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掘金战争-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的盐业是官家专卖,因此经营此道自然是非常赚钱,严信厚由此积累下丰厚财富。发家之后,严信厚在上海设立了源丰润钱庄总店,还在江南各省及京、津两地设立源丰润分号十余处,经营国内总汇和商业拆放业务,并吸收官、商存放款,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建立起一个比较新式的钱庄网。由于当时币制复杂,元、两混用,各地通用银两成色互异,汇兑行市凭票号、钱庄操纵;加上交通迟滞,票号所出汇票往往时隔数月,持票人方来兑现,源丰润钱庄因此获利很厚。
  此后,严信厚还在天津估衣街开设物华楼金店,经营金银珠宝首饰。接着,又开设上海老九章绸缎总店和天津分店。天津的物华楼和老九章分店,都是首创,吸引很多顾客。十年下来,赚得钵满盆溢。
  见经营钱庄利厚,严信厚通过李鸿章交卸天津盐务帮办一职,利用候补道的身份,到上海任上海道道库惠通官银号经理,掌管上海道进出的公款。这些公款,又大多通过源丰润钱庄汇划,使源丰润钱庄不但在商界影响卓著,而且在官场也名声越来越响。
  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又有钱庄吸纳资金,严信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在宁波老家,他买下一家原来手工轧棉花的作坊,改建为通久源机器轧花厂。一些无知的绅士和保守的百姓担心修建厂房、使用蒸气机会破坏风水,都起来反对。为说服他们,严信厚让他们选了五名代表,请代表乘轮船到上海,参观了外国人的一些工厂,才打消他们的顾虑。
  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投资白银五万两,厂址选在宁波北郊湾头,使用日本造的蒸气发动机和锅炉,还有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百多人,聘请日本工程师和技师指导生产。通久源派经纪人到浙江主要产棉区慈溪、余姚收购籽棉,运到轧花厂加工为皮棉,大部分运到上海销售,小部分转到香港或由洋商购买出口。
  严信厚见上海的外国人购买自己的皮棉纺纱、织布,成倍地赚钱,就说服上海道龚照瑗,用惠通官银号的资金创办华新纺织新局。华新纺织新局创建后,严信厚担任协理,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生产的皮棉包销给华新,利润比以前更有保障。
  通过数十年在天津、上海、宁波等地的金融及工商业活动,严信厚声名鹊起,成为宁波帮第一人。
  华新纺织新局有一个小小染布车间,专门染机织布。因为所需染料数量不大,就选择诚实守信的瑞康颜料号老板奚润如供应。在经营中,奚润如资金短缺时,曾不止一次地向源丰润钱庄借款。他每次借款都是靠一张纸条与严信厚约定利息和还款日期,从来没有谈到什么抵押——其实,当时的钱庄基本上都是这么经营的,贷款靠信誉。奚润如每次都按时还款,在严信厚心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这一次钱数大,时间紧,如果一如既往,不用瑞康颜料号作抵押,向源丰润借款一千五百两,严信厚会不会同意呢?
  一大早,奚润如就来到了源丰润钱庄。
  严信厚不在,他的儿子严子均告诉奚润如:“家父前天去浦东了,说好明天回来的。”
  英商耶松船厂设立浦东船坞公司后,在浦东造船、修船,一时间,寂寞的浦东汇集了一千多号工人。严信厚见浦东造船业发展势头迅猛,忙在江边买下一块土地,建造了一批简易房屋,好对工人们出租。前天,房屋全部建好,严信厚穿上候补道的四品官服,邀请上海县令,一起渡过黄浦江,到浦东,宴请当地的地保、豪绅和富商,以后浦东的产业还需要他们多关照。今天,大家要吃一天的酒席,晚上还有京剧名角上演的堂会,所以,肯定不会回来。
  奚润如虽然着急,却也没有办法,只好等!
