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投资33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投资333-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什么卖基金,一问三不知,有点像是早期的保险业务员,用的是人情攻势。
  当时风气正起,同时在台湾媒体推波助澜下,岛内全民开始疯狂买基金,一年之内,定时定额的投资者从万户成长到30多万户。这些银行推销基金的业务员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规定的业绩达到了。
  一时之间,基金公司的宣传单、广告口号,甚至是在媒体侃侃而谈的理财专家们,全部一面倒地拼命看图表画大饼,说什么“每个月只要三千元,每年平均报酬17%,所以10年之后的复利结果是1亿、2亿等等”。问题是,很少人注意到这其中存在一个逻辑推演的大漏洞,过去20年或是30年的平均报酬是17%,谁能够保证每年的平均报酬有17%呢?更遑论未来每年是否都有17%的投资报酬率呢?
  结果最可怜的是散户,不晓得基金是什么东西,买了就摆着,以为像定存一样久了小钱就会变大钱,而赔钱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赚钱也不知道可以赎回。所以后来每次我受邀演讲,都会提醒散户,选择基金公司时,要注意它的获利逻辑成不成立。相信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可以证明过去20年或是30年的平均报酬是17%,这种积非成是的宣传词是投资者第一个要留意的陷阱。
  买基金不能偷懒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买基金是“懒人理财术”,所以买了之后就不管它,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外国,消费意识高涨,任何人只要购买基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基金公司好好经营。相反,很多金融界的朋友都笑称在台湾做基金很容易,因为台湾投资人非常客气,买了基金也不好意思打电话去询问关心。不知道争取该有的权益的结果,就是买基金赔了自认倒霉,赚了也不知道要赎回。大家可别忘了,基金摆在基金公司是每天要付管理费的耶!投资者当然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这些基金经理人有没有好好做。
  不过就算投资人主动打电话询问服务员“我的基金赚了,要不要赎回?”,也要小心被基金公司业务人员灌迷汤,因为对方十之###会告诉投资人不要赎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了解基金公司运作的人都知道,基金公司的实质收益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管理费,二是手续费。也就是说“多说服一个人买基金,就多一笔手续费;说服投资者将钱多留一天,就多收一天的管理费”。
  所以,任何基金公司的人员训练,一定都是以留住客户为出发点。投资人如果问基金公司:“你觉得我要不要赎回?”保证问了也是白问!建议投资者不妨换一个方法询问:“××基金最近买了哪些股票?”或是“××基金经理人还是某某某吗?”“最近行情是看多还是看空?请问你们准备怎么操盘?”
  基金绩效不佳怎么办?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买基金虽然要慎选对象,但是万一基金绩效不佳时,投资人千万不要抱着从一而终的观念,以为只要时间够久,一定会赚回来的。问题是,时间愈久可能赔得愈多。我常强调一点:“投资人必须先从改变自己贪心的态度做起,才能进而要求投资绩效。”基金跟股票一样,关乎市场、财务、汇率、利率、购买力等风险,也就是说,定期定额基金也不是稳赚不赔的。
  保本之道是衡量本身的投资目标与能承受风险的程度,不要被基金公司惯用的行销包装术误导。听信基金公司的宣传,“短期就拥有极高的报酬率,涨要加码,在逢低时更要承接”,甚至夸张到“买基金就等于投资全世界”的说法,这些花哨的策略,只要冷静思考就能识破其中的陷阱。
  懂得设立停利停损,坚持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同时不断累积判断所需要的知识,才能放心把钱交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人。
  周:小心求证看紧荷包
  很多散户买股票是认“老师”的。他们不看报纸、不看财务报表,只认得投资顾问的某某老师。他们口中的“老师”既不教书,也不需要学历证明。为什么大家还要尊称他们一声“老师”呢?因为投资人认为这些解盘讲得头头是道的分析师,教他们如何投资买卖,所以不管他是经理还是助理,统统都叫老师。别小看这些“老师”的影响力,散户经常因为某某人在股市有名气、投资的资历很久,随便报出来就是一二十年,让人觉得“××老师能在这个市场上驰骋多年,一定是非常有经验的”。所以光是认名字、比知名度高,就争先抢着当追随者。
   。。

打破分析师的投资神话
【致富交叉点——分析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
  丁:期待专业主导的投资环境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才能够成为财经界的媒体宠儿?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老实说,我之前会跨上荧光屏,担任解盘分析,除了是因为一时好奇「误入歧途」,另一个原因也是时势所然。
  股市分析师的世代交替
  差不多在1994年前,台湾股票的市场形象并不是很好,除了投资人熟悉的「老师」之外,很少有专业的金融人士在荧光屏前曝光。后来1995年开始,台湾股市行情看好,当时电子股、科技股兴起、股市一路冲上万点,加上外资开放进来,于是媒体需要可以针对产业基本面进行分析、在外资待过、懂投资财务的人才为投资人解盘,那些早期台湾做股票只看技术分析、画图玩线性的老师们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我还记得年代财经当时有个节目《钱线追击》,收视率很高。有一天主持人找上我,理由是他们需要塑造一个“白领阶级的财经专家”,于是从业界挑了几个表达能力比较好、外型还可以、有财经专业知识的人。被选中的五六个来宾,以轮番上节目讲产业及电子股的分析。我们的侧重在产业的发展状况,反而很少去讲股价多少,因为那时候很少人知道什么是DRAM(记忆体)、什么是半导体、什么又是TFT…LCD(液晶面板)。
  周:分辨消息传播的真实度
  对于电视机前的投资观众来说,如何分辨分析师专业与否,观察期很重要。不要以为今天某某老师讲要买,讲完股价一直拉一直拉,就表示他很厉害,功力超强!说不定背后可能是有某一些特定的人士在帮忙抬轿壮声势呢!小心这可能是一个陷阱,投资大众可不能随便跳进去。至于观察时间的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投顾老师的分析有没有逻辑、有没有根据。
  空头市场考验实力
  专业的分析师在空头时最能够考验实力,要能够反向操作,而且操作的合乎逻辑。有些股票明明在拉回,但是他会告诉大家其实不用一直看坏它,反而可以留意逢低买进的时机。在一片绿油油时,会适时告诉投资者“不要怕,那些股票可以安心的、慢慢的买进”。像这种分析老师的话就比较有可听性,因为股票本来就是跌下来才买,涨上去则不必锦上添花!
