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本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本源-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东方老人指着桌上的人体经络穴位图,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人体纵行的主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横布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为络脉。经脉有十二支,络脉主要有十五别络。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静思道:“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怎样的?”

  东方老人指着图道:“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为一个循环。如果人体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周,则会健康长寿,终其天年。”

  静思道:“如果人感受邪气或心情忧郁,导致经络不通呢?”

  东方老人道:“《黄帝内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于是提出了使后人感到神奇的针灸疗法。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以通经脉,调气血,泻有余,补不足,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静思道:“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具体运行路线的?”

  东方老人道:“经络是人体气运行的轨迹。人只有在心情完全平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气的运行。古代的高人隐士,他们不耽于外在的物欲需求,注重于自身的内在世界。在至虚至静的心境下,他们能感觉到自身气的运行或能内视到气的运行。”

  静思道:“中医的思想如此伟大,防治手法如此有益,为何在近期没落了呢?”

  东方老人道:“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了解下西医。西医的思想是一种还原论的思想,把人体划分为一些具体的实体部分,人体生病,是因为哪部分产生病毒。通过先进的工具仪器来观察哪部分出了问题,然后通过切割或西药除去病毒。所以西医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接着道:“而中医不是这样,它把人体当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且与外界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治疗时,需要综合辩证地考虑,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若说西医靠的是先进的工具仪器,那么中医靠的是人的经验智慧,即医生的医学修为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在医学领域,其它领域也莫不如此。近代以来,没有人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中医,什么都浅尝辙止,一味的急功近利,又有西医的仪器方便,所以没落了。不过我相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随着东方科学地兴起,中医会再次发扬广大的。”

  静思道:“当前,人们提出中医药的现代化,把中医药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中,实质却是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

  东方老人道:“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其根源在于没弄清楚东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前面已详细说过。一些学者盲目地把中医这种东方科学理论按西方科学标准改造,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而所谓的中药现代化,把中药分割成分子层次,提炼出其内的化学成分,然后进行人工合成,此即为中药西药化。中药关注的是这种天然药物的整体性能及其融合。如《本草纲目》中,马兜铃性能:气味(实)苦、寒、无毒,主治水肿喘急、肺气喘急、痔瘘肿痛;月季花性能: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活血、消肿、敷毒。这种整体性能是还原不成的,即不能通过分割成分子或原子层次,再组合起来。”

  静思道:“我懂了。天然药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进行分割。分割后,它的整体性能是没法还原的。这不同机械物质领域,可分割后再还原的。”

  东方老人道:“你说的不错。中医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实践中,经过许多伟大人物的努力,形成了一座巍峨辉煌的雄伟殿堂。人们应记住这些伟大的人物,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王惟一、朱丹溪、李时珍、吴谦、叶天士等。”

  静思感叹道:“是啊,这些辉煌的人物比那些妄言废除中医的人高明何止千万倍。”

第十三章   古老的汉字(一)
日光亭内。

  石桌上有一木盒。

  东方老人道:“你听过仓颉造字的传说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此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刻木竹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如养蚕、舟、车、弓驽、镜子、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聪明智慧,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仓颉日思夜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描鸟兽虫鱼之迹、摩草木器具之形,造出种种不同的形象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东方老人道:“仓颉造字,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取象,然后同类类比。此后,汉字进入了其演化的历史。”

  东方老人把桌上的盒翻开,里面有几片龟甲骨头之类,上面刻着一些线条符号。

  东方老人指着道:“这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乃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你看,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静思道:“我看出来了,甲骨文特点是图画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东方老人道:“说得好。盛行于西周的是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时称铜为金,故叫做金文。”

  东方老人打开桌上木盒,内有一些灰白色的拓片,拿出其中一张,道:“这是西周大盂鼎铭文的拓刻,《大盂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造型端庄凝重,内壁有铭文十九行,计二百九十一字。铭文不仅有重要史料价值,也是西周早期艺术性很高的金文书法作品。《大盂鼎》铭文字瑰丽雄奇,用笔方整,有的笔画波磔显著,行款茂密,布局完美。”

  静思道:“这些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倒相似啊。”

  东方老人道:“不错。但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还有一种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的,称为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或称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静思道:“甲骨文与金文,与现行的汉字,相差很大,我几乎一字不识。”

  东方老人从木盒内,又拿出一张拓片,道:“你看看这张!“

  上面字体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

  静思有点惊喜地道:“我认识其中的几个字了。这两个字是‘金石’吧。”

  东方老人道:“对。这就是秦朝的《泰山刻石》,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的。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创制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小篆字形呈长方,奠定了后来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东方老人接着拿出一张拓片,道:“刚才你只认得几个字,那么这张你应该都认识了。”

  静思一看,满脸欣喜,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隶书《曹全碑》,其用笔圆润精美,笔法严谨,波磔鲜明,行笔自然流畅,转折处已多见行书笔意。结体扁方,字型遒美质朴,左右伸展,下部开张,具有外柔内刚之气。章法字距疏朗,行距紧凑,是典型的长方格式布局。

  东方老人看着静思的神情,道:“看来你已看出了,它是东汉著名的《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静思道:“隶书是汉代产生的吗?”

  东方老人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便于书写。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隶变’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成型的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或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另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说完,东方老人站了起来,一边向楼内走去,一边道:“由隶书而派生出来的草书、行书、楷书,是世人所熟悉的。你来我的书房,欣赏下它们的艺术魅力。”

  静思听说,兴奋不已,忙尾随而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   古老的汉字(二)
楼阁上层,正中是小型客厅,东厢为书房。三壁都装有窗格,房内光线明亮,北壁摆放书籍,另三壁挂满字画。房内清幽淡雅,书香飘然。静思一进房,对面正中挂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时有一风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须去河边游玩,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名为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雅士,到兰亭河边修褉。其中一项是流觞曲水,各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大家把诗汇集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序,记录这次雅集。其时王羲之已醉,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兴笔挥毫起来,诞生了名震千古的序文《兰亭集序》。羲之因当时酒意微浓,逸兴勃发,挥洒自如,有如神助,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东方老人指着道:“你看,王羲之书法自然飘逸,摇拽生姿,二十多个之字,写法风姿各异。宋代米芾称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