   。。

4 智卖名片给五金大王(1)
在师傅奚润如找严信厚借款的同事,虞洽卿也没有闲着。他知道,剩下的三千两他必须如数凑齐。这件事虽然难,但他却早已有了打算。按照计划,他第一个就是去找叶澄衷。
  这个叶澄衷在上海滩也是个传奇人物。
  叶澄衷的新顺记洋货行坐落在外虹桥百老汇路口,他最早开设的位于虹口百老汇路口的顺记洋货号则改名为老顺记洋货行。每天早晨,这位五金大王都坐着马车从老顺记洋货行的寓所出发,先到位于三洋泾桥东堍的南顺记洋货号。这是叶澄衷经销火油的公司,他拥有美孚火油经销权,专营美孚火油。从这里查看过前一天的经营状况后,叶澄衷再来到开设在北苏州路乍浦路口的可炽顺记煤铁号。这个专门经营进口煤和铁的商店,是他经营火油成功后,从德国人手里盘下来的,是这个五金大王在五金经营方面的进一步拓展。这里每年都要销售大量的字板铁、剪口铁板及钉条铁等,供江浙的农民制造农具。
  快到中午时分,叶澄衷来到百老汇路。他先走进新顺记洋货行向经理打听新增业务——英美进口食品销售的情况,然后赶到街另一头的老顺记洋货行吃中饭。
  老顺记店面的房子装潢是叶澄衷众多公司里装潢最早也是最简陋的地方。他本人的写字间就在店面后面的一处房子里。这个写字间分为内外两间,里面是叶澄衷处理“顺记”账目的地方,外面坐着他的秘书。二十多年来,除了四壁的账本不断增多外,其他的一直没有变化。
  这个在上海滩上并不起眼的店面,在虞洽卿的眼中一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主人——叶澄衷,也早已是虞洽卿心中的偶像,他的身世和他在上海滩上的发迹,在虞洽卿看来都是传奇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被虞洽卿所铭记。
  公元1840年7月5日,浙江舟山定海码头,樯桅如林,人们在耀眼的太阳下显得焦躁而不安。有一个叫叶志禹的渔民穿梭在渔船间,一脸哀愁。“红毛番鬼来了!”随着英国人从广东一路上行打到定海的消息传开,这座著名渔港的渔船都不敢出海了,黄鱼价格如同八月十五的钱塘潮一样疯长,一夜之间上升了十几倍。临产的老婆等着黄鱼发奶,可是口袋里原本宽裕的钱现在却不够买一条黄鱼了,老实巴交的叶志禹不知该怎么办。
  “轰!轰!轰!”数声震耳欲聋的炮响,码头上顿时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叶志禹见几艘庞大如小岛一样的快船飞速进港,一团团的火球正在从快船上飞来。后来,他才听人说这些庞大如小岛般的快船就是英国人的军舰。叶志禹先是愣了一会儿,很快就没命地逃跑。回到家门口,他听见屋内传来婴儿啼哭声。原来,儿子已经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出世了。这个孩子就是叶澄衷。
  浙东宁波一带的古习俗是吃奶前先吃黄连。尚未睁眼的叶澄衷吮着涂满黄连粉的*,大口大口地吸着,不哭不闹。叶志禹夫妻俩落泪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人上人。
  这种坚信在四十年后得到应验,而四十年的光阴,充满了多少艰辛,没有谁能够说得清。叶澄衷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洗了街坊老板娘一盆缠脚布,才当上油坊学徒。两年后,叶澄衷坐着一条趸船,来到了上海。他来到法租界三茅阁桥边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每月一元月规钱。老板娘指派的活计,就是让他摇着舢板去黄浦江上向过往船只兜售日用杂货。 txt小说上传分享

4 智卖名片给五金大王(2)
三茅阁桥是洋泾浜河上的一座铁木结构桥,原名韩家桥,因洋泾浜北岸有座三茅阁而易名。它桥面可容两辆马车并行,桥下一方形大孔可容旧式木船对面航行。每天清晨,十三岁的叶澄衷便扛起船橹来到三茅阁桥堍,解开舢板缆绳,装上木橹,“吱吱嘎嘎”地摇起舢板来。
  叶澄衷为杂货铺做的第一笔生意,是将小舢板从洋泾浜摇入黄浦江,又从黄浦江摇入吴淞江口,在一条船头插着“同春舞台”青龙旗的戏班船上做成的。他在舢板上扯着哑嗓子叫卖,于是几个琴师与唱戏的,买了些针头线脑,草纸洋胰。
