进皇宫,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策略的一部分。2500年你继我往、与时俱进的不停涂抹,孔子全身早已着上一层又一层的脂粉、香油。涂到最后,孔子终于被妆成“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全盘圣化的结果,是孔子从一个曾经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升为言谈举止、心理、思想、实践,无不合道,毫无瑕疵,只有光辉照人的超凡入圣者。但孔子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只是他在生活中创造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生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闻名鲁国,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8日,颜征在生孔子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十分艰难。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也去世了。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出生地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十分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从孔子的家庭背景看,他的祖先是殷商贵族,是以殷遗民的身份在周初迁往宋地的。经过几代的繁衍生息,当孔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有“贵族”的氛围;然而因为遗传的因素,在孔子的身上还能多少体现出殷遗民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故而使其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使他得以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代代相传的所谓贱民职业,即帮人料理丧葬事宜。《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似即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即以相礼为职业的业儒。
  艰辛的生活促使了孔子的早熟。大概十五岁左右,孔子就立志苦学,立志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学和向高人不断地请教,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已具有相当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故而他敢自信地宣称:三十而立。只是从生活实际状况来说,孔子只是立于“礼”,有了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但其实际生活状况似乎尚未有大的改观。孔子在三十岁之前虽已确立了人生信念,但其生活之资仍然来源于那些孔子认为比较低贱的职业,即为人委吏、为人乘田。
  当时,由于官学的颓废,私学兴起,个人聚徒讲学已成相当风气。孔子也开始招收学生,以学生的“束脩”(学费)作为生活之资。当然,招收弟子、聚徒讲学绝不是孔子的终极目标,他在讲学的同时,也开始尽可能地介入鲁国的政治,但一直没有什么作为。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治极不清明,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在这种政治混乱的局面中,孔子深感在政治上无所能为;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止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致力于建构完善的讲学和思想体系。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寻求可能在政治上进行合作的伙伴。然而,或许因其主张不太合乎君王的口味,或许因为其他人际方面的原因,总之,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使用,反而落得个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处境。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但并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只好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无奈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饿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事实上,晚年孔子在返鲁之后,除了偶尔对现实政治发表一些议论或建议外,基本上是坚持“只发言,不行动”的原则,而将主要精力用之于培养弟子以及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等事业上。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加上此前周游列国时收徒讲学,不仅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且使孔子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既保留了文化遗产,也为其学派的持续发展准备了足够的思想资源。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手开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非常注重自己思想的传承,毕生都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学生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炼,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虽然怀才不遇,但他对现实政治具有极高的热情和参与精神。他毕生都没有完全放弃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和投入,甚至包括生命的最后时刻。不过,孔子的这种投入与参与,并不是以一己的私利为目的,而是通过参与政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从而达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孔子创立的早期儒学
孔子的思想学说有集前人之大成的性质。相对于后世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来说,孔子的思想贡献是通过那些具体入微的只言片语的讨论,通过那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态度进行古代文献的整理,然而正因为如此,孔子不仅建立起一个包容万象的思想体系,而且为后世儒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思维余地。
  具体来讲,孔子思想体系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
  第一,是性与天道层面。
  孔子认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此外,将性与天道相打通,不仅说明了人性的来源,而且为人性说取得了形而上的依据,尽管其中有玄学的成分,但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可能正是孔子思想所未曾涉及之处。
  第二,是仁礼中庸层面。
  这一层面是这样结构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被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条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而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的构建又是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和”是完成整体构建的方法论原则和标准。
  孔子的儒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对老子的消极主义的一种超越,他既批判性地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又从根本上放弃消极主义和失望情绪。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至为复杂,其思想资源也绝非周太史、老子这一个源头。他除了向老子问过“礼”外,主要得之于他所处的鲁国之思想文化传统。
  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之长子伯禽的封国,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治国之际,便将大批的典章文物带往鲁国,从而使鲁国从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鉴于周公的勋劳,当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准鲁国破格使用天子之礼乐。到了春秋时代,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趋缩小,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而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原因,遂在周王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