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古书上记载鲧号“崇伯”,住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登封市境内。鲧在建筑方面有才能,他受命治理水患,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治水,想把洪水围起来。结果警讯不断传来,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尧帝大怒,命炎帝之后、刑官祝融“殛之于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即在羽山这个地方把鲧给斩首了。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不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成熟出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按中国的上古星相观而言,禹是上应天命而生,因此生而不凡,所以才建立了后来彪炳史册的盖世功业。
  鲧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剖腹产子的第一人。
  鲧死后,共工(指以共工氏部落牵头)接着治水,也不合尧帝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与禹不期而遇,交谈之下,感到禹是个人才,治水理念与自己多有契合,于是向尧举荐了禹。
  夏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后氏,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之孙。另据史载,崇伯鲧之妻有莘氏女修己因梦里吃了苡仁(薏米)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古汉语中“苡”、“姒”音近)。由此可见有崇氏部落是以苡草为氏族图腾的,这也反映了有崇氏部落是华夏民族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种族。
  大禹接受任务以后,首先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讨论抗洪救灾的办法。他检讨鲧失败的原因,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摒弃筑堤截堵的办法,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顺天地自然之势,高的培土筑堤,低的疏浚成河。但要开山凿渠,疏导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于是,大禹召集诸侯百官分治九州土地,亲自带领有崇氏部落的人,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源的流向和寻找可以泄洪的地方。然后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就是说他善于总结水流运动的规律,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他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肆虐的洪水驯服地流入大海。
  《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耜,以民为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躯体干枯,脸庞黧黑。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经过13年的整治之后,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垦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孔子曾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发展农耕,大哉,斯人!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了天下,根据不同的水系,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按地域实行统治,进行管理,所谓“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因为道路畅通无阻,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通过水路和旱路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 想看书来

玄圭赐禹

  由于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天子的声威教化甚至达到了荒漠的边陲。
  于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县)为其封国。
  帝舜在位33年后,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又17年,舜在南巡中逝世。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在嵩山阳城(河南登封县郜成镇)建都,国号为夏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大禹建立夏后政权后,追封先代遗民,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日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禹帝立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后代有的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后来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
   。 想看书来

禹铸九鼎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到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为纪念这次盛会,“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班固《汉书?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贡的青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
  九鼎的铸造,历来有多种传说。最先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统之义;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而禹铸九鼎,划“九州”,是禹作为天下共主、确立政权的象征或标志。九鼎被置于宫门之外,借以显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统一。后来九鼎还被神化为获得“天命”之所在,成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夺九鼎,也就成了后世帝王们有意识的一种战争行为了。在夏商周三代,“九鼎”被视为国之神器,其至尊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甚至超过了首都的地位。因为首都可以择地另迁,鼎失去了,就不可再得。如商汤灭夏,“鼎迁于商”,就是夏王朝灭亡和商王朝建立最合法的标志。周武王伐殷而得九鼎,也标志着周人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鼎成了王朝政权的象征。自周始,青铜鼎是专门用来炊煮、盛放祭祀用的胙肉的,其神圣可知。周礼还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不可逾越,逾越即为罪恶。春秋后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野心勃勃的楚庄王曾带兵来到周朝都城洛邑,向周定王的使节询问九鼎之轻重大小。“问鼎”遂成为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秦齐等大国为了争夺九鼎,不惜兵戎相见。周灭亡前后,据传九鼎沉没于泗水渊底。以后秦始皇出巡过彭城时,派人下水打捞,未能如愿。作为权力象征的九鼎,也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不知所终了。
  

涂山之会

  禹继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则,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以刑罚来惩办。传说西部与禹同族的有扈氏,好战而不服禹。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最终臣服于禹。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
  禹时代,共进行了两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即与共工(共工是一部落名,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的是前期的部落首领)和三苗的战争。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败了,他怀着嫉妒的心肠,不愿看到大禹治水成功,便千方百计地将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今山东曲阜)。空桑山被淹没后,治水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并娶了涂山氏的女娇为妻,两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历史上称之为“涂山之会”。
  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原来众多部落的首领,到此时,已大都转化为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也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和格局。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氏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了,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当机立断,在会上杀了防风氏,并曝尸三天,以儆效尤。《国语?鲁语》记载:“防风氏后至,杀而激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的权力和专制。
  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使得与会的所有方国之君深感震惊,他们只得对禹行臣服的礼节。那些没有参加朝会的氏族部落领袖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最终被祝融杀死。
  涂山大会,大禹论功行赏,对有功者封赏,对作恶者惩处,众人咸服。又任命皋陶为相,封女娇为后妃。把启留在涂山氏国培养,继续寻求妻族的支持。大禹起自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以富民为本,时时巡访各地,了解民情,查访贤能之士。把钟、鼓、磬、铎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以事者振铎,对我述说困难者击磬,有告状者摇铎。
  诏命初下,天下贤士闻风而至。
  一切准备妥当,大禹便发动了对三苗的最后战争。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夏禹的王权得到了加强。
   。。

禹伐三苗

  蚩尤为九黎部落的酋长,分为九派,亦称“九黎”,即后来的“三苗”。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黄帝争锋失败被杀。颛顼、帝喾时代,“九黎”趁共工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时迅速发展起来。颛顼曾多次打败三苗;到了尧、舜时代,三苗再次兴起,又被打败。
  到禹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三苗再度挑起事端。为了进一步扩大原始居民的生存空间,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战略了。因此,禹决定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禹出兵之前,在祖庙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宗教仪式。
  禹手执玄圭说:“三苗为乱,上天要惩罚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化,多次叛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