  公元1853年对上海是一个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尽管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但黄浦滩进出港口货物的总值,却从十年前的988863英镑,猛增到了7224000英镑。由于长江的开放,中国对外贸易重心从广州北移上海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年上海光茶叶出口就达6943万英镑,是广州的两倍之多。货多船多。而在黄浦江中小舢舨(近海和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亦作“舢板”、“三板”)。上叫卖杂货的叶澄衷,却并不知晓。他只是觉得江上的船越来越多,他要越来越快地摇船,因而他的胆量越来越大,甚至敢于驾舢板穿行于洋人、清军与太平军的炮火之间,在洋泾浜与黄浦江上的各种船舷旁,向各色人等兜售、叫卖,讨价还价。他在黄浦江上一点点地积蓄着力量、经验与本钱。十七岁那年,他买下这条小舢板。
  在不知不觉中,叶澄衷的机遇来到了。一天中午,上海县城小东门附近的码头上,摇橹间隙的叶澄衷正吃着冷饭团。一位英国洋行大班急匆匆跳上舢板:“快,到浦东杨家渡。”
  叶澄衷将剩下的冷饭团一下塞进嘴里,双手迅速摇动,小舢板很快驶过黄浦江。那位洋行大班匆匆跳上岸,一只褐色皮包却遗忘在了舢板上。叶澄衷打开皮包,发现里面有巨额英镑、支票及货行凭证。他知道,丢了这些东西,外国人肯定着急。他决定先不做生意,守着这只褐色皮包等待。江风阵阵,江流寂寂,一直等到夕阳西下,那个英国人才匆匆而来。
  当英国洋行大班失而复得褐色皮包时,激动得不停叨咕:“Very good!”“Very good!”令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少年叶澄衷却拒绝了他的酬谢。小舢板回到了外滩,洋行经理跳上岸,走了一截,又回头来到叶澄衷的身边,高声说道:“小兄弟,摇舢板叫卖杂货赚不到大钱。你知道上海什么东西最多?是轮船。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船厂。你想想,那时最需要什么?”
  这句话对叶澄衷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极具悟性的叶澄衷马上明白:上海滩没有船用五金店铺。
  经过黄浦江七八年的吹打,叶澄衷已经脱胎换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洋泾浜英语。除了能吃苦,他务实,坚忍,精明,灵活,目光远大。他每天仍摇着舢板去黄浦江口,已不再以换钱为目的,而是到一条条外国军舰和商船上,向水手换取船缆、铁锚、罗盘、铁钉等船用五金与器材。他日积月累地收集五金器材,并雇宁波同乡在美租界街头设地摊买卖。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虹口美租界百老汇路口,一家毫不起眼的店面上竖起了一块“顺记五金洋货号”的牌子,这就是叶澄衷的第一家货号。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记住“顺记号”这个名字,二十三岁的叶澄衷请来两支龙灯队,让他们的店门前队舞了两个时辰的金龙。叶澄衷终于开始做自己的王,当老板了。而当时,上海滩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却并没有几个人在意这家铺子——人们都没有想到,一个摇舢舨的孩子,将来会雄霸上海滩。

4 智卖名片给五金大王(3)
但是,上海滩的淘金者们却很快发现,宁波帮中又一颗商界新星崛起了,“顺记号”这个名字越来越响,想不去在意它根本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