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艺术史-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佛陀之外,人们创造了比较人性化的神—“菩萨”,就像印度教中的巴克第神(Bhakti)一样,菩萨是一个即将进入涅境界的人性化神,为了帮助和解救受难的人类,他们不惜推延自身的涅。在菩萨之中,最受欢迎的是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后到10世纪末变成女性形象。同样重要的还有智慧之神文殊菩萨和弥勒佛,虽然弥勒佛现世仍然是菩萨,但在下一个轮回中,即以佛的身份降临人间。在中国,他变成了大腹便便的财神,端坐在每一座庙宇的门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神仙越来越多,大量的佛和菩萨的出现反映出对各种各样的神仙和法力的需求。当然这些变化仅仅局限于僧侣和宗教哲学家们,而普通人只是祈求菩萨,同时也相信只要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他们就会被带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西方影响下,佛陀雕像最先出现于犍陀罗。犍陀罗风格糅合了希腊罗马地区类型艺术中的古典现实主义风格和流行于贵霜王朝南部首都马杜拉(Mathura)一带的印度本土艺术风格。具体而言,则是将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造型。从犍陀罗艺术开始,佛教及其融合众家之长的新的艺术形式,向北跨过印度山脉传播至中亚,然后沿南北两路穿越绿洲到达中国塔里木盆地。
第8节
    佛教艺术进入中国

    佛教建筑出现于中国之前,佛像被装入佛教传教僧侣、旅行者和朝圣者行囊之中带入中国。毫无疑问,他们随时准备将所携带的偶像示人,告知这是印度和中亚最著名的极受当地人尊崇的偶像的复制品。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佛像是铸于338年仿犍陀罗原型的佛像(图5。13)。这些佛像供奉在传统的中国式庙宇之中,传统庙宇后来演化成为前厅、塔、回廊和庭院等形式齐备的宫殿式庙宇。这些木构建筑丝毫无意模仿印度寺庙。然而,佛塔却是一个不同的挑战。高僧宋云于6世纪从犍陀罗求法返回时,描述他所见到的犍陀罗国王迦腻色迦所建造的巨型佛塔,堪称佛教世界的奇观。佛塔为木构建筑,高达13层210多米,塔顶竖着一根柱子,柱子上有13面金碟。业已存在于中国的诸如楼、阙等多层实木构建筑(见图4。6和图4。16)可能被用于这种新用途(图5。14,1—3)。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已经全部遭到毁损,然而,日本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塔和药师寺塔可以看成是这种简单而优雅的风格的典范。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造于520年的河南嵩山十二面宝塔(图5。15),此前的佛塔俱无保留。嵩山十二面宝塔外形轮廓近似印度西哈拉(Sikhara)宝塔,主面凹进部分与印度薄迦亚(Bodhgaya)大佛塔的佛龛非常类似。索伯观察到,嵩山十二面宝塔的很多细节应当受到印度或深受印度影响的东南亚占婆(Champa)王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当时中国与这两个地区都有往来。但印度风格最终融入中国本土风格之中,后世的石塔和砖塔在表面处理、梁柱、斗拱和飞檐的做法上,越来越接近中国木构建筑。在阿富汗巴米扬高耸的断崖上,数以百计的洞窟分布在长达约1。6公里的范围内,有的带有壁画装饰,或者用凿刻、塑造和彩绘的佛立像作为门檐支撑(2001年被塔利班狂热分子彻底摧毁)。源自印度的彩绘石窟艺术传播到和阗、库车和其他中亚城邦国家,在这些地区,已经融合了希腊罗马风格和印度传统的绘画和雕刻迅速地和大夏(Parthia)及波斯萨珊王朝的扁平纹章化装饰风格结合在一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商道最终会聚于敦煌,抵达中国的门户。σ米σ花σ书σ库σ ;www。7mihua。com

    366年,佛教朝圣者们在软质岩石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随后近千年竟发展成为多达500个装饰了彩塑雕像和壁画的洞窟和佛龛。沿着朝圣之路继续前行,到达兰州西南80公里的炳灵寺石窟和天水西南45公里处的麦积山石刻(图5。16)。前者到1951年才重新发现,后者虽然对天水地区的居民来说耳熟能详,但直到1953年才得以修复。炳灵寺和麦积山石刻的质量和丰富程度都超过了以绘画见长的敦煌。无人知晓谁开凿了这些洞窟,谁绘制了这些壁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洞窟和壁画的奉养人将开窟造像视为美德。正如巫鸿提出的,“供奉艺术基本上是造像而不是观像的艺术”,确实,有些供奉图像隐匿于拜祭者不能看到的角落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