  另外,投资市场上千家公司,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公司可以讲清楚说明白,一点都不稀奇。值得留意的反而是一些新公司,名气不大,却很可能是新蹿起的业界明星。这时候也可以看出分析师平常用不用功,有没有对产业下功夫研究。如果只是拿报纸上的东西来讲,可听性肯定大打折扣,因为报纸看到的好消息或坏消息,经常都是包装操作的讯息。发消息的公司老板永远都是讲他们想讲的话而已,投资者是听不见真话的。
  另类角度看专家解盘
  平常偶尔我也会转台看看这些投顾分析节目,收获也不少。但是我是从另类的角度看这些“专家老师”解盘,做为自己买卖股票的参考指标。比方说如果他们推荐的股票正值低档,倒可以听听看,但是如果是已经涨了一段的股票,还在那边“喊烧”,投资朋友可就要小心了。
  像是有一回我买了××股票,隔几天听见电视节目中一位专门帮某某大户铺股票的老师,正在大肆吹捧看涨这支股票。我的第一个反应可不是“赚到了”而是赶紧找机会先卖掉再说。因为这代表幕后不知名的主力可能已经买了,所以现在正对着全国观众拉抬股价,准备伺机出脱。所以我宁可先卖掉,少赚一点,至少比赔钱好。果然,没多久就看它的股价开始一路下滑,我心想,真险!这也算是看这种解盘节目的另一种收获吧!
  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你,记得留心观察,对于这些高谈阔论的投资顾问老师,听其言观其行,才能为自己的荷包把关。
   。。

布局未来的人脉网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到以后的发展情况,人脉的布局经营也是如此。5年甚至10年之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脉,现在就要开始布局。时间够久,与这群朋友的交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投资市场其实就是许多不同消息窜流的通路,所以在谈投资趋势之前,我想先提一下人脉布局的重要。因为当我们与人群接触的同时,自然就能够进一步掌握信息,并且从不同的对象身上学习投资的准则。比方说,我吸收别人的投资经验,也把自己的投资看法和别人分享,然后验证,建立更清楚的投资逻辑。许多做投资研究的人每天都只是待在办公室里面看报告,我认为这样的投资研究方法需要修正。
  经营人脉贵在用心
  不过话说回来,结识成功或是有经验的前辈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但是眼睛也不能只往上看,有些人老是嫌别人不够格当朋友,但是等哪一天人家爬上枝头了,才去攀缘附贵,那就来不及啦!人脉经营就是交朋友,但求问心无愧。有时候不要自己把问题揽在身上,像是拜访客户碰到冷言冷语的软钉子时,不要以为对方不喜欢你,我会安慰自己说,对方可能今天心情不好,早上出门塞车或是挂心女儿生病等等。
  经营人脉贵在用心,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期待,而是慢慢地浇水灌溉,等到花季来了,自然有机会开花结果。交朋友不能太功利,看见别人成功就极尽讨好之能事,哪一天人家失意时就赶紧一脚踢开不理不睬。多年前,我曾经认识一位知名半导体出身的前辈,第一次见面时他从头到尾连正眼都没有瞧我一眼,听完报告之后,只问了一句“你什么学校毕业的”,才开始认真与我交换意见;后来因为业务的往来,彼此才建立了一些交情,但是彼此真正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却是等到他在公司的行情转黑,因故被打入冷宫的时候。当我知道他从财务长变成稽核,原本过去拜访要预约的盛况不再,我还是把他视为一位可敬的前辈,每隔3个月就专程拜访谈科技趋势,有感于这份相惜的情谊,他也敞开心胸知无不言,让我收获很大。所以我认为人在不得意的时候最需要朋友,对得志的人只需要维持基本的问候,但是对于失意的朋友反而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累积自己的实力也是建立人脉的管道
  因为大学时代主修经济学,所以养成我凡事喜欢观察未来趋势的习惯,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以后的发展情况,自然对于人脉的布局经营也是如此。在我的想法里,5年甚至10年之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脉,现在就要开始布局。时间够久,与这群朋友的交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为人脉定调的责任是操之在己。除了